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是救世之光▪P13

  ..續本文上一頁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拔濟。過是日後,隨業受報」(『本願經』下)。這裏所說的七七日內,其實不一定七七,有人于一七受生,有人于二七或叁七受生,最多七七便受果報。所以于七七日內,亡者在念念間,皆希望其眷屬,爲之祈求叁寶加庇,爲之廣修福德,而能在墮落邊緣,得到改善的機會。死者此時,在中陰身中,自己無力,作不得主,只有希望眷屬爲他拔度超薦。若過了七七日,無人濟拔,只好隨業受叁惡道苦。如乘坐的火車,已經到站,不得不下車了。所以人死後,應于七七日內救濟。也如世人觸犯刑章時,可以請律師爲他辯護。若等到最後判決,便一切都無法轉移了。

  4.墮落者之救濟:當然,最好是自己不作惡,就不會墮落。若作了惡業,未死以前還可以布施作福,做種種功德。若死後,則應在七七日內,爲作功德救度 [P111] 。如果死後,過了七七日,隨業受報,還有辦法救度嗎?這就非有大力量不可了。如最後確定判刑以後,非特赦不可一樣。如何拔濟已墮地獄的衆生?這應由死者兒女的深切孝思而救度。從『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說,地藏菩薩過去生中的事,可知應如何救度已墮落者。雖然墮入地獄,還是可以救脫的。在『地藏經』中,說到兩件事:一是婆羅門女事,一是光目女事,這都是地藏菩薩過去生中的事。地藏菩薩過去爲婆羅門女時,母親不信叁寶,修習邪見,死後墮入地獄受苦。婆羅門女知道母親生前不信叁寶修習邪見,必入地獄,即爲母布施修福,見佛像即恭敬禮拜。悲號哭泣,佛已早入涅槃,若佛還住世間,即可以問佛,自己母親究竟生于何處。他心中悲切已極。此時,似乎有一種聲音告訴婆羅門女,教他不用難過,只要一心稱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那時已滅度的佛名)名號,便可知母去處。婆羅門女即以至誠恭敬,摒息雜念,一心稱佛名號。不久,婆羅門女即在定境中,到達地獄邊緣,問獄卒其母何在?獄卒說:他亡母已因其女孝心,爲其布施修福,持佛名號,以此功德,已離地獄生天了。由此一事,可知一種至誠孝 [P112] 思,與念佛功德,兩種力量綜合的感應,雖已下地獄的罪人,也可以得救。

  光目女,也是地藏菩薩過去生中所示現的孝女,其母生前喜吃魚子,犯殺生罪極重。光目女知母死後必墮落惡道,于是請阿羅漢入定觀察,方知母果生于地獄中。後來,也一心念佛,恭敬供養,以是誠孝的力量,拔救母親離地獄苦。據此二事,可知雖已墮落地獄的衆生,只要兒女至誠的孝心,加上念佛恭敬虔誠,兒女與父母是血性相關的,仗叁寶威德神力,可令父母得到解脫。一般人的慈悲救拔,雖也有感應,但父母兒女是骨肉至親,一定能深徹的至誠懇切,力量最大,最易救度。

  爲亡者念經禮忏時,要看作自己作功德,才能生效。經中說:念經的得功德七分之六,亡者只得七分之一,故請人念佛誦經,不及自己生前修行。所以,在身體健康時,自己多念佛,多修福德,就不怕有墮落的危險。若已死,受中陰身,當然要眷屬爲他修福布施,來救度他。若已墮落,當然難于救度了!唯有眷屬的至誠懇切,才可以救度。地藏菩薩以大悲願,于五濁惡世開示此法門,對一切 [P113] 惡道衆生,給以方便救護。現代的中國佛教界,對祖先眷屬的超薦,非常普及,希望都能理解這一法門的真意義,真能得到功德才好。(能度記) [P115]

  九、中國佛教各宗之創立

  佛陀在世時,應機說法。雖解脫一味,而重于「己利」之聲聞,重于利他之菩薩(如彌勒),發心與趣果有別,實開分宗之始。法必因機設教,隨方異宜,故宗派之發展,實勢所必至也。昔佛滅百年,少數之耆年上座,多數之青年大衆,即啓異說于毗舍離。及其發展所至,聲聞與菩薩分流。聲聞既十八異執,菩薩亦空有異趣,顯密分宗。此皆各得佛法之一體,因時因機而善用之,則固無礙于大般涅槃。昔于錫蘭劫波利村,進證二果之求那跋摩遺文偈雲:「諸論各異端,修行理無二。偏執有是非,達者無違诤」,誠乃見道之言也!

  佛法傳入中國,中國學者承受而修學之,發皇之,貫通之,各抒所得,師資授受而宗派漸以形成。其中或直承印度者,或完成通變于中國者。至隋唐時,中國佛教跻于無比之隆盛,而宗派亦于斯時造其極致。 [P116]

  日本學者所傳,中國有「俱舍」、「成實」、「律」、「叁論」、「涅槃」、「地論」、「淨土」、「禅」、「攝論」、「天臺」、「華嚴」、「法相」、「密」等十叁宗。並謂其後並涅槃于天臺,並地論于華嚴,並攝論于法相,乃成十宗。其中,「俱舍」與「成實」爲小乘,大乘凡八宗雲。今統就中國佛教文史所見,雖大同而小有出入,試略述之:

