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是救世之光▪P13

  ..续本文上一页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拔济。过是日后,随业受报」(『本愿经』下)。这里所说的七七日内,其实不一定七七,有人于一七受生,有人于二七或三七受生,最多七七便受果报。所以于七七日内,亡者在念念间,皆希望其眷属,为之祈求三宝加庇,为之广修福德,而能在堕落边缘,得到改善的机会。死者此时,在中阴身中,自己无力,作不得主,只有希望眷属为他拔度超荐。若过了七七日,无人济拔,只好随业受三恶道苦。如乘坐的火车,已经到站,不得不下车了。所以人死后,应于七七日内救济。也如世人触犯刑章时,可以请律师为他辩护。若等到最后判决,便一切都无法转移了。

  4.堕落者之救济:当然,最好是自己不作恶,就不会堕落。若作了恶业,未死以前还可以布施作福,做种种功德。若死后,则应在七七日内,为作功德救度 [P111] 。如果死后,过了七七日,随业受报,还有办法救度吗?这就非有大力量不可了。如最后确定判刑以后,非特赦不可一样。如何拔济已堕地狱的众生?这应由死者儿女的深切孝思而救度。从『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说,地藏菩萨过去生中的事,可知应如何救度已堕落者。虽然堕入地狱,还是可以救脱的。在『地藏经』中,说到两件事:一是婆罗门女事,一是光目女事,这都是地藏菩萨过去生中的事。地藏菩萨过去为婆罗门女时,母亲不信三宝,修习邪见,死后堕入地狱受苦。婆罗门女知道母亲生前不信三宝修习邪见,必入地狱,即为母布施修福,见佛像即恭敬礼拜。悲号哭泣,佛已早入涅槃,若佛还住世间,即可以问佛,自己母亲究竟生于何处。他心中悲切已极。此时,似乎有一种声音告诉婆罗门女,教他不用难过,只要一心称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那时已灭度的佛名)名号,便可知母去处。婆罗门女即以至诚恭敬,摒息杂念,一心称佛名号。不久,婆罗门女即在定境中,到达地狱边缘,问狱卒其母何在?狱卒说:他亡母已因其女孝心,为其布施修福,持佛名号,以此功德,已离地狱生天了。由此一事,可知一种至诚孝 [P112] 思,与念佛功德,两种力量综合的感应,虽已下地狱的罪人,也可以得救。

  光目女,也是地藏菩萨过去生中所示现的孝女,其母生前喜吃鱼子,犯杀生罪极重。光目女知母死后必堕落恶道,于是请阿罗汉入定观察,方知母果生于地狱中。后来,也一心念佛,恭敬供养,以是诚孝的力量,拔救母亲离地狱苦。据此二事,可知虽已堕落地狱的众生,只要儿女至诚的孝心,加上念佛恭敬虔诚,儿女与父母是血性相关的,仗三宝威德神力,可令父母得到解脱。一般人的慈悲救拔,虽也有感应,但父母儿女是骨肉至亲,一定能深彻的至诚恳切,力量最大,最易救度。

  为亡者念经礼忏时,要看作自己作功德,才能生效。经中说:念经的得功德七分之六,亡者只得七分之一,故请人念佛诵经,不及自己生前修行。所以,在身体健康时,自己多念佛,多修福德,就不怕有堕落的危险。若已死,受中阴身,当然要眷属为他修福布施,来救度他。若已堕落,当然难于救度了!唯有眷属的至诚恳切,才可以救度。地藏菩萨以大悲愿,于五浊恶世开示此法门,对一切 [P113] 恶道众生,给以方便救护。现代的中国佛教界,对祖先眷属的超荐,非常普及,希望都能理解这一法门的真意义,真能得到功德才好。(能度记) [P115]

  九、中国佛教各宗之创立

  佛陀在世时,应机说法。虽解脱一味,而重于「己利」之声闻,重于利他之菩萨(如弥勒),发心与趣果有别,实开分宗之始。法必因机设教,随方异宜,故宗派之发展,实势所必至也。昔佛灭百年,少数之耆年上座,多数之青年大众,即启异说于毗舍离。及其发展所至,声闻与菩萨分流。声闻既十八异执,菩萨亦空有异趣,显密分宗。此皆各得佛法之一体,因时因机而善用之,则固无碍于大般涅槃。昔于锡兰劫波利村,进证二果之求那跋摩遗文偈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诚乃见道之言也!

  佛法传入中国,中国学者承受而修学之,发皇之,贯通之,各抒所得,师资授受而宗派渐以形成。其中或直承印度者,或完成通变于中国者。至隋唐时,中国佛教跻于无比之隆盛,而宗派亦于斯时造其极致。 [P116]

  日本学者所传,中国有「俱舍」、「成实」、「律」、「三论」、「涅槃」、「地论」、「净土」、「禅」、「摄论」、「天台」、「华严」、「法相」、「密」等十三宗。并谓其后并涅槃于天台,并地论于华严,并摄论于法相,乃成十宗。其中,「俱舍」与「成实」为小乘,大乘凡八宗云。今统就中国佛教文史所见,虽大同而小有出入,试略述之:

