..续本文上一页和建立上更加保守和消极。
上述这些都是现代社会面临着的迫切问题,只有积极地疏导和化解才会有出路,净土教中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的方式和答案,是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对当今净土教的信奉者来说,净土教的宗教信仰价值即它在诸多法门中的优越和殊胜性,在现代社会中仍是具足的。
三、净土教在现代社会的一般价值
净土教作为宗教的一支,它与整个宗教本身一样,首先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而且更是一种文化传统或文化习俗; [16] 是一种极其重要而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17] 是人类的创造,是人性的升华和放射,并客观化、对象化而形成的社会文化体系; [18] 它的信仰存在的价值,其本质和功能必然落实于文化, [19] 这些都是已被大家所公认的观点。既然如此,它理所当然不仅仅影响和作用于其信仰者,诚然它对其信仰者的影响和作用是最大的。它必然还会对社会的其他人群产生影响,也必会对社会产生作用,特别是其中对现实社会的问题和弊病有征对性的观点和内容,常常被非信仰领域的人们所重视、研究和汲取。它
为社会生活注入了一种自由的精神因素,引导着人类走向一种更高级、更宽
广的实在境界。 [20]
具体到净土教,它的内容之中,饱含着对治现代社会症结的良方,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开发。本章从净土教本身以及它作为宗教的大角度来对其一般价值试加探讨。
(一)伦理道德上的导正迁善功能 十九世纪未叶时,决定一个宗教的卓越与否,伦理道德观被视为最重要的一环。 [21] 十九世纪如此,二十世纪乃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亦然。佛教伦理道德是佛教思想和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佛教中最容易被普通民众所接受、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和教化作用的部分。 [22] 以佛教道德为基础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教法,对一切人机会均等无差,在意识上对社会各阶层具有同等的道德约束力, [23] 具有善世性和普适性。 [24] 作为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净土教,它的伦理道德与整个佛教的伦理道德是一脉相承的,内容可按道德理论、道德规范、道德践履的进路,关涉到了善恶观、戒律观、修行观、人生观、孝亲观等等方面的问题。按其道德的调节功能,可分为个体德行观、家庭伦理观、社会伦理观等。由于篇幅和论题的关系,在此不分别详作论述。净土教中含有相当多的关于世间伦理道德的表述,兹仅洞其一孔,足可窥测其精神全貌。
伦理是融洽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一个家庭里,即使亲如父母、兄弟、姊妹、伯叔、夫妻、妯娌等眷属,也要靠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上慈下爱的伦理关系来维系,才能保障彼此或家庭间的秩序与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净土教重视家庭伦理。如《观无量寿佛经》中要求我们: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 [25]
《无量寿经》告诉我们应: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 ; [26]
平日相处要:
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 [27]
对资生日用要:
有无相通,无得贪惜 。 [28]
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中心,孝顺是人伦之始,是道德伦理实践的根本,所以在家庭的人伦眷属中,净土教首重孝道。《观无量寿佛经》说:
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29]
以父母师长的孝敬为基础,再进而用无分别的无缘大慈、清净大爱来处世待人,相互成就,社会的暴戾自会消殄,祥和倍增。
道德是人类应有的基本修养,它是调整人们的行为进而适应社会体系中人际和谐有序的关系的重要规范。道德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运作的解毒剂,是导引正确航向的指南针。 [30] 在市场经济,功利化倾斜,道德沦丧的今天,亟须张扬人的伦理道德,用以促成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道德实践一向被看作是宗教信仰的主要文化价值或社会功能。 [31] 以巨著《历史研究》而闻名于当代学术界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汤因比( Arnold Joseph Toynbee , 1889 — 1975 ),他在讨论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模式时,曾经指出宗教信仰是文明社会的生机源泉。 [32] 近代科学的发展向人类提出了一些异常重要的道德问题,但科学本身却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33]
