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中论》,与《中论·观因缘品》释“八不”二偈中的第二偈相似,后一偈出自龙树的《七十空性论》。第二《观有果无果门》中一偈、第三《观缘门》中三偈出自《中论·观因缘品》。第四《观相门》中十一偈,除第一偈外,其余十偈都与《中论·观三相品》诸偈相同。第五《观有相无相门》中一偈与《中论·观六种品》第三偈相同。第六、七两门共二偈,《中论》中没有,但其大意与《中论·观三相门》第二偈相似。第八门一偈同《中论·观行品》第二偈。第九门一偈,《中论》无,大意同《中论·观因缘品》释八不的第一偈。第十门中二偈,前一偈与《中论·观苦品》中第一偈相同,后一偈与《中论·观因缘品》释八不的第二偈同。第十一门中一偈,《中论》中无,但其大意与《中论·观因果品》中相关之偈相仿。第十二门一偈与《中论·观三相品》第十五偈同。他总结出三类情形,“一者全用《中论》,二者引《七十论》,三、二论所无,或同《无畏论》”据吉藏以上的研究结论统计,《十二门论》二十六偈中出自《七十空性论》的只有一偈,出自《中论》的有二十偈,不是直接出自此二论,意义和《中论》相同,也可能出自《无畏论》的有五偈。
至于《十二门论》的宗旨,吉藏认为以境智为宗,其目的也为了表示和《中论》、《百论》的区分,“此论亦破内迷,申明二谛,亦以二谛为宗,但今欲示三论不同,宜以境智为宗”[14]。所谓境,指实相之境,由实相境发生般若智,而称境智。
三、龙树《十二门论》破邪方法之原则
佛法所以兴出世的因缘就是有邪故有正,邪去正不留。生死、涅槃,真谛、妄想的道理也是这样。因为有了妄想执著的邪知邪见、邪论邪说,产生心游道外的心殆乱了正法,才感得四依大士出世,倾倒邪见,发起正观,用大乘佛法破斥邪见,令回邪见而悟入大道。在《十二门论》中虽立十二门以破外人,但终归于无所得之空,有如《百论》所说:“言而无当,破而不执”[15],言而无当就是破而不执,是菩萨的言教。无当是无住、无著之异名,无依无得之别称。虽然破外道实无可破,因为外道有执才破,若邪见即除则不需破。原则上,凡是心有所依著就要破除,既然所破即除,能破亦舍,所以说“破如可破”,破可破既去,亦破可破、非破可破四句内外一切不依,亦不见无依,如此踪迹不可得,则无难不通。因此《十二门论》是破而不执,才能通而无难、显现正法。故龙树在《十二门论》中论破的原则大概可分为总、别两种:其一、《十二门论》论破的总原则,就是批判有所得的邪见,显示大乘中道非空非有之正理——破邪显正。并且是主张破而不立,破邪即是显正。中观三论学认为对事物的四种说法都不适合:“是”为增益(见),表肯定;“非”为减损(见),表否定;“亦是亦非”为相违(见),表双重肯定;“非是非非”是愚痴论,是是而非,表双重否定。此四重意思都不能表达事物的根本性质,也都不能揭示事物的真相,所以龙树菩萨选择以“空”来批破——破邪显正。所以说“破邪显正,破而不立”是《十二门论》论破方法的总原则。如《三论玄义》中说:“论虽有三,义唯二辙,一曰显正,二曰破邪。破邪则下拯沉沦,显正则上弘大法,振领提纲,理唯斯二。”[16]又《大乘玄论》云:“他论有破而复更立,今论唯破而不立。……今论不尔,唯破不立。所以然者,论主出世,唯为破颠倒断常,更无所立”[17]。总的来说,显正为了摧邪,破邪为了申正。《十二门论》论破的特色是以破为主,破而不立,奠定了“寓立于破”方法论的思想基础。其二、《十二门论》论破的别原则,在《十二门论疏》中说:
因缘因果未曾有无,而惑者计因缘中决定有无,此则但破不收;故因缘望有、无有于二句,因缘亦破亦收;有、无但破不收;故《涅槃经》云:若言因中定有果、无果、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名谤佛法僧。又执有、无四句为爱人,系属于魔。故知决定有、无,但破不收。今言观有无门者,观有、无、亦有亦无此三病毕竟不可得悟入实相。[18]
中观三论学认为从破执不破法的标准,应该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如《三论玄义》中提出:
总谈破显,凡有四门:一破不收、二收不破、三亦破亦收、四不破不收。言不会道,破而不收;说必契理,收而不破;学教起迷,亦破亦收,破其能迷之情,收其所惑之教。诸法实相,言忘(亡)虑绝,实无可破,亦无可收,泯上三门,归乎一相,照斯四句,破立皎然。[19]
