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是救世之光▪P23

  ..续本文上一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只是理论的,而是修证的方法问题。般若的「照见五蕴皆空」,是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无碍的正观为方便,而契入「诸法空相」的。约方法说,是观,是空观──「未成就时名为空(三昧,唯识宗名加行无分别智)」。因空观的修习深入,到契会实相──「成就时名为般若」(唯识宗又称为根本无分别智)。论方法,是观,虽依止起观,修到止观 [P207] 双运,而观不是止。等到成就功德,般若与禅定相应,定慧平等,而般若波罗蜜多,并不就是禅定波罗蜜多。说到观,观是寻思,抉择。思择一切法无自性空;或思择名义无实而入唯识无义的正观,般若是由观的修习而引发的。中道正观(无分别观)与修止不同,与直下无分别而得的无分别定,也根本不同。与部分类似的定境,都不可同日而语,何况是幻境?更何况是咒力、药力,所起身心的类似超常经验呢!以药力所引起的某种超常经验,解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固然是不伦不类。专在学派的理论上表扬一下,对于「即色即空」的经义,也还有一段距离呢! [P209]

  

  一八、法印经略说

  赵宋施护三藏所译的『佛说法印经』:「是诸佛根本法,是诸佛眼,是即诸佛所归趣法」。在一切经中,这可说是最简易,最深彻,最根本的了!一切小乘、大乘的甚深法,都不外乎根源于这一法门而流衍出来的。这是诸佛眼目──「佛之知见」;为一切众生同成佛道的究竟归宿。依据这部经,可以正确了解到佛法的心要──一切经法的根本特质是什么,所以这部经就叫做『法印经』。法印 Dharmo$dda^na是佛法准量的意思;作为佛法的准绳,可据此而衡量所说的是否合于佛法,是否彻底。在一切经中,这部经特别被称为『法印经』,可想见这部经的重要了!

  佛法中,一向有三法印和一法印的分别。一般以为:小乘说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大乘说一法印(一实相印)──一切 [P210] 法空性。这似乎说:凡说三法印的,就印定为正确的小乘法;说一法印的,就印定为正确的大乘法。其实,这是并不正确的!佛法平等,绝对真理那里会有这样的对立?在这方面,龙树菩萨说得好!如深求而彻了的话,三法印就是一法印。大乘多说一法印,小乘多说三法印,只是说明上的偏重不同,而非本质上有什么差别(『大智度论」卷二二等)。对于这,本经也说得极明确!「空性如是,诸法亦然,是名法印」。这是一法印,指诸佛(圣者)证悟的内容说。又说:「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脱门」,这就是三法印,从悟入修行的方法说。如我们到公园去,从进园的园门说,可以有三门或四门等。可是走进门去,公园还是一样。这部经也就这样的开示我们:约一切圣者证入说,是空性,称为法印。约证入空性(法印)而能得解脱的法门说,称为三解脱门。

  现在分别来解说,先说空性:「空性」s/u^nyata^,指诸佛(圣者)证悟的内容,或称自证境界。圣者所证悟的,本来离名离相。但为了引导大家去证入,不能不方便的说个名字。无以名之,还是名为空性吧!空性是这样的: [P211]

  一、「空性无所有」:经上以「无处所,无色相」来解说。这是说:空性是不落于物质形态的。物质,佛法中叫做色。物质的特性(色相)是「变碍」。在同一空间中,物质间是相碍的。因为有碍,所以有变异,物质一直在凝合(水)、稳定「地)、分化(火)、流动(风)的过程中。凡是物质,就有空间的属性,就可以说在这里,在那里(处所)。诸佛圆满证悟的空性呢,是无所有──不落于色相的,也没有空间的处所可说。

  二、空性「无妄想」:经上以「非有想」来解说。想是意识的取像相。凡是意识──一切心识,一定摄取境相(如摄影机的摄取一样),现起印象;由此取像而成概念。一切想象、联想、预想,一切观念、一切认识,都由此而成立。但这种意识形态──有想,是虚妄而不实的;这种虚妄分别(或称妄念、妄识),是与诸佛证悟的空性,不相契合。所以,空性是不落于意识(精神、心)形态的。

  三、空性「无所生、无所灭」:经上以「本无所生」来解说。世间不外乎色 [P212] 相与心相(想)──物与心。物质有空间的属性;而物与心,又一定有时间的属性。从无而有名为生,从有而无名为灭,物质与精神,一直都在这样的生灭状态中。由于物与心的生灭,现出前后不同的形态,而有时间性。然而生从何来,灭向何处?现代的科学,已进步到懂得物质的不灭;不灭当然也就不生。从佛陀的开示中,心──意识也是这样的;在人类知识的进步中,一定会证明这一论题。从世俗的见地说,这是永恒的存在。但不离时间的观念,只是想象为不生不灭而已。在生灭的现象中,在时间的形态中,物也好,心也好,不可能有究极的实体性──自性。一切不离于生灭,而生灭是如幻的,虚妄的,相对的存在;从诸佛自证的空性说,一切本不生,是超越时间性的。

