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门论》破邪方法研究
悟实
【内容提要】《十二门论》是龙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论》的纲要书,更是契入般若法门的要道。龙树为开启解脱因果、进入般若空义的门径,特以十二门引导学人观照十二类法,悟入诸法无生的般若境界。他以中道实相为究竟旨趣,以真俗二谛为学修的方便法门。直接道出佛法理性的中心,汪洋教海的指南,菩萨阶道的必由之路,证悟法身即真的捷径。运用诸法无生的中心教义,破斥凡夫、小乘“有所得”、“取相”之心,其破斥是“以息患为主”,所谓“道非邪正”,本不可破,末不须立。之所以立、破,都是为了显示正道。说邪说正都是为了让人们了达“道无邪正”、“双泯邪正”的契悟。为达此目的,他积极执行“破而不立、以破为立”的般若宗义。可以说,他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破邪即是显正”的破显特色。
【关健词】龙树 《十二门论》 破邪显正 无生空不可得
【作者】中国佛学院法师。
一、龙树与《十二门论》
《十二门论》是龙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论》的纲要书,更是契入般若法门的道路。诚如刘常净所说:“《十二门论》是中观法门的要略,般若名教的玄底,佛法至理的所在,断惑证真的楷模”[1]。僧叡在《十二门论》序中也说:“十二门论者,盖是实相之折中,道场之要轨也。十二者,总众枝之大数也。门者,开通无滞之称也。论之者,欲以穷其源尽其理也”[2]。僧叡在此对《十二门论》的著作旨趣作出指示,说明龙树在为大众开启解脱因果、进入般若空义的门径。般若功德的至高妙趣是离言绝说的,龙树为了阐般若之名教,故开十二门之理趣,引导学人向往不二实相之中道境界。所以说:“《十二门论》是十方三世诸佛甚深法藏,为大功德利根者说”[3]。菩萨证悟法身的捷径在于般若,龙树在《十二门论》中教导般若的证入方法在于中道,进入中道的方法略述为有十二门,十二门皆可摄入中道实相。如说:“原夫至趣绝言,真俗所以俱寂;实智超情,色空以之双融。色空双融故中观道立;真俗俱寂故实相理显。然而性空未尝不有,即有以辨于空;假有未曾不空,即空以明假有。所以有是空的有,空是有的空,因此假有不有,真空不空。空有融通,不偏二边,即是中道二谛,虽然有二谛,体常不二,名为二谛中道。佛法教理的真俗、权实、中假、体用,无不蕴在其中。《十二门论》解释摩诃衍义,只说明一个“空”字,可谓言简意赅。这个“空”即是缘起、即是第一义谛、即是真如、即是法性、即是佛性。切不可作偏空、但空、相待之空认识,不然,就不能正确理解龙树的中道正观的真实义。所以本论是以中道实相为究竟旨趣,以真俗二谛为学修的方便法门。这是佛法理性的中心,汪洋教海的指南,菩萨阶道的必由之路,证悟法身即真的捷径。”[4]所以《十二门论》以中道实相为究竟旨趣,以真俗二谛为学修的方便法门。
龙树是古印度中观学派的实际创始人,南天竺的梵志种姓(婆罗门),自幼聪慧奇悟,博闻广记,于世学才艺、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及诸道术,无不悉练,曾与三密友共习隐身术,并挟术入王宫淫乱宫女,此事为国王察知,其三友皆遭杀害,独龙树运智逃脱,由此而了悟欲为苦本,终于出家求法。初学小乘三藏九十日,继入雪山从一老比丘学大乘经。其后周游诸国,摧伏颇多外道,因而生起骄慢之心,以为“佛经虽妙,以理推之,故有未尽”[5]。因此有意于佛教中别立新义、别树一帜。其时有大龙菩萨见龙树如此傲慢,特引之入海,于龙宫中授龙树以诸方等深奥经典,及深入无生法忍。出海后,到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诸外道,并造大乘论数十万偈。且示神变以导引南天竺王,而得国王之护持,佛教因而大行于古印度。晚年卒于南天竺。
依照《大正藏》所收,龙树菩萨的著作有二十余部,藏文大藏经则收一百余部。《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就是龙树解释般若的代表著作,是中观学派的重要论著,也是三论宗立宗所依据的论典。三论即龙树所撰的《中论》、《十二门论》和龙树弟子提婆所造的《百论》,这三部论同属般若体系,一人翻译,同时流传演变成的宗派,所以称为三论宗。
