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教的現代價值略探(正澄)▪P2

  ..續本文上一頁和建立上更加保守和消極。

  上述這些都是現代社會面臨著的迫切問題,只有積極地疏導和化解才會有出路,淨土教中對這些問題的解決的方式和答案,是具有借鑒和啓發意義的。對當今淨土教的信奉者來說,淨土教的宗教信仰價值即它在諸多法門中的優越和殊勝性,在現代社會中仍是具足的。

  叁、淨土教在現代社會的一般價值

  淨土教作爲宗教的一支,它與整個宗教本身一樣,首先不僅僅是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而且更是一種文化傳統或文化習俗; [16] 是一種極其重要而複雜的社會文化現象; [17] 是人類的創造,是人性的升華和放射,並客觀化、對象化而形成的社會文化體系; [18] 它的信仰存在的價值,其本質和功能必然落實于文化, [19] 這些都是已被大家所公認的觀點。既然如此,它理所當然不僅僅影響和作用于其信仰者,誠然它對其信仰者的影響和作用是最大的。它必然還會對社會的其他人群産生影響,也必會對社會産生作用,特別是其中對現實社會的問題和弊病有征對性的觀點和內容,常常被非信仰領域的人們所重視、研究和汲取。它

  爲社會生活注入了一種自由的精神因素,引導著人類走向一種更高級、更寬

  廣的實在境界。 [20]

  具體到淨土教,它的內容之中,飽含著對治現代社會症結的良方,值得我們去探索和開發。本章從淨土教本身以及它作爲宗教的大角度來對其一般價值試加探討。

  (一)倫理道德上的導正遷善功能 十九世紀未葉時,決定一個宗教的卓越與否,倫理道德觀被視爲最重要的一環。 [21] 十九世紀如此,二十世紀乃至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亦然。佛教倫理道德是佛教思想和教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佛教中最容易被普通民衆所接受、有著廣泛社會影響和教化作用的部分。 [22] 以佛教道德爲基礎的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的教法,對一切人機會均等無差,在意識上對社會各階層具有同等的道德約束力, [23] 具有善世性和普適性。 [24] 作爲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淨土教,它的倫理道德與整個佛教的倫理道德是一脈相承的,內容可按道德理論、道德規範、道德踐履的進路,關涉到了善惡觀、戒律觀、修行觀、人生觀、孝親觀等等方面的問題。按其道德的調節功能,可分爲個體德行觀、家庭倫理觀、社會倫理觀等。由于篇幅和論題的關系,在此不分別詳作論述。淨土教中含有相當多的關于世間倫理道德的表述,茲僅洞其一孔,足可窺測其精神全貌。

  倫理是融洽人際關系的重要一環。一個家庭裏,即使親如父母、兄弟、姊妹、伯叔、夫妻、妯娌等眷屬,也要靠長幼有序、尊卑有別、上慈下愛的倫理關系來維系,才能保障彼此或家庭間的秩序與和諧。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淨土教重視家庭倫理。如《觀無量壽佛經》中要求我們: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 [25]

  《無量壽經》告訴我們應: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 ; [26]

  平日相處要:

  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 [27]

  對資生日用要:

  有無相通,無得貪惜 。 [28]

  家庭是每個人生活的中心,孝順是人倫之始,是道德倫理實踐的根本,所以在家庭的人倫眷屬中,淨土教首重孝道。《觀無量壽佛經》說:

  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 [29]

  以父母師長的孝敬爲基礎,再進而用無分別的無緣大慈、清淨大愛來處世待人,相互成就,社會的暴戾自會消殄,祥和倍增。

  道德是人類應有的基本修養,它是調整人們的行爲進而適應社會體系中人際和諧有序的關系的重要規範。道德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是社會運作的解毒劑,是導引正確航向的指南針。 [30] 在市場經濟,功利化傾斜,道德淪喪的今天,亟須張揚人的倫理道德,用以促成市場經濟與現代社會的健康發展。道德實踐一向被看作是宗教信仰的主要文化價值或社會功能。 [31] 以巨著《曆史研究》而聞名于當代學術界的英國著名曆史學家、曆史哲學家湯因比( Arnold Joseph Toynbee , 1889 — 1975 ),他在討論整個人類文明史的發展模式時,曾經指出宗教信仰是文明社會的生機源泉。 [32] 近代科學的發展向人類提出了一些異常重要的道德問題,但科學本身卻不具備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 [33]

