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慧远的念佛法门
内容提要:慧远是东晋时期的著名高僧,在中国佛教史上建树很多,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受后人所尊崇。尤其是他创建莲社聚众念佛,倡导往生弥陀国土之举,在中国佛教史上普遍认为是首创的人物,被后来净土宗人推为初祖。慧远的佛学思想很丰富,本文就他的念佛法门进行探讨。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论述,第一是从对慧远的生平论述中,阐述他弃儒从佛的因缘,和他一生的主要活动;第二阐述慧远产生西方弥陀国土信仰的原因,和念佛三昧的基本内涵;第三阐述他念佛法门所依据的典籍,和他对以梦譬喻定中见佛的疑惑;第四阐述他念佛法门的主要特点;第五阐述他的念佛法门对后世净土宗的影响。
关键词:观想念佛 念佛三昧 定中见佛 弥陀国土 般舟三昧经
作者向学法师,中国佛学院教务长、研究生导师。
一、慧远的生平
据慧皎的《高僧传·释慧远传》、僧祐的《出三藏记集·慧远传》、《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张野《远法师铭》、陈舜俞《庐山记》卷三、志磬《佛祖统记》卷二十六《十八贤传·慧远传》等所载,是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享年八十三岁。谢灵运的《庐山慧远法师诔》说是“春秋八十有四,生于义熙十三年秋八月六日薨”[1]。他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原平县崞阳镇东)人,据张野《远法师铭》说,慧远的家庭“世为冠族”[2],由此可知是世代相传的士族,家庭比较优裕。在他降生于世之前,统一的西晋王朝已经消失,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北方陷于严重频繁的战乱之中。由于北方割据政权的争斗频繁,王国不断兴替。慧远出生之前,以襄国(河北邢台附近)为都的羯人石勒政权,经过多年的经略,于319年摧陷了匈奴刘曜迁都于长安的前赵政权,取而代之,成为后赵政权。慧远出生前后的一两年中,又逢后赵发生内部叛乱,石勒死后,其侄石虎弑其子而自立,并迁都于邺。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北方仍是战乱不断,雁门因处于南北交通要塞的地理位置,经受了更多的腥风。慧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和长大的。慧远从小是一位好学聪颖的子弟,《高僧传》说他是“弱而好书,珪璋秀发”[3]。由于当时政局动荡不定,士族纷纷南下。慧远十三岁时,随其舅父令狐氏游学许昌、洛阳一带,“博综六经,尤善老庄,性度宏伟,风鉴朗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4]此时的慧远,已经兼通儒家及老庄等世间的学说,并具有宏伟的志向和高尚的风采,致使那些宿儒英达之士,对他无不钦服。二十一岁的时候,本来准备过江随从当时著名的隐士范宣子隐居,但由于石虎之死,而使中原陷于战争和内乱状态,交通被阻,所以慧远的南方之行未能实现。在《高僧传》是这样叙述当时的状况的:
年二十一欲渡江东,就范宣子共契嘉遁,值石虎已死,中原寇乱,南路阻塞,志不获从。[5]
当时著名的佛教高僧释道安在太行山脉的恒山建立道场弘扬佛法,名声显著。慧远慕其名,在南下无望的情况下,则改其道与胞弟慧持同行前往恒山亲近道安。慧远见到道安后,被道安的魅力所折服,以为道安“真吾师也。”[6]于是尽心礼敬。其后听道安讲《般若经》而豁然而悟,觉得佛法才是至上的真理,而感叹过去所学的“儒道九流”皆为“糠秕。”[7]便与其弟共同落发执弟子礼,不舍昼夜,领受其教,以弘法为己任。他励志奋发,精进不懈,深得道安的赏识,道安多次赞叹说:“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8]认为慧远一定能够推动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弘化,对慧远寄予无限的期望。慧远追随道安,用心钻研,二十四岁时即能讲说《般若经》,当时有听众曾问难慧远所说的般若实相义,双方往复问答,而听众的疑问却越来越多,于是慧远引用庄子的文句,解释类似的要点,疑惑便得以消解,为此慧远便得到了时人的认可,树立起了自己的影响力。从此以后道安特许慧远不废俗书,可以引用佛教以外的世俗典籍。公元365年,慧远随道安南下抵达湖北襄阳,当时的道安是五十四岁,慧远三十二岁。慧远从此直到四十五岁的十三年时间中,一直都是师事道安,随其修学《般若经》,修习《安般守意经》和《阴持入经》等为基础的小乘禅观。这段时间,慧远不仅奠定了他将来的佛学基础,而且其禅观修习也直接影响了他以后以定中念佛往生弥陀国土的念佛特色。公元378年,秦王苻坚派苻丕为总指挥官攻打襄阳,道安被镇守襄阳的朱序所拘,不得擅离,只好吩咐徒众分散去各地传教,临别时道安对弟子中的长老者,都做了一一的教诲,惟独对慧远未曾一语的交代,慧远跪问其故,道安回答说:“如公者,岂复相忧。”[9]从道安对慧远不必教诲的情节中,足可见道安对慧远的器重与信任。
