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教的現代價值略探(正澄)▪P5

  ..續本文上一頁因爲人人都必然會有這一番經曆。如何讓人們在走完自己人生的最後一個驿站的時候,獲得良好的身心照顧,安祥、尊嚴地撒手塵環,這是醫學、心理學等學科面臨的重要課題——臨終關懷。臨終關懷不但是對死者的幫助和照料,也是對生者的鼓勵和安慰。

  古老而彌新的佛教,早就有善終或“尊嚴死”的觀念及作法。釋迦牟尼佛入滅前並未進行急救,古往今來許多佛門大德圓寂時亦是如此。許多寺院設有“涅般堂”,其實就是現代叫做的“安甯病房”。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曆程,佛學知識告訴我們,臨終時盡量不要打擾病人,不得在病人周圍喧嘩吵鬧或哭泣、或讓病人看到旁邊親人極度難過的情緒,也不得急忙更衣、搬動,以免擾亂亡者神識,增加其痛苦,使其産生嗔恨、煩惱、恐怖、焦慮、舍不得等顛倒妄想,而影響他死後的去處。

  佛教認爲人的過世,不是喪事,不是喜事,而是莊嚴謹慎的佛事。關于臨終病人的處理方式,佛教中有一套完整有序的儀程。關于這方面的內容,許多佛經典籍都有涉及,這其中較常見的佛典是《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及淨土教經典。在這個儀程中,有一項重要的程序就是臨終助念。關于助念的內容,許多經典中也多有明示,而淨土教典籍中反映得更爲集中;況且,這對淨土教來說,本身就是責無旁貸的份內之事。《阿彌陀經》中說: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

  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

  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59]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樣講道:

   若有衆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

  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

  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60]

  《觀無量壽佛經》也說:

  或有衆生,作不善業……應墮惡道……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

  妙法,教令念佛……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具足十念,稱南

  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一念頃,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61]

  這些都是臨終助念的明證。

  臨終助念,可讓即將臨終者自己念佛。若臨終者自己不能念佛者或不肯念佛者,須有人開示。病者家屬也應注意臨終者的心靈所需,在其神智尚清醒時,趁其能言語或能用其他方式表達時,探問其未了之心事,而極力應承,滿其所願,使其心無牽挂,了無憾恨。爲臨終者開示的人,最好是有經驗的佛教徒,對臨終者作簡短開示,勸其放下,不要留戀這個諸般不遂、苦難不安的世界,解除臨終者的心理障礙;讓其一心向往到那美妙安穩、殊勝富足、了無爭鬥的極樂世界去;而此刻須稱念“阿彌陀佛”,不能出聲者,心中默念亦可。助念者,應在病人身旁懇切至誠地稱念“阿彌陀佛”,不緩不急,字字分明。如若找不到有這方面知識的佛教徒,親人也可如此照辦。

  淨土教的臨終關懷及助念的觀念及操作,一般都能給病人及家屬極大的安慰。一方面使病人覺得“死”並不可怕,消除他們對死亡的恐怖和痛苦,使他們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能認識死亡並接受死亡;讓他們認識到死了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了或墮入地獄,而是猶如禦去舊服換上新裝,是擺脫世間之生老病死或求不得、怨憎會等諸苦而往生更好的地方(或往生極樂世界)的中介和橋梁。這樣,他或她便能坦然、輕松地面對死亡,而無所怖畏,安心而去。另一方面,對病人家屬而言,親人的過世也並非煙消雲散,什麼都喪失了,此死是親人脫離了苦海,往生到了更爲幸福的彼岸世界,這又有何不好呢?況且,亡者及親人通過助念,不論對淨土教信奉與否,都是培植了善根福德資糧。不信的亡者,或許經過這最後時刻的開示或助念頭而信仰,而誠心稱念,由此而往生極樂世界。不信的家眷親朋,也能使他們免于親喪的極大苦痛和不安,受到溫馨關懷而安定身心,獲得接受親人去世的精神力量;同時也激發他們自身的善根,清醒他們對人生的認識,種下菩提種子,等等。這些都是淨土教在臨終關懷方面所表現的重要意義。

  (七)在宗教對話中的價值 宗教對話是現代宗教研究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它是一個前沿領域,就其性質而言,是跨宗派、跨信仰、跨文化、跨種族、跨國度、乃至跨意識形態的。

  震驚世界的美國“九一一”事件已經過去一年多了。它被許多學者看成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沖突。在剛剛進入不久的二十一世紀,如何建立世界各大宗教、各大文明、各種族之間的新的共存關系,以及重新形成與大自然的共生關系、人類自身如何淨化等等的難題,隨即擺在了人類面前。要解決如此難題,顯然不是一個大國、一個宗教、一種文化、一種方式所能獨自承擔的;因爲它涉及到的問題不是單一的,而是千絲萬縷、錯綜複雜的。它也需要作爲世界各大文明起源的各大世界性宗教以對話的方式,以遂步形成共識,協力減少和消除“文明之間的沖突”,以解決戰爭、生態惡化、道德淪喪、相互敵視的惡性勢態。