道德是维系社会安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道德状况与该社会的文明程度密切相关。我国自古以来,强调以德立国,普遍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国人,诚意正心,博施济众,明因慎果,慎独自律,中国传统社会赖此得以良性运转数千年。降至现代,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无序状况。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漫延,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瞒诈骗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 [34] 难怪,最近党中央又不得不提出 “以德治国” 的方针政策。 [35] 导致我国道德滑坡的原因很多,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现代中国人不信因果,甚至于嘲笑因果, [36] 认为诚实就是傻冒,作恶才是能干。由这种心态的支配,一部分人便滑入肆无忌惮、胡作非为邪道。即便有法律禁令,也会铤而走险。加之市场经济使得贪欲更加炽盛,物欲横流,更是冲击着本已脆弱的道德堤坝。针对国人道德心态的败坏,价值观念的颠倒,首先须明善恶因果报应思想。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云:
世间诸众生类……不知为善,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聋盲喑哑、痴恶、
O 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
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37]
可见,净土教从宏观的时空维度,展示了因果的情状。在这个世界中,天、人、畜生、饿鬼、地狱这五道的因果报应,种子现行互熏的复杂格局,清清楚楚。作善得福、造恶招祸,祸福相倚,苦乐相继,都是自作自受,无人可以替代。善人行善,能够从快乐进入更为殊胜的快乐,从智慧升入更为深广的智慧;恶人造恶,将会从苦痛堕入更为悲惨的苦痛,从愚痴滑向更幽暗的愚痴。这些善恶报应的复杂情形,净土教中处处明示。
净土教在阐明善恶因果真相的同时,教诲众生持戒修善,辗转影响净化他人。《观无量寿佛经》中劝进人们修持三福,云: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
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
业。 [38]
这三福中,把世间福放在第一位,说明了净土教对人世间的道德福业的强调,因为它是出世道业的基础。它明确了世间的伦理道德规范,对于父母生养死葬,对于师长尊敬奉事,对于众生慈心不杀,修十种善行。十种善行,即:身不杀、盗、邪淫,口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志博大高远而不贪、不嗔、不痴。对于个人来说,行此十善,会心胸开阔宽广,身体也就健康。对于别人乃至整个社会而言,会带动他人,改善社会风气。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深恶痛绝的邪恶行径,大多不出杀盗淫之外,如果有更多的人奉持十善,我们的社会则会得到根本改善。所以《无量寿经》中强调说,在人世间修行
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39]
如果进而人人发菩提心,行四摄六度,人间也会变成快乐的净土。可知,明信因果是我国道德重建的最好最稳固的基石,在此基础上,行善积德的推行才会坚实有力,经久不摧,这也是净土教对世道人心的导正迁善的贡献所在。
再者,历代的净土教的高僧大德如隋代慧远大师、唐代善导大师、宋代延寿大师、王日休居士、明代莲池大师、藕益大师、清代魏源居士、民国印光法师等等的懿德芳行,不仅仅影响到净土行者,也会对不信者有良好的道德影响和实际利益。远的不说,仅近代而言,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整个二十世纪,哪里佛教界对社会贡献大,哪里的佛教
公益、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哪里就高悬着净土信仰的指引,闪动着净土宗人的身
影。 [40]
宗教道德历来是世俗道德的再次强调和重要补充。 [41] 作为宗教一支的净土教,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内涵十分丰富。诸如诤土五经一论中的弥陀本愿、普贤愿行等许多内容的平等一相、和合无诤、自利利他等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历代净土大德的著述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更是十分丰富,限于篇幅,不再多述。这些伦理道德的内容,具有超时空的永恒价值,具有抑制现代社会中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鼓励人们扶危济困或造福社会,鼓励人们追求理想中的至善境界及维护社会安宁的积极意义,对现代社会的道德重振、现代人的精神归宿、乃至经邦济世,均不无启迪。
(二)对科技发展的裨益 科学与其它文化形式一样,历史上都是由宗教母胎所孕育,其发展也受到宗教理想精神追求的隐秘推动。 [42] 虽然科学迟早要与任何一种自以为穷尽了真理的独断论 [43] 冲突,但是佛法的根本却并非独断论;相反,它还反对任何形式的迷信和执见,包括对佛法的执见(法执)本身。现代社会是一个倡导民主、自由、平等的时代,是科技开路的时代。科学成为不同阶级、民族、党派的一切人士的共同信仰对象,是举世共认的裁判准衡,一切文化学术无不唯科学之马头是瞻,一切宗教都难免被世人用科学的尺度来衡量。包括净土教在内的佛教,虽然面临多种挑战…
《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正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