  一、苻秦时,僧伽提婆来传译,有部之阿毗达磨,研学者多行于北土,成毗昙宗。后陈真谛与唐玄奘,译出『俱舍论』;毗昙之学,乃转以俱舍名宗。二、北魏菩提留支等,译出世亲之『十地论』,以黎耶为真识。承其学者,名地论宗,为大乘有宗之一系,后扩展而演为华严宗。三、陈真谛译『摄大乘论』于岭南,以黎耶为妄识而通解性,为大乘有宗之第二系,称摄论宗。然南方所传不盛,入北方又为地论师所融摄;逮玄奘传译法相,乃无独立研究者。四、唐玄奘传无着世亲之学,以『成唯识论』为主,明阿赖耶唯妄唯染。学者称法相宗,实乃大乘有宗之第三系。宋、元以来,即渐就衰歇,近代乃又有专学之者。此三系,同 [P117] 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旨,受有部之影响特深。中国素重大乘,故毗昙少专宗学者,大抵由大乘有宗学者兼习之。

  五、晋法显与凉昙无谶,译『大涅槃经』。由道生「阐提有佛性」之唱,大弘于宋、齐之世,称涅槃宗。后被摄于天台;而北土之涅槃学者,则多与地论师合流。六、姚秦鸠摩罗什译『成实论』,齐、梁间盛行于南土。论本经部师说,出入诸部,兼通大乘,广明空义。弘传者以之通大乘经。中国佛教史所见之「成论大乘师」,决非小乘,实为综合之大乘学派也。七、罗什译龙树提婆之『中』、『百』、『十二门论』,以无得正观为宗,成三论宗。自北土南来,夺『成论』之席;陈隋之世,最为盛行。然重于禅慧者,如牛头融被摄于禅宗;重教义者,多被摄于天台,盛唐而后,即传承不明。

  八、罗什传来之般若中观流,北齐慧文传南岳慧思,兼重『法华』。再传天台智者,特重『法华』而融『涅槃』,成天台宗。以北土所传,继涅槃、成实、三论而大成南土之学。九、地论(十地品本华严经一品)学者,杜顺、智俨,启 [P118] 华严教观。至唐法藏,大成华严宗,为北土唯心论之究极圆满者。

  十、密典之传译虽久,至唐开元中,善无畏、金刚智来传两部大法,乃立密宗。三密事相,纯属西来;而所依义理,即大成于中国之台、贤。晚唐以降,渐以衰歇;近复传自日本、西藏,又稍见流行。

  此外,源承于印度,而由北土发达所成之重行学派凡三:一、律:律乃定慧之基,学者之所必修。初罗什等译出『十诵律』,盛行于南北。佛陀耶舍译之『四分律』,属分别说系之法藏部,分通大乘,至魏慧光乃大行。唐道宣大成『四分』之南山律宗,余律皆废。二、禅;禅为诸宗共具,而汉晋以来,多得罽宾之禅。宋末,达磨菩提至北土,传「南天竺一乘宗」,称如来禅。至唐,得岭南之六祖慧能而大行,为后期中国佛教之心髓。三、净:往生西方净土,推始于东晋之庐山慧远。然称名念佛,至北魏昙鸾始兴;迄唐之善导,乃发达为中国佛教之大流。然台、贤等宗,实无不弘赞净土,唯善导一流,专弘念佛,特盛于中国耳。 [P119]

  上来诸宗之创立,并源承于印度。然其特有贡, , 献,为中国佛教徒修持弘传之结晶,特契合于中国民情者,则融贯该综之台、贤,简易平实之禅、净也。 [P121]

  一0、中国佛教之特色

  中国佛教之宗派虽多,其能不拘于因袭西方,以「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之精神,予佛法以发扬、整理、通变,最为中国民众所崇者,莫如天台、贤首、禅、净──四宗。

  天台宗,源本般若中观之禅。北齐慧文禅师,读『智论』「一切智实一时得」,及『中论』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偈,悟入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为一家心髓。再传隋天台智者大师,从禅出教,宗『法华』『涅槃』,以通论一代时教。所明圆顿止观:百界千如,三千诸法,即空即假即中,具足于介尔妄心,名为一念三千。然学本般若之心色平等,故实「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于一代时教:就说法之时间、方式、内容,科判为五时八教。条理严密而贯通,诚先来所未有!归宗于『法华经』之纯圆独妙,以经明开权显实,开迹显本,究明如来施化之 [P122] 方便,出世之本怀者。台宗教观并重,而扶戒律,弘净土,深广而兼存平易,纯乎其为中国佛教之特色!

  华严宗,源本『华严』(十地)唯心之禅。隋、唐间,杜顺、智俨,自禅出教,启华严教观。贤首法藏继之,乃大成。宗明五门止观,以华严三昧(法界观)为圆极。法界本于一心:相即相入,事事无碍,重重无尽;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者也。说明此义,即六相、十玄门。本于真常唯心之禅,故为绝对唯心论,以一切悉为一真法界心所显现,与禅宗关涉颇深。总判一代时教,为三时、五教、十宗;其圆活自在,似不及天台,而严密则过之。

  台贤二宗之特色为:一、源于禅观。二、宗于契经。三、重于观行。四、综括一代圣教,自义理及其修行历程,予以序列、判别、贯通之;全体佛教,纲举目张,于融贯该摄中,以阐发如来究极之道为鹄。长于组织,诚以求真,趣于实行:中国佛教之精神,有可取焉。

  禅宗,达磨传于北魏者,本为真常唯心之禅。芟夷名相,直指众生自…

《佛法是救世之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