  佛教是十分通情達理、開明的宗教。它注重以理服人、以德感人,反對盲從迷信和以勢壓人。它有普度衆生的廣袤情懷,無所不至的人倫大愛,博大精深圓融無礙的思想理論,超脫自在的精神境界,靈活多變契理契機的布教手段,所以它從來不排斥異教徒。在與其它宗教的對話中,它能以尊重包容、慈悲和平的姿態出現。

  佛教中,淨土教的信仰與世界其它大的宗教信仰有較多的相通之處。 [62] 與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以一教主崇拜爲根本信仰的宗教相比,雖然佛教以理性的“法”爲信仰根本,以教主爲楷模,依其所示之“法”修行而證究竟極果。然而,在佛教教主釋迦佛所示的“法”中,就有一以彌陀及其淨土爲信仰核心的淨土教;淨土教也就同時深具理性與宗教情懷了。淨土教完全可以代表佛教,充任與其它世界性宗教對話的主力,爲消除戰爭,化解矛盾,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四、特殊價值——宗教信仰上的意義

  現代社會的發展與推進需要社會的穩定,

  穩定是改革和發展的前提 , [63]

  而缺乏信仰支撐的社會是不穩定的社會。人的精神需求與信仰滿足,較之于物質層面,從某種意義上說更爲重要。事實上,一個健全的理智的人,在生命之旅中,均會自覺不自覺地恃賴信仰而生存。活著的本體即是成立在信仰上的,並由之而左右當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感受。譬如,儒門顔回的快樂:

  一箪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64]

  這即是以自內心的信念之樂。

  在信仰領域,宗教信仰有著自身的重要意義,它是一種獨特的情感,是人類精神的一種基本需要,並非什麼抽象的知識或特殊行爲。 [65] 無論就時空還是質與量而言,感性經驗以及據此而形成的理性認識都是有限的,這種有限性是實證知識的一般屬性。與此相對,宗教信仰的對象及特征是超越于感性與理性的東西,是對某種截然不同于這個世界的力量或源泉的“無限”的追求和依賴。 [66] 宗教信仰總是觸及人類精神生活的本體或底層,使其從日常生活的塵埃和世俗活動的嘈雜中顯露出來,以使人們能夠獲得神聖的經驗,即感受到終極意義和終極勇氣的源泉。 [67] 佛教作爲以人生的生老病死等煩惱痛苦爲對治對象的世界性宗教,已流傳二千多年而生生不息。在佛教中,以方便快捷、簡易穩當而著稱的了生死的殊勝法門——淨土教,更是深入民間,普遍的流傳。

  作爲佛教徒,是相信淨土的存在的,相信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的。虛空無邊,世界無際,根據佛陀現量的實證、聖言量的指導,我們足可用比量的推度,對其確信無疑。在佛教諸法門中,淨土教對于佛教信衆來說,有著更爲殊勝、優越的信仰意義。

  (一)于一代時教中居核心地位 釋迦本師從法身垂迹,于娑婆世界示現八相成道,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其目的無非是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圓成佛道。誠如《無量壽經》所雲: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叁界,所以出興于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

  實之利。 [68]

  釋尊給予衆生的真實究竟利益是,拔除他們無始劫來輪轉生死苦海的本因,濟度他們到達涅般彼岸,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然而,閻浮提衆生垢染深重,迷失本心,身處“火宅”卻貪戀嘻玩,障蔽聖道。佛陀于菩提樹下成道後,叁七日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善根成熟的天龍八部等,演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各各領解得益,其中之上德聲聞,積行菩薩卻如聾如啞,杜絕視聽。當時,佛陀有鑒于此,便自歎:我法甚深,難解難知,一切衆生縛著世法,無能解者,不如默然入于涅般樂。此時,大梵天王懇切恭請佛陀爲衆生轉*輪,經過殷勤叁請,佛陀爲哀憫利益安樂無量諸衆生類而默然受請,入定觀機,乃往波羅奈鹿野苑中爲喬陳如等五人轉*輪。佛陀說法,隨利鈍不同根性的衆生,應病施藥,權立化城。阿含時先爲叁界內鈍根衆生宣說四谛十二因緣等叁乘權法,複經方等時彈呵小乘,般若時淘汰執情,四十余年,至法華會上,方得開權顯實,會一佛乘。佛之一代時教,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循善誘,苦口婆心。

  佛陀在調教有緣衆生的過程中,觀察弟子們的根性漸趨成熟,能夠荷擔出世大法,便大暢本懷,和盤托出這一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的法門。《阿彌陀經》便是佛陀無問自說的,直指西方淨土,且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拈…

《淨土教的現代價值略探(正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