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教的現代價值略探(正澄)▪P4

  ..續本文上一頁典中說金錢是毒蛇,那是征對唯利是圖者而說的。淨土教反對奢侈浪費,提倡節儉;不但注重今生現世的財富,也重視來生或死後往生極樂世界更持久、更長遠的財富。這爲現代社會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能創造良好的如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基礎,更對經濟的合理公正性有維護作用。

  淨土教還通過信仰的強大力量,來激發人們奮發向上;有著團結群衆、凝聚人心、穩定和鞏固社會秩序的功能;有著補救工商業社會弊病的功用;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方面起著積極的輔助作用。

  (四)對環保的強調 二十一世紀是環保的世紀。全球性的現代化在帶來極高物質文明的同時,生態失衡、環境汙染接踵而至,如第二章所述,已經嚴重地威脅到人類的健康乃至生存。早就有科學家提醒,如果人類以現在的生態環境破壞速率繼續下去, 50 年以後這個地球便不適宜人類居住了。關于環保問題,早引起各國政府的關注和重視,聯合國也不斷召開環保的“首腦”會議。

  佛教是個深具環保意識的宗教,不但注重品德修養、知見意念等內在的心靈環保,同時強調外在的生態平衡的自然環境保護和社會人文環境保護。淨土教也同樣如此,它注重人生的身心淨化的同時,對生態自然也極其關切,在這方面能給現代人十分有益的啓示。佛教中最有名的環保專家當數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發四十八微妙大願,爲建設清淨安樂的世界,曆經久遠時日,成就了零汙染的西方淨土。黃金鋪地、七寶樓閣、七重欄O,極盡富麗莊嚴。在如此甚高的文明和衆多的人口之下,卻人心無汙染、環境也無汙染。不但沒有空氣汙染、水源汙染,也沒有噪音、毒氣、暴力、核泄漏等公害。

  生態環境的日趨惡化,其症結在于人類日益膨脹的物欲與自我中心主義。淨土教不排斥來之有道的合理的富貴與享受,它在對待自然萬物方面,抱持一種平等的大慈懷。我們不僅不能以害彼動物之類的性命以滋養自己,而且還應與一切生物建立和發展一種友善共存的溫馨關系。對于無知覺的礦物、樹木花卉等,也應具有同樣平等的愛惜態度。在衆生眼裏,飛禽走獸、礦物樹木與人類叁者有本質的區別。然而,這些都是相互依存的,在終極層面上講,動物、植物、非生物是一體無二的,都無不體現著即有而空、即空而有又非空非有的真如法性。佛法叁種慈——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即是同體慈悲的概述。其中之法緣慈意指,由萬法一體感所生發的對器世間的慈護之心,觀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乃我本體。

  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52]

  

  一切皆成佛 , [53]

  即是絕待圓融的觀念。這一觀念與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

  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 [54]

  的觀念,異曲同唱,殊途同歸。在這種觀念指導下,人類爲了自身的基本生存,可以合理使用自然界某些再生資源,如木材、水利等;而對于非再生資源,如煤、石油、金屬等,只有在非用不可的情形下才能適量動用,且十分愛惜地使用,如果過度開采,便是暴殄天物的行爲,一是現世造成生態和資源危機,二是來世得貧窮之報或墮入惡趣。

  淨土教依正不二的理念認爲:外部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依報)與我們的身心(正報)是同構對應的。心淨則土淨,心穢則土穢。淨土教對于人們要求祛除內心的貪嗔癡叁毒汙染及淫穢、邪見等毒素。若此,我們的社會黃、賭、毒會消失,網絡垃圾、手機短信垃圾等垃圾文化也會根除。這樣,我們的社會人文環境便會崇高潔淨了。淨土教對于萬物講惜福、護生、和諧、平等共處。若此,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便不會汙水橫溢、洪水泛濫、生活垃圾遍地、沙塵暴成災,而是處處碧水藍天、鳥語花香、綠樹成行了。這些標本兼治的理念,對現代社會的環保事業有著深刻的啓發意義。

  (五)教育方面的啓發 教育是人類傳道和開展文明的方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席狄洛曾說:

   教育,是人類共同成長的基礎,教育方面的正確,人類的真、善、美資質

  就得以發揚提升,世界的和諧進步就易達成。 [55]

  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佛陀成道後,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以後的四十九年中,廣宣教化,目的是爲了教育人們開發真如自性,以獲得解脫自在的人生。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佛陀因機施教,有教無類、解行合一、身教言教並重,誨人不倦,極盡善巧方便,與我國的古聖孔子一樣,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現單就他宣說的淨土教法來看,其中也有許多對現代教育頗具啓發的方面。如在教育理念方面,淨土教的宗教信念對現代教育工作者有教育理念啓示的是,阿彌陀佛的慈悲大願,攝受接引衆生。在教學資能方面,是諸佛贊歎護持,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在教學情境方面更是于“言教”、“身教”之外注重“境教”,這不能不說是對現代教育的重大提醒和啓示,今僅就此方面略作探析。

