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門論》破邪方法研究
悟實
【內容提要】《十二門論》是龍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論》的綱要書,更是契入般若法門的要道。龍樹爲開啓解脫因果、進入般若空義的門徑,特以十二門引導學人觀照十二類法,悟入諸法無生的般若境界。他以中道實相爲究竟旨趣,以真俗二谛爲學修的方便法門。直接道出佛法理性的中心,汪洋教海的指南,菩薩階道的必由之路,證悟法身即真的捷徑。運用諸法無生的中心教義,破斥凡夫、小乘“有所得”、“取相”之心,其破斥是“以息患爲主”,所謂“道非邪正”,本不可破,末不須立。之所以立、破,都是爲了顯示正道。說邪說正都是爲了讓人們了達“道無邪正”、“雙泯邪正”的契悟。爲達此目的,他積極執行“破而不立、以破爲立”的般若宗義。可以說,他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破邪即是顯正”的破顯特色。
【關健詞】龍樹 《十二門論》 破邪顯正 無生空不可得
【作者】中國佛學院法師。
一、龍樹與《十二門論》
《十二門論》是龍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論》的綱要書,更是契入般若法門的道路。誠如劉常淨所說:“《十二門論》是中觀法門的要略,般若名教的玄底,佛法至理的所在,斷惑證真的楷模”[1]。僧叡在《十二門論》序中也說:“十二門論者,蓋是實相之折中,道場之要軌也。十二者,總衆枝之大數也。門者,開通無滯之稱也。論之者,欲以窮其源盡其理也”[2]。僧叡在此對《十二門論》的著作旨趣作出指示,說明龍樹在爲大衆開啓解脫因果、進入般若空義的門徑。般若功德的至高妙趣是離言絕說的,龍樹爲了闡般若之名教,故開十二門之理趣,引導學人向往不二實相之中道境界。所以說:“《十二門論》是十方叁世諸佛甚深法藏,爲大功德利根者說”[3]。菩薩證悟法身的捷徑在于般若,龍樹在《十二門論》中教導般若的證入方法在于中道,進入中道的方法略述爲有十二門,十二門皆可攝入中道實相。如說:“原夫至趣絕言,真俗所以俱寂;實智超情,色空以之雙融。色空雙融故中觀道立;真俗俱寂故實相理顯。然而性空未嘗不有,即有以辨于空;假有未曾不空,即空以明假有。所以有是空的有,空是有的空,因此假有不有,真空不空。空有融通,不偏二邊,即是中道二谛,雖然有二谛,體常不二,名爲二谛中道。佛法教理的真俗、權實、中假、體用,無不蘊在其中。《十二門論》解釋摩诃衍義,只說明一個“空”字,可謂言簡意赅。這個“空”即是緣起、即是第一義谛、即是真如、即是法性、即是佛性。切不可作偏空、但空、相待之空認識,不然,就不能正確理解龍樹的中道正觀的真實義。所以本論是以中道實相爲究竟旨趣,以真俗二谛爲學修的方便法門。這是佛法理性的中心,汪洋教海的指南,菩薩階道的必由之路,證悟法身即真的捷徑。”[4]所以《十二門論》以中道實相爲究竟旨趣,以真俗二谛爲學修的方便法門。
龍樹是古印度中觀學派的實際創始人,南天竺的梵志種姓(婆羅門),自幼聰慧奇悟,博聞廣記,于世學才藝、天文地理、圖緯秘谶及諸道術,無不悉練,曾與叁密友共習隱身術,並挾術入王宮淫亂宮女,此事爲國王察知,其叁友皆遭殺害,獨龍樹運智逃脫,由此而了悟欲爲苦本,終于出家求法。初學小乘叁藏九十日,繼入雪山從一老比丘學大乘經。其後周遊諸國,摧伏頗多外道,因而生起驕慢之心,以爲“佛經雖妙,以理推之,故有未盡”[5]。因此有意于佛教中別立新義、別樹一幟。其時有大龍菩薩見龍樹如此傲慢,特引之入海,于龍宮中授龍樹以諸方等深奧經典,及深入無生法忍。出海後,到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諸外道,並造大乘論數十萬偈。且示神變以導引南天竺王,而得國王之護持,佛教因而大行于古印度。晚年卒于南天竺。
依照《大正藏》所收,龍樹菩薩的著作有二十余部,藏文大藏經則收一百余部。《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就是龍樹解釋般若的代表著作,是中觀學派的重要論著,也是叁論宗立宗所依據的論典。叁論即龍樹所撰的《中論》、《十二門論》和龍樹弟子提婆所造的《百論》,這叁部論同屬般若體系,一人翻譯,同時流傳演變成的宗派,所以稱爲叁論宗。