慧远携其弟慧持及弟子数十人,一起到荆州上明寺住了数年。公元381年,他听说广东罗浮山青山秀水宜于修行办道,便取道浔阳前往。途经庐山时,“见庐峰清静,足于息心”,[10]便住在龙泉精舍。此地缺水,因慧远以杖扣地而清泉涌出。此后不久,浔阳干旱,慧远便在池边诵念《海龙王经》,忽见大蛟从池中直腾云霄,大雨倾盆。由此因缘改龙泉精舍为龙泉寺。后来由江州刺史桓伊为建东林寺。从此“远卜居庐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11]慧远深居庐山三十多年,修行办道,远近归服,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使庐山成为当时南方佛教的中心,他也由此不仅名重一时,而且其风韵留存千古成为中国历代佛教所钦仰的佛门大德。
慧远在庐山期间除了领众修行之外,还开创了如下几种的佛教事业:
1、讲经著论,阐发佛教思想。他的著作甚多,在《高僧传》、《历代三宝记》及《大唐内典录》等都有不同的记载。他的佛教思想十分广博,既有传来的印度佛教各派的观点,也有包括儒、道、玄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观点,而且把两者相互结合,使印度佛教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弘扬。
2、组织人员,求法译经。慧远派弟子法净、法领等人往西域取经;组织佛陀跋陀罗译出《修行方便禅经》,请昙摩流支译出全本《十诵律》。
3、重视提倡毗昙之学。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小乘佛教毗昙大师僧伽提婆南下庐山,慧远请他重译《阿毗昙心论》和《三法度论》。
4、广交各层人士,弘传佛教。慧远深居庐山三十余年足不出山,他的交往却非常广泛,有文人学士、士族名流,也有佛门僧人和平民百姓。慧远具有广阔的心胸,以“情无取舍”的胸怀,不分华夷南北,不分朝野顺逆,不分僧俗亲疏,广泛结交,从而使庐山僧团得以存在并且发展壮大,佛法得以广泛的弘扬。
5、结社念佛,开创集体共修同期西方之先河。元兴元年(402年)七月与刘遗民、雷次宗等,凡一百二十三人于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修“念佛三昧”,乃所谓的“庐山白莲社”,即为结社念佛之滥觞。
二、慧远对弥陀信仰的原因和念佛三昧的内涵
慧远创立白莲社,与其徒众精修“念佛三昧”共期西方弥陀净土,被后世推崇为中国净土宗的始祖,享誉中国、日本等国家。庐山的念佛结社创于元兴元年七月,由刘遗民等一百二十三人共同在般若精舍的无量寿佛前,修念佛三昧。参加念佛的社员大众首先齐集在无量寿佛前举行斋会,发愿共同期望往生西方弥陀国土,当时刘遗民专为此举写了发愿文。《高僧传》中记载了当时的情形:
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并不期而至,望风遥集。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殷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前,建斋立誓,共其西方,乃令刘遗民著其文曰:维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宿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率以香花,敬廌而誓焉……[12]
以慧远为首的大众深信善恶的报应,因果不灭贯通三世,而且这种三世业报是不可避免的。另外他们由“推交臂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初”,对人生无常,为期短促的切身感悟,为此,他们朝夕不懈勇猛精进,专心一意观念阿弥陀佛,以期从业报中得到解脱。这些思想在刘遗民执笔撰写的《发愿文》中谈到:
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推交臂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之相催,知险趣之难拔。此其同志诸贤,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也。[13]
可见,庐山结社念佛首先是建立在三世因果相续不灭的共识,他们认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生死流转,由业感果,善业感善果,恶业招恶果,众生由此而在六道中迁转轮回,不得解脱。同时他们也共同切身体会到人生无常的道理,至于这点,除了《发愿文》中的叙述之外,慧远在《答桓玄书》中也说:“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以此而寻,熟能久停,岂可不为将来作资也?”[14]他们了悟了人生无常,为期短促,深知因果报因,六道难拔,所以他们产生对弥陀国土的信仰,结社念佛以期将来获得解脱往生彼国世界。
在庐山的念佛结社所修习的念佛行法,慧远没有专著论述,但我们根据他给刘遗民的信和刘遗民代表慧远等人在阿弥陀佛像前共同立誓的《发愿文》,以及慧远的《念佛三昧诗集序》等内容中可以窥见其念佛法门之大概。
慧远等人在往生弥陀国土的方法,是平时所讲的观想念佛,就是以佛作为观想的对象,专注一心观想阿弥陀佛国的美好庄严以及佛身的种种相好,最后达到定中见佛的目的。这种以禅定为行持特点的念佛法门,即是“念佛三昧”。至于“三昧念佛”的内涵,如他在《念佛三昧诗集序》…
《庐山慧远的念佛法门(向学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