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门论》从破相、破性,来通达实相之空,并把空概括为三种:第一、前三门求有法(体)不可得,名为空门;第二、第四门至第九门,这六门求相无踪,名为无相门;第三、后三门求起作无从,名为无作门。初十一门破异法生不可得,最后一门求即法无从,所以即法异法“生”皆不可得,明诸法空相,由此能令众生悟入无生法忍。
五、龙树《十二门论》之破、显方法
龙树在《十二门论》中立足于“诸法无生”的中心教义,破斥外道、凡夫、小乘“有所得”、“取相”之心,不管是外道、凡夫、小乘、大乘,凡是心有依、有得,皆须破斥,包括“中道”、“第一义谛”、“空”也不许有任何取执,以至于得与“不可得”也不允许。指出其破斥是“以息患为主”,所谓“道非邪正”,本不可破,末不须立。之所以立、破,都是为了显现正道。破邪是为了让众生由“破邪显正”进入“道非邪正”,说邪说正都是为了让人们了达“道无邪正”、“双泯邪正”的方便。
《十二门论》破邪与显正的兴起,是因为龙树生活的年代,正值外道猖獗,大乘佛法衰微的特殊阶段,如《三论玄义》中所描述的:“九十六术,栖火宅为净道;五百异部,萦见网为泥洹。遂使鹿苑丘墟,鹫山荆棘”[27]。外道诸师被各种邪见缠缚而不得解脱,诸部小乘不知佛说法是为了使众生证到解脱,各自执著自己的偏知偏见,甚至变为诸法有决定相。使得正法的道场沦为废墟,大、小乘教义落颓衰微,故有“善逝以之流恸,萨埵所以大悲,四依为此而兴,三论由斯而作”[28]。说明著疏立说,不是龙树多此一举;造论破迷,也不是龙树无所事事,叹感内外偏执邪见横生,惋惜佛教的混乱与衰落。正因为众生的迷执,正教的不振,菩萨才出世造论,破洗迷执,匡扶正法。
如果从道、诸法实相来说,本是非空非有,离言绝相,当体即空的,是无邪可破,也无正可申的。因为众生对“法”的执著,产生了偏邪执见,所以菩萨大士为了正法显现,无可奈何必须破邪。所以下文就以龙树的《十二门论》为中心,通过龙树撰述的字里行间,考查其破除一切“有所得”之偏见的方法,显示如何达到“空”无所得的境界。
(一)直说直叙之破显
佛法教理的真俗、权实、中假、体用,无不蕴在摩诃衍义中,般若的玄底、真俗的至趣就是《十二门论》所说的“空”。“空”即是缘起、即是第一义谛、即是真如、即是法性、即是佛性。绝不可作偏空、但空、断灭之空认识,不然,就不能正确理解龙树的中道正观的真实义。所以《十二门论》是以中道实相为究竟旨趣,以真俗二谛为学修的方便法门。所显示的般若空是佛法理性的中心,汪洋教海的指南,菩萨阶道的必由之路,证悟法身的捷径。
佛陀在世的时候,随机施教,法门无定,大小乘并演,权实教俱说。《大智度论》卷四说:
佛法有二種:一秘密,二显示。显示中,佛、辟支佛、阿罗汉,皆是福田,以其烦恼尽无遗故。秘密中,说诸菩萨得无生法忍,烦恼已断,具六神通,利益众生。[29]
意思是说,佛和诸阿罗汉,烦恼断尽,是出世圣人,能为世间作福田,这是佛陀向世人公开宣示的,所以名显示。如“观因缘门”所要叙说的就是因缘为什么要放在前面说和缘起性空的问题,龙树以因缘为方便门,令人悟入诸法实相,就是从因缘门“入于空义”。自释因缘义凡有三义:谓因缘是空义,因缘是假义,因缘是中道义。因缘生法自性本空,相状是假,双观空假就是中道,这是直接叙述因缘生法义,来显示诸法的空义。在《中论》中,龙树讲二谛义的说教,如言:“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30]。又说:“若人不能知,分别於二谛,则於深佛法,不知真实义”[31]。本论云:“有二谛,一世谛,二第一义谛,因世谛得说第一义谛”[32]。这都是龙树对“谛义”的直说。
龙树见到诸法无自性便直接为众生宣示出来:“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33]。并把因缘说为两种:其中内因缘生法有: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各各先因而后生(果)。内因缘就是十二因缘,也叫十二缘起,因为由十二个支分组成,所以也叫十二有支。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生死离不了这十二因缘,这就直接叙说众生轮回的整体因缘情况。
(二)略说略解之破显