《十二門論》又稱爲《十二門觀》,“觀”與“論”的不同之處在于:存之于心叫觀,宣之于口稱論,如《中論》也稱《中觀》,觀者鑒照義,且鑒照有兩種:一是照修,觀照十二類法;二是照真,謂即于此十二類法上,破相開示,照達真空,令心無寄,真修雙照爲觀。觀所對者是境,十二門是境,境智合說叫“觀十二門”,如是境智是所诠之義,論是能诠之教,謂以究竟理,使諸相永盡,所以名爲《十二門論》。由于般若能破十二類執著病態,所以《十二門論》由十二章段論文組成。一日爲十二時,一年有十二月,佛說八萬四千法藏攝爲十二部經,叁藏十二部經教義說爲十二因緣等。《十二門論》依佛說十二部經而創作,所以開十二門以象征。觀諸法皆空,觀十二因緣畢竟空,寂滅生死,故置十二門以示意,所以說開此十二種融通的法門,衆多惑執盡攝無遺,理無不赅,病無不除,學此十二門能通達衆經,是菩薩所說之教,能使學人由此言教通達中道實相之理,是教爲入理之門,因此,《十二門論》是十二類進入般若的不二之門。
二、龍樹《十二門論》破邪方法之宗旨
龍樹被叁論宗尊爲西天之初祖,繼承釋迦、文殊、馬鳴之學,其《十二門論》被中國叁論宗祖師列爲立宗之作,與《中論》、《百論》齊肩並稱爲“叁論”。《十二門論》也是古印度佛教中觀學派的主要論典之一,主要論述大乘佛教的般若空性、無我等至理,破斥外道的執見、謬理,顯示緣起性空的佛法大宗,導歸大乘佛法的義趣。正如論文開頭所說:“今當略解摩诃衍義”。“摩诃衍”譯爲大乘,大乘佛教闡述真俗二谛,諸法性空名爲真谛,六度萬行及諸法相屬于俗谛,諸法性空名爲真谛,六度萬行及諸法相屬于俗谛,從二谛理論中探求空義。談空,是說緣起有而無自性就是空;說有,是在自性空的基礎上建立緣起有,空有相依相待。如《般若經·幻學品》說:“不以空色故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6]。《維摩诘經》也說:“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7]。雖說緣起無自性是空,空亦離不開緣起有,因此論文中說:“若能通達空義,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8]。《法華經》也說:“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9]。所以說《十二門論》所破顯的性空法門是十方叁世諸佛成佛的要道,是一切菩薩趣向佛果的必由之路,也是大乘般若智慧的開啓之門。
《十二門論》的核心是證明諸法無生、畢竟空寂之理。首先從觀因緣角度論自性空,以自性空,否定一切法:“衆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雲何有是法”[10]?又從緣起之法性空而得出“無生”的觀點,並證明無生論。諸法不生,從因中有果和無果角度證明無生,“先有則不生,先無亦不生。有無亦不生,誰當有生者”[11]?因中先有果,法不應有生,因中先無果,法也不應有生。又從四緣的角度論無生,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緣皆因中無果。”因中無果,正證明了無生。又以觀諸法之有爲、無爲相而明無生,因爲有爲相和無爲相都是空,不論從生是有爲相還是無爲相,都證明了無生(《觀相品》)。進一步觀一切法,有相無相法,都是空(《觀有相無相門》),從一和異的角度論諸法皆空(《觀一異門》),從有無角度論空,有無一時不可得,亦非一時不可得(《觀有無門》),從諸法無性角度論空(《觀性門》),從因果角度論空,諸法之果不從衆緣生(《觀因果門》),從諸法無作的角度論空(《觀作者門》),從時間角度論空(《觀叁時門》),從對生的考察角度論空,生、不生、生時叁種生都不生(《觀生門》)。
叁論宗史上對此論的研究作品主要有僧叡的《十二門論序》,吉藏的《十二門論疏》六卷和《十二門論略疏》一卷(此卷已散佚,故無從見之)等,其中以吉藏的六卷之疏最有代表性。
吉藏對此論中長行的作者持有兩種看法,一是認爲青目所作,“偈是龍樹所造,長行還是青目所注”。二是“偈及長行皆龍樹自作”,並引叁條證據證明這一點。吉藏的看法,在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此論非龍樹作之前,還是主張傳統的說法,“此事難知。若必有明證雲長行是後人所作者,不敢違之”[12]。
《十二門論》爲龍樹叁論之一,另二論即十萬偈的《無畏論》和五百偈的《中論》。吉藏談到此叁論的聯系,《中論》是《無畏論》的要義,至于《十二門論》,吉藏提到有兩種看法,“一雲同《中論》,從《無畏》出。二雲就《中論》內擇其精玄爲《十二門》”[13]。他沒有直接表達自己的看法來說明《十二門論》究竟是直接從《無畏論》出還是從《中論》出,但從他對此論二十六偈和《中論》關系的研究結論中,可知此論基本上是從《中論》出,是對《中論》的扼要解釋。
吉藏認爲,《十二門論》之第一《觀因緣門》的兩偈,前一偈出…
《《十二門論》破邪方法研究(悟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