《十二门论》又称为《十二门观》,“观”与“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存之于心叫观,宣之于口称论,如《中论》也称《中观》,观者鉴照义,且鉴照有两种:一是照修,观照十二类法;二是照真,谓即于此十二类法上,破相开示,照达真空,令心无寄,真修双照为观。观所对者是境,十二门是境,境智合说叫“观十二门”,如是境智是所诠之义,论是能诠之教,谓以究竟理,使诸相永尽,所以名为《十二门论》。由于般若能破十二类执著病态,所以《十二门论》由十二章段论文组成。一日为十二时,一年有十二月,佛说八万四千法藏摄为十二部经,三藏十二部经教义说为十二因缘等。《十二门论》依佛说十二部经而创作,所以开十二门以象征。观诸法皆空,观十二因缘毕竟空,寂灭生死,故置十二门以示意,所以说开此十二种融通的法门,众多惑执尽摄无遗,理无不赅,病无不除,学此十二门能通达众经,是菩萨所说之教,能使学人由此言教通达中道实相之理,是教为入理之门,因此,《十二门论》是十二类进入般若的不二之门。
二、龙树《十二门论》破邪方法之宗旨
龙树被三论宗尊为西天之初祖,继承释迦、文殊、马鸣之学,其《十二门论》被中国三论宗祖师列为立宗之作,与《中论》、《百论》齐肩并称为“三论”。《十二门论》也是古印度佛教中观学派的主要论典之一,主要论述大乘佛教的般若空性、无我等至理,破斥外道的执见、谬理,显示缘起性空的佛法大宗,导归大乘佛法的义趣。正如论文开头所说:“今当略解摩诃衍义”。“摩诃衍”译为大乘,大乘佛教阐述真俗二谛,诸法性空名为真谛,六度万行及诸法相属于俗谛,诸法性空名为真谛,六度万行及诸法相属于俗谛,从二谛理论中探求空义。谈空,是说缘起有而无自性就是空;说有,是在自性空的基础上建立缘起有,空有相依相待。如《般若经·幻学品》说:“不以空色故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6]。《维摩诘经》也说:“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7]。虽说缘起无自性是空,空亦离不开缘起有,因此论文中说:“若能通达空义,即通达大乘,具足六波罗蜜无所障碍”[8]。《法华经》也说:“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9]。所以说《十二门论》所破显的性空法门是十方三世诸佛成佛的要道,是一切菩萨趣向佛果的必由之路,也是大乘般若智慧的开启之门。
《十二门论》的核心是证明诸法无生、毕竟空寂之理。首先从观因缘角度论自性空,以自性空,否定一切法:“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10]?又从缘起之法性空而得出“无生”的观点,并证明无生论。诸法不生,从因中有果和无果角度证明无生,“先有则不生,先无亦不生。有无亦不生,谁当有生者”[11]?因中先有果,法不应有生,因中先无果,法也不应有生。又从四缘的角度论无生,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皆因中无果。”因中无果,正证明了无生。又以观诸法之有为、无为相而明无生,因为有为相和无为相都是空,不论从生是有为相还是无为相,都证明了无生(《观相品》)。进一步观一切法,有相无相法,都是空(《观有相无相门》),从一和异的角度论诸法皆空(《观一异门》),从有无角度论空,有无一时不可得,亦非一时不可得(《观有无门》),从诸法无性角度论空(《观性门》),从因果角度论空,诸法之果不从众缘生(《观因果门》),从诸法无作的角度论空(《观作者门》),从时间角度论空(《观三时门》),从对生的考察角度论空,生、不生、生时三种生都不生(《观生门》)。
三论宗史上对此论的研究作品主要有僧叡的《十二门论序》,吉藏的《十二门论疏》六卷和《十二门论略疏》一卷(此卷已散佚,故无从见之)等,其中以吉藏的六卷之疏最有代表性。
吉藏对此论中长行的作者持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青目所作,“偈是龙树所造,长行还是青目所注”。二是“偈及长行皆龙树自作”,并引三条证据证明这一点。吉藏的看法,在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此论非龙树作之前,还是主张传统的说法,“此事难知。若必有明证云长行是后人所作者,不敢违之”[12]。
《十二门论》为龙树三论之一,另二论即十万偈的《无畏论》和五百偈的《中论》。吉藏谈到此三论的联系,《中论》是《无畏论》的要义,至于《十二门论》,吉藏提到有两种看法,“一云同《中论》,从《无畏》出。二云就《中论》内择其精玄为《十二门》”[13]。他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来说明《十二门论》究竟是直接从《无畏论》出还是从《中论》出,但从他对此论二十六偈和《中论》关系的研究结论中,可知此论基本上是从《中论》出,是对《中论》的扼要解释。
吉藏认为,《十二门论》之第一《观因缘门》的两偈,前一偈出…
《《十二门论》破邪方法研究(悟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