  四、空性「离诸知见」:经上以「非知见所及,离诸有着」来解说。我们认识什么,了解什么,总不出于见闻觉知。从眼(根及眼识)而来的叫见,从耳而来的叫闻,从鼻嗅、舌尝、身触而来的叫觉,从意而来的叫知。或简单的称为知见:见是现见,通于一切直接经验。知是比知,是经分析、综合等推理的知谶。 [P213] 知见──推理的,直觉的一切认识,就是心──意识的活动。可是一有心──知或见的分别,就有(六尘境界,所分别)相现前。这样的心境对立,有心就有相(成为妄想),有相就有(报)着,就落于相对(差别)的世界,矛盾的,对立的,动乱的世界。空性是知见所不及的,也就不是这一般认识所能认识的。这样,空性不落于色相、心相、时空相,超越于主观客观的对立境界。在我们的认识中,所有的名言中,可说什么都不是,连不是也不是,真的是「说似一物即不中」。唯有从超越情见,超脱执着去体悟,所以还是称为空性的好。空是超越的(竖的、向上的)意义,不要误解为没有,更不要误解为(横的、向下的)相对的 ──与有相对的空,才好!

  经以四层意义,显示空性。空性不只是理论所说明的,而是要从修行中,超越情见去体证的。所以在说到空性不是知见所及,离一切有着的以后,就说:在超越情识知见的当下,既离一切相,离一切着,就摄一切法而融入平等法性,无二无别(不落对待),如如不动。住于无二无别的平等见,就是圣者的真实智见 [P214] 。不虚妄的真实见,就是圣者的正觉,佛陀的知见了!

  说到这里,可能在理解上,修证上,会引起错误,以为空性与相对界的一切法,完全是两回事:生死以外有涅槃,世间以外有出世,如那些自称阿罗汉的增上慢人那样。所以经上说:「当知空性如此,诸法亦然」。这就是说:空性是这样的不落相对界(不二法门),但并非出一切法以外。空性平等不二,一切法不出于空性(「不出于如」),也一样的平等平等。空性就是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的本来面目。这如『中论』颂所说:「不离于生死,而别有涅槃,实相义如是,云何有分别」?「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在这里,有要先加解说的:空性是诸佛(圣人)所证的,由修三解脱门而证入的,但为什么要证入空性呢?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要知道:佛陀本着自身的证悟来指导我们,是从认识自己,自己的世间着手的。我们生在世间,可说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活动。一切物质的,社会的,自己身心的一切活动,都影响我们,拘碍着我们。使我们自由自主的意愿,七折八扣而等于零。我们哭了,又笑了; [P215] 得到了一切,又失去了一切。在这悲欢得失的人生历程中,我们是随波逐浪,不由自主,可说环境──物质的,社会的,身心的决定着我们,这就是「系缚」。其实,谁能决定谁呢?什么能系缚自己呢?问题是:自身的起心动念,从无始生死以来,陷于矛盾的相对界而不能自拔。所以环境如魔术师的指挥棒一样,自己跟着魔棒,而跳出悲欢的舞曲。在客观与主观的对立中,心物的对立中,时空局限的情况中,没有究竟的真实,没有完善的道德,也没有真正的自由。唯有能悟入平等空性,契入绝对的实相,才能得大解脱,大自在。如莲华的不染,如虚空的无碍一样。实现了永恒的安乐,永恒的自由,永恒的清净(常乐我净):名为成佛。

  众生无始以来,迷而不觉,如不经一番励力的修习,积重难返,怎么能返迷启悟呢!修行是返迷启悟的实践过程,本经曾概略的说到:(谛听谛受」,是「闻所成慧」,从听闻阅读等,对佛法生起深刻的信解。「记念思惟」,是「思所成慧」,也叫「戒所成慧」。这是将深信的佛法,经深思而求实现于三业(思想 [P216] 、言说、行为都合法)。「如实观察」,是「修所成慧」,是依定而起的观慧。既能言行如法(戒),又要心意集中(定),才能生起如实的观察。否则,不过散心分别而已,不能深入证悟的。本经所说的三解脱门,重在修慧。

  三解脱门,是空解脱门,无想解脱门,无作解脱门。本经约经历三解脱门而究竟解脱说。其实,「三解脱门同缘实相」(『大智度论』),虽观察的方便不同,而所观的实相(空性)是一样的,所以每一门都是可以直通解脱的。

  先说空解脱门:修行的方便是:「如实观察:色是苦、空、无常,当生厌离,住平等见。受、想、行、识是苦、空、无常,当生厌离,住平等见」。色、受、想、行、识,是观察的对象。色是物质。受是内心触对境界时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想是内心对境所起的表象作用。行是内心触对境界时,经审虑,决定而动身发语的行为,所以是意志…

《佛法是救世之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