  道德是維系社會安定發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道德狀況與該社會的文明程度密切相關。我國自古以來,強調以德立國,普遍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國人,誠意正心,博施濟衆,明因慎果,慎獨自律,中國傳統社會賴此得以良性運轉數千年。降至現代,我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道德無序狀況。是非曲直、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漫延,見利忘義、損公肥私的行爲時有發生,不講信用、欺瞞詐騙成爲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貪汙受賄、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 [34] 難怪,最近黨中央又不得不提出 “以德治國” 的方針政策。 [35] 導致我國道德滑坡的原因很多,其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現代中國人不信因果,甚至于嘲笑因果, [36] 認爲誠實就是傻冒,作惡才是能幹。由這種心態的支配,一部分人便滑入肆無忌憚、胡作非爲邪道。即便有法律禁令,也會铤而走險。加之市場經濟使得貪欲更加熾盛,物欲橫流,更是沖擊著本已脆弱的道德堤壩。針對國人道德心態的敗壞,價值觀念的顛倒,首先須明善惡因果報應思想。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雲:

  世間諸衆生類……不知爲善,後受殃罰。故有窮乞、孤獨、聾盲喑啞、癡惡、

  O 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爲善。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

  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 [37]

  可見,淨土教從宏觀的時空維度,展示了因果的情狀。在這個世界中,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這五道的因果報應,種子現行互熏的複雜格局,清清楚楚。作善得福、造惡招禍,禍福相倚,苦樂相繼,都是自作自受,無人可以替代。善人行善,能夠從快樂進入更爲殊勝的快樂,從智慧升入更爲深廣的智慧;惡人造惡,將會從苦痛墮入更爲悲慘的苦痛,從愚癡滑向更幽暗的愚癡。這些善惡報應的複雜情形,淨土教中處處明示。

  淨土教在闡明善惡因果真相的同時,教誨衆生持戒修善,輾轉影響淨化他人。《觀無量壽佛經》中勸進人們修持叁福,雲: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皈,具足衆戒,

  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

  業。 [38]

  這叁福中,把世間福放在第一位,說明了淨土教對人世間的道德福業的強調,因爲它是出世道業的基礎。它明確了世間的倫理道德規範,對于父母生養死葬,對于師長尊敬奉事,對于衆生慈心不殺,修十種善行。十種善行,即:身不殺、盜、邪淫,口不妄言、绮語、惡口、兩舌,意志博大高遠而不貪、不嗔、不癡。對于個人來說,行此十善,會心胸開闊寬廣,身體也就健康。對于別人乃至整個社會而言,會帶動他人,改善社會風氣。現實生活中爲人們所深惡痛絕的邪惡行徑,大多不出殺盜淫之外,如果有更多的人奉持十善,我們的社會則會得到根本改善。所以《無量壽經》中強調說,在人世間修行

  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 [39]

  如果進而人人發菩提心,行四攝六度,人間也會變成快樂的淨土。可知,明信因果是我國道德重建的最好最穩固的基石,在此基礎上,行善積德的推行才會堅實有力,經久不摧,這也是淨土教對世道人心的導正遷善的貢獻所在。

  再者,曆代的淨土教的高僧大德如隋代慧遠大師、唐代善導大師、宋代延壽大師、王日休居士、明代蓮池大師、藕益大師、清代魏源居士、民國印光法師等等的懿德芳行,不僅僅影響到淨土行者,也會對不信者有良好的道德影響和實際利益。遠的不說,僅近代而言,

  可以毫不誇張地講,整個二十世紀,哪裏佛教界對社會貢獻大,哪裏的佛教

  公益、文化教育事業發達,哪裏就高懸著淨土信仰的指引,閃動著淨土宗人的身

  影。 [40]

  宗教道德曆來是世俗道德的再次強調和重要補充。 [41] 作爲宗教一支的淨土教,在倫理道德方面的內涵十分豐富。諸如诤土五經一論中的彌陀本願、普賢願行等許多內容的平等一相、和合無诤、自利利他等等倫理道德方面的價值,都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曆代淨土大德的著述中有關這方面的論述更是十分豐富,限于篇幅,不再多述。這些倫理道德的內容,具有超時空的永恒價值,具有抑製現代社會中的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鼓勵人們扶危濟困或造福社會,鼓勵人們追求理想中的至善境界及維護社會安甯的積極意義,對現代社會的道德重振、現代人的精神歸宿、乃至經邦濟世,均不無啓迪。

  (二)對科技發展的裨益 科學與其它文化形式一樣,曆史上都是由宗教母胎所孕育,其發展也受到宗教理想精神追求的隱秘推動。 [42] 雖然科學遲早要與任何一種自以爲窮盡了真理的獨斷論 [43] 沖突,但是佛法的根本卻並非獨斷論;相反,它還反對任何形式的迷信和執見,包括對佛法的執見(法執)本身。現代社會是一個倡導民主、自由、平等的時代,是科技開路的時代。科學成爲不同階級、民族、黨派的一切人士的共同信仰對象,是舉世共認的裁判准衡,一切文化學術無不唯科學之馬頭是瞻,一切宗教都難免被世人用科學的尺度來衡量。包括淨土教在內的佛教,雖然面臨多種挑戰…

《淨土教的現代價值略探(正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