标明造论宗旨第一句话:“说曰:今当略解摩诃衍义”[34]。“说曰”是龙树造论直叙造论的宗旨。“虽寻经文不能通达,我悯此等欲令开悟”[35],也是龙树心正意直而说的风格,交言为论,直言名说。所以直说是因为大乘教理深广,当时无人能问,无问自说所以名“说曰”。所以前一段说明龙树直说直叙的破显。现在显明“略解”者,有数意:一、对佛广说《华严》、《般若》等无量百千万偈,《十二门论》只有一卷,所以称为略。二、对《智论》、《中观》之广,所以说《十二门论》名为略解。三、佛说有五乘教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今于五乘中但解佛乘,所以说“略解”。四、就大乘中有空、有二分,《十二门论》但解于空,不释于有,也是“略解”。五、佛说大乘有深广二门,就广门说,则有八万四千法门,《十二门论》但解释甚深法性,又是“略解”。六、为末世众生薄福钝根,不堪多闻,《十二门论》采用略说。“摩诃衍”译为大乘,大乘就是佛乘,亦为最上乘。《十二门论》只说大乘义理,所以说“略解摩诃衍义”。为什么但解说大乘呢
因为十方三世诸佛本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者即是般若。
(三)有问有答之破显
龙树为了说明大乘佛法的甚深微妙,慈悲怜悯娑婆世界众生,开阐如来无上大法,冀此众生因而开佛知见。在《十二门论》中采用问答式的破显方法,来启发众生进入不二法门。如《十二门论》中说:
问曰:解摩诃衍者,有何义利
答曰:摩诃衍者,是十方三世诸佛甚深法藏,为大功德利根者说。末世众生簿福钝根,虽寻经文不能通达,我悯此等欲令开悟。又欲光阐如来无上大法,是故略解摩诃衍义。[36]
此论有问有答,问是提出问题,答是解答疑难。答意有二:前明利益众生,后明弘扬佛道。就利益众生而言,先叙佛经甚深,识别根机,度脱众生,莫过于佛,佛为当时有大功德利根者说,后世众生薄福钝根,虽读经文,不能理解,因此龙树菩萨悲悯此等众生,欲令通达大法,所以造论解释经中甚深义趣,这就是为利益众生故解释大乘。此中“十方三世诸佛甚深法藏”者,说十方诸佛,简异小乘教,小乘经中只说三世佛,不说十方佛,今是大乘教,所以具足说十方三世佛。“甚深法藏”是佛说的大乘深奥教法,大乘法对小乘法说,称之为深,就大乘中有性相二门,诸法实相,体绝百非,理超四句,称为甚深。利益众生就是破除众生的迷情,令悟大道,光显如来大法,是上报佛恩,令正法久住。明利益众生是答“利”,光显如来大法,是答“义”。所问道:“解摩诃衍者有何义利
”所以答言:有上弘佛道,下化众生的义利“是故略解摩诃衍义。”
当问到真正的摩诃衍义时,龙树则说“略解”简义:“问曰:摩诃衍无量无边,不可称数,直是佛语尚不可尽,况复解释演散其义
答曰:以是义故,我初言略解”[37]。先问后答,问意:佛经无量无边,不可称不可数,就是佛语也没有把佛法说完,如佛经说:我已说之法如指甲上尘,未说之法如大地上土。《大般若经》六百卷,二十万偈,六百万言,又如《华严》大本,有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部经文尚不可称数;何况所有的大乘经,而欲解释以演说其文,这怎么能做得到呢
答意是说:正因为这个原故,我开始就说只是“略解”。略解者,不随所有的佛经一一广解,只就佛经中选其甚深极要者,略以十二门解释其义,所以“我初言略解”。
在《观有果无果门》中,以七番破因中先有果生果,于是外道僧佉派、佛法中二乘有家和大乘中执著本有自性的,众家共兴此救。以此众家皆谓因中先有果,用“变”义来救,“变”义从无相变成有相,所以说“以未变故不见”,如果变已便可见。如说:
问曰:果虽先有,以未变故不见?答曰:若瓶未生时,瓶体未变故不可见者,以何相知,言泥中先有瓶?为以瓶相有瓶?为以牛相马相故有瓶耶
若泥中无瓶相者,亦无牛相马相,是岂不名无耶
是故汝说因中先有果而生者,是事不然。[38]
这就是用问答的形式责难外道“因”在没有变之前,是如何知道因中有果的。如果说因中先有果而生果的话,如泥中先有瓶,你是怎么知道的
是看见瓶相,知道有瓶的呢
还是看见牛相马相知道有瓶的
假如既没有看见牛相马相,也没看到瓶相,什么相都没看见,这岂不是因中无果了吗
“是故汝说因中先有果而生者,是事不然。”从《观有果无果门》不难看出,“因中先有果而生果”和“因中先无果而生果”都得到很好…
《《十二门论》破邪方法研究(悟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