在这里把破邪显正开为四门:与佛法不相应,完全乖离的邪说,就要破而不收;如果所说的道理与佛理相应,那就收而不破;虽然学的是佛教,但是错解经意,便又破又收,破其错误的见解,收取其所迷的经教;如果从一切皆空的实相之理而言,诸法实相,言亡虑绝,没有什么可破,也没有什么可收。前三个只是方便,第四个说一相无相、不破不收才是目的,所以说“泯上三门,归乎一相”才是破显的目的。如果对这四句的意义了解、掌握了,在破显的过程中,对各种见解,就知道该破,还是不该破了。《大乘玄论》也说:
《三论》破则即不破而破,《释论》收即是不收而收。不破而破,破无所舍,不收而收,收无所取,乃显不破不收、无舍无取,故能善息诸见也。”[20]
由此可知破只是针对邪见、邪说而采取的手段,因为诸法实相无依无得、无取无舍,所以破无所破,只是为了息灭邪见而采取破邪方法。
总之,般若中观三论学提出四门破收料简,最后归结到“不破不收”的“言而无当、破而不执”的境界,表明了自己“无所得”的立场,强调了缘起无生的根本精神。并认为这四句原则是对待一切经论的基本态度,也是破显的妙术所在。
四、龙树《十二门论》论破之主要对象
凡事都有缘起,成果皆有其因。吉藏在《三论玄义》中说:“三论所斥,略辨四宗:一摧外道,二折毗昙,三排成实,四呵大执”[21]。吉藏认为龙树、提婆所批破的总括起来不出这四类,这四类迷执破了,就等于破了所有的邪说。因此,菩萨出世造论都是为了因机施教,破病显理。对人天乘者教令舍罪舍福,对声闻缘觉菩萨乘教导舍中舍相。无非令昧心向善、惑者融通。有如是多种因缘,致使如来广说般若。末世众生不体佛意,自以为是,不学般若,难得实利。故《般若经》者,意在实相,功在万行,摄一切法。龙树继承释迦、文殊、马鸣之学,教导修习般若观照的方法,考察烦恼的根源是无明,无明就会产生种种幻想和妄想,有了妄想就会去造业,造业又表明要感苦果,辗转往复,循环不息。如果通过破愚显理,就能够明了般若的观照,就能对治无明的烦恼,了解妄想的根源,引导业力的去向,超越因果的轮回,解脱六道的束缚,进入无得的涅槃。所以说,不管內教、外道、大乘、小乘学人,凡是心有所依、有所得皆需破斥,引导令其进入无所得的般若中道。
龙树在《十二门论》中的破邪方法,是以破邪显正、破而不立为主要论破特色,如吉藏释:“一者开通无滞。二者遮闭众非”[22]。开通即显正,就是开启通往圣道的门径;遮非是破邪,就是破除种种障碍菩萨大道的非法邪见。说明龙树用种种善巧方便来破斥众生执见,显示真空妙义,促成菩萨行道,助成佛道妙果。所以僧叡说:“《十二门论》者,盖是实相之折中,道场之要轨也”[23]。以上从观智对境来显示中道实相,并斥责不达实相的情况,总结为四种:
凡有四人,皆明实相并折而不中。一者、世俗之道:皆是安家全国不净之法,非实相之折中也;二者、九十六术,欲明己道为真,并是虚妄非是实相,故折而不中;三者、五百小乘论师,各执诸法相有决定相,不信毕竟空法,亦是明实相而不折中;四者、有所得大乘学人,方广之例,虽信毕竟空钝根自害,如不善呪术不善捉毒蛇,为空见所害,亦是折而不中。故指斥余人也。[24]
说明《十二门论》所破的对象至少可概括为四种人:1、一般世俗之人,自私地考虑自已的家国,所修不净之法;2、古印度流行的九十六种外道,都说自己所修的道最为究竟,所执非真之道;3、古印度部派分裂的小乘论师,各自执者诸法的相状有决定,不信诸法毕竟空的道理;4、学习大乘而产生有所得的心理。这四种人都是不能了达实相,堵塞成佛之道的特例,所谓:“有二种塞:一、六道旧迷;二、学教封著”[25]。一类是通过久远宿业累积而来的,一种是学习教法对境生迷的执著。不管是旧迷还是新惑,只要执著于有、无,是、非的见解皆在《十二门论》所破斥的凡例,如吉藏在说明《十二门论》造论的意义和破斥的对象时表明:
凡有五转十不:谓不内不外,不法不人,不缘不观,不虚不真,不得不失。其言巧、其义深、其文约、其理富。无病不破,无教不申,无理不通,无缘不益矣!今初破内病,病乃万端,有无为本,又是障中道之根,又如来常依二谛说法,以不达因缘有无二谛故,成性有无二病,二谛既无教不该,二谛之迷亦无迷不摄,又小乘多着有病,学大者多滞无病,又凡夫着有,二乘滞空,又爱多者着有,见多者着空,是以斯论破此二也。[26]…
《《十二门论》破邪方法研究(悟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