  通常在談到教育品質或教育成效的時候,我們時常會說:“言教不如身教。”其實身教仍嫌不足,因爲環境的熏習與牽引,會嚴重影響身教的效果。譬如現今的社會五光十色、聲色犬馬、光怪陸離、置身其中的青少年,能不被汙染的真是有若鳳毛麟角了。所以,我們說:“身教不如境教”,“境教”即環境的教化。換言之,環境的教化力,可以遠遠超過言教與身教。因此,最理想的教育設計,就是除了有師長的言教與身教之外還要有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就境教方面,淨土教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中,對現代教育有很深刻的啓發,就是“莊嚴佛土”、“成熟衆生”,簡稱嚴土熟生。在《阿彌陀經》之中,有很深的嚴土熟生的義理。如:

   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爲地, 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花。其土衆生,

  常以清旦,各以衣 O ,盛衆妙花, 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

  飯食經行。 [56]

  也許有很多人看到這一段經文中 “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爲地” 便會疑問:阿彌陀佛緣何要用“黃金爲地”來引誘我們去西方淨土呢?其實,不是如此,因爲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有清淨心相應,因此自然感應到那個世界的殊勝莊嚴。黃金爲地並不稀罕,甚至于還有七寶的亭臺樓閣,這就是“心淨則佛土淨”的道理。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由于衆生的心地不淨,因而感應到山河大地也是汙染渾濁的,以至于在我們的心目中,黃金爲地就顯得十分稀奇。在極樂淨土,“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整日都有曼陀羅花從空中降下,彼處的衆生每天清晨就用衣服盛了這些香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然後到了中午用餐的時候,再回到自己的國土,即回到極樂淨土飯食經行,就如同叢林裏的生活,午齋後還要跑香,叫做經行。阿彌陀佛提供如此美妙的環境,供往生者修學,令行者處處受益,不能不說是獨具匠心。

  又如:

  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

  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

  分,如是等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57]

  在極樂淨土,阿彌陀佛不但以法、報、化叁身說法,而且還運用種種方便,變化出種種奇妙雜色之鳥,令彼等說法,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等佛法中必修課的內容,而且播放的時間,沒有限製(“晝夜六時”乃古印度的計時方式,即晝叁時夜叁時,像我們現代說的二十四小時一樣)。因爲阿彌陀佛運用了整個時間與空間的環境,而讓法音自然宣流,彼國的衆生沐浴在如此殊勝的教育情境中,心中自然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而道業有增無減。難怪,一生極樂淨土,即證叁不退,這與該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有極大的關系。

  又,

  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

  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58]

  這一段更爲殊勝,所表現出的先進程度,較之現代的高科技或多媒體也不遑多讓。此外,“百千種樂,同時俱作”,也就是所謂的“交響樂”。聽到這些微妙法音,衆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是很高明的教學設計。在數十年前,許多的學生都在幻想,教室能像電影院,現在已經廣泛使用的多媒體的電腦化教室,比舊式的電影院還要多許多功能,但與阿彌陀佛的整體教學設計比較起來,就有如天壤之別,實在是不可思議。極樂世界的衆生在娛樂中內蘊著進道進德的教育,欣賞宮商妙法,即是聆聽法音,斷惑開慧;在七寶池沐浴八功德水,即能增長善根、長養菩提。概言之,六根接觸六塵時均能豁破無明、開顯自性的法益教育,這也應該是彼土修行成就快捷的原因之一吧。由此可知,阿彌陀佛不但非常了解教育心理學,還十分懂得教材與教法的整體綜合教學設計。極樂淨土整個世界都是淨化身心的教學環境,這是教學設計的最高境界。

  現代教育身負改造社會與淨化心靈的重大責任,極需藉佛法的教育理念爲導航,以佛法之教育方法、精神與精髓充實其內涵,啓悟其思想,開辟嶄新的更完美的言教、身教、境教的天地,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已。我國已提出素質教育的口號,佛法的教育理念是全面提升素質的,在這方面包括淨土教在內的佛教是有積極參考價值和啓發作用的。

  (六)臨終關懷方面的意義 臨終關懷是現代社會一種最具人性化、人道化的對臨終病人的關懷方式。人,有生必有死。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哭聲中來到這個世界,多半又是在別人的哭聲中離開這個世界。其實,新生時的哭聲提供給親人的是喜悅,而靈終時親人的哭聲,給予死者的卻是無奈與苦痛。如何讓即將告別這個世界的臨終者,快樂、放心地離去,是現代社會人們關心的問題,…

《淨土教的現代價值略探(正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