  一、苻秦時,僧伽提婆來傳譯,有部之阿毗達磨,研學者多行于北土,成毗昙宗。後陳真谛與唐玄奘,譯出『俱舍論』;毗昙之學,乃轉以俱舍名宗。二、北魏菩提留支等,譯出世親之『十地論』,以黎耶爲真識。承其學者,名地論宗,爲大乘有宗之一系,後擴展而演爲華嚴宗。叁、陳真谛譯『攝大乘論』于嶺南,以黎耶爲妄識而通解性,爲大乘有宗之第二系,稱攝論宗。然南方所傳不盛,入北方又爲地論師所融攝;逮玄奘傳譯法相,乃無獨立研究者。四、唐玄奘傳無著世親之學,以『成唯識論』爲主,明阿賴耶唯妄唯染。學者稱法相宗,實乃大乘有宗之第叁系。宋、元以來,即漸就衰歇,近代乃又有專學之者。此叁系,同 [P117] 明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之旨,受有部之影響特深。中國素重大乘,故毗昙少專宗學者,大抵由大乘有宗學者兼習之。

  五、晉法顯與涼昙無谶,譯『大涅槃經』。由道生「闡提有佛性」之唱,大弘于宋、齊之世,稱涅槃宗。後被攝于天臺;而北土之涅槃學者,則多與地論師合流。六、姚秦鸠摩羅什譯『成實論』,齊、梁間盛行于南土。論本經部師說,出入諸部,兼通大乘,廣明空義。弘傳者以之通大乘經。中國佛教史所見之「成論大乘師」,決非小乘,實爲綜合之大乘學派也。七、羅什譯龍樹提婆之『中』、『百』、『十二門論』,以無得正觀爲宗,成叁論宗。自北土南來,奪『成論』之席;陳隋之世,最爲盛行。然重于禅慧者,如牛頭融被攝于禅宗;重教義者,多被攝于天臺,盛唐而後,即傳承不明。

  八、羅什傳來之般若中觀流,北齊慧文傳南嶽慧思,兼重『法華』。再傳天臺智者,特重『法華』而融『涅槃』,成天臺宗。以北土所傳,繼涅槃、成實、叁論而大成南土之學。九、地論(十地品本華嚴經一品)學者,杜順、智俨,啓 [P118] 華嚴教觀。至唐法藏,大成華嚴宗,爲北土唯心論之究極圓滿者。

  十、密典之傳譯雖久,至唐開元中,善無畏、金剛智來傳兩部大法,乃立密宗。叁密事相,純屬西來;而所依義理,即大成于中國之臺、賢。晚唐以降,漸以衰歇;近複傳自日本、西藏,又稍見流行。

  此外,源承于印度,而由北土發達所成之重行學派凡叁:一、律:律乃定慧之基,學者之所必修。初羅什等譯出『十誦律』,盛行于南北。佛陀耶舍譯之『四分律』,屬分別說系之法藏部,分通大乘,至魏慧光乃大行。唐道宣大成『四分』之南山律宗,余律皆廢。二、禅;禅爲諸宗共具,而漢晉以來,多得罽賓之禅。宋末,達磨菩提至北土,傳「南天竺一乘宗」,稱如來禅。至唐,得嶺南之六祖慧能而大行,爲後期中國佛教之心髓。叁、淨:往生西方淨土,推始于東晉之廬山慧遠。然稱名念佛,至北魏昙鸾始興;迄唐之善導,乃發達爲中國佛教之大流。然臺、賢等宗,實無不弘贊淨土,唯善導一流,專弘念佛,特盛于中國耳。 [P119]

  上來諸宗之創立,並源承于印度。然其特有貢, , 獻,爲中國佛教徒修持弘傳之結晶,特契合于中國民情者,則融貫該綜之臺、賢,簡易平實之禅、淨也。 [P121]

  一0、中國佛教之特色

  中國佛教之宗派雖多,其能不拘于因襲西方,以「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之精神,予佛法以發揚、整理、通變,最爲中國民衆所崇者,莫如天臺、賢首、禅、淨──四宗。

  天臺宗,源本般若中觀之禅。北齊慧文禅師,讀『智論』「一切智實一時得」,及『中論』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偈,悟入一心叁觀,圓融叁谛,爲一家心髓。再傳隋天臺智者大師,從禅出教,宗『法華』『涅槃』,以通論一代時教。所明圓頓止觀:百界千如,叁千諸法,即空即假即中,具足于介爾妄心,名爲一念叁千。然學本般若之心色平等,故實「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也。于一代時教:就說法之時間、方式、內容,科判爲五時八教。條理嚴密而貫通,誠先來所未有!歸宗于『法華經』之純圓獨妙,以經明開權顯實,開迹顯本,究明如來施化之 [P122] 方便,出世之本懷者。臺宗教觀並重,而扶戒律,弘淨土,深廣而兼存平易,純乎其爲中國佛教之特色!

  華嚴宗,源本『華嚴』(十地)唯心之禅。隋、唐間,杜順、智俨,自禅出教,啓華嚴教觀。賢首法藏繼之,乃大成。宗明五門止觀,以華嚴叁昧(法界觀)爲圓極。法界本于一心:相即相入,事事無礙,重重無盡;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者也。說明此義,即六相、十玄門。本于真常唯心之禅,故爲絕對唯心論,以一切悉爲一真法界心所顯現,與禅宗關涉頗深。總判一代時教,爲叁時、五教、十宗;其圓活自在,似不及天臺,而嚴密則過之。

  臺賢二宗之特色爲:一、源于禅觀。二、宗于契經。叁、重于觀行。四、綜括一代聖教,自義理及其修行曆程,予以序列、判別、貫通之;全體佛教,綱舉目張,于融貫該攝中,以闡發如來究極之道爲鹄。長于組織,誠以求真,趣于實行:中國佛教之精神,有可取焉。

  禅宗,達磨傳于北魏者,本爲真常唯心之禅。芟夷名相,直指衆生自…

《佛法是救世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