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慧遠的念佛法門
內容提要:慧遠是東晉時期的著名高僧,在中國佛教史上建樹很多,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深受後人所尊崇。尤其是他創建蓮社聚衆念佛,倡導往生彌陀國土之舉,在中國佛教史上普遍認爲是首創的人物,被後來淨土宗人推爲初祖。慧遠的佛學思想很豐富,本文就他的念佛法門進行探討。本文主要從五個方面來論述,第一是從對慧遠的生平論述中,闡述他棄儒從佛的因緣,和他一生的主要活動;第二闡述慧遠産生西方彌陀國土信仰的原因,和念佛叁昧的基本內涵;第叁闡述他念佛法門所依據的典籍,和他對以夢譬喻定中見佛的疑惑;第四闡述他念佛法門的主要特點;第五闡述他的念佛法門對後世淨土宗的影響。
關鍵詞:觀想念佛 念佛叁昧 定中見佛 彌陀國土 般舟叁昧經
作者向學法師,中國佛學院教務長、研究生導師。
一、慧遠的生平
據慧皎的《高僧傳·釋慧遠傳》、僧祐的《出叁藏記集·慧遠傳》、《世說新語·文學篇》注引張野《遠法師銘》、陳舜俞《廬山記》卷叁、志磬《佛祖統記》卷二十六《十八賢傳·慧遠傳》等所載,是生于東晉成帝鹹和九年(334),卒于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416),享年八十叁歲。謝靈運的《廬山慧遠法師诔》說是“春秋八十有四,生于義熙十叁年秋八月六日薨”[1]。他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原平縣崞陽鎮東)人,據張野《遠法師銘》說,慧遠的家庭“世爲冠族”[2],由此可知是世代相傳的士族,家庭比較優裕。在他降生于世之前,統一的西晉王朝已經消失,進入東晉十六國時期。這個時期中國北方陷于嚴重頻繁的戰亂之中。由于北方割據政權的爭鬥頻繁,王國不斷興替。慧遠出生之前,以襄國(河北邢臺附近)爲都的羯人石勒政權,經過多年的經略,于319年摧陷了匈奴劉曜遷都于長安的前趙政權,取而代之,成爲後趙政權。慧遠出生前後的一兩年中,又逢後趙發生內部叛亂,石勒死後,其侄石虎弑其子而自立,並遷都于邺。此後相當長的時間裏,北方仍是戰亂不斷,雁門因處于南北交通要塞的地理位置,經受了更多的腥風。慧遠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出生和長大的。慧遠從小是一位好學聰穎的子弟,《高僧傳》說他是“弱而好書,珪璋秀發”[3]。由于當時政局動蕩不定,士族紛紛南下。慧遠十叁歲時,隨其舅父令狐氏遊學許昌、洛陽一帶,“博綜六經,尤善老莊,性度宏偉,風鑒朗拔,雖宿儒英達,莫不服其深致”。[4]此時的慧遠,已經兼通儒家及老莊等世間的學說,並具有宏偉的志向和高尚的風采,致使那些宿儒英達之士,對他無不欽服。二十一歲的時候,本來准備過江隨從當時著名的隱士範宣子隱居,但由于石虎之死,而使中原陷于戰爭和內亂狀態,交通被阻,所以慧遠的南方之行未能實現。在《高僧傳》是這樣敘述當時的狀況的:
年二十一欲渡江東,就範宣子共契嘉遁,值石虎已死,中原寇亂,南路阻塞,志不獲從。[5]
當時著名的佛教高僧釋道安在太行山脈的恒山建立道場弘揚佛法,名聲顯著。慧遠慕其名,在南下無望的情況下,則改其道與胞弟慧持同行前往恒山親近道安。慧遠見到道安後,被道安的魅力所折服,以爲道安“真吾師也。”[6]于是盡心禮敬。其後聽道安講《般若經》而豁然而悟,覺得佛法才是至上的真理,而感歎過去所學的“儒道九流”皆爲“糠秕。”[7]便與其弟共同落發執弟子禮,不舍晝夜,領受其教,以弘法爲己任。他勵志奮發,精進不懈,深得道安的賞識,道安多次贊歎說:“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8]認爲慧遠一定能夠推動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和弘化,對慧遠寄予無限的期望。慧遠追隨道安,用心鑽研,二十四歲時即能講說《般若經》,當時有聽衆曾問難慧遠所說的般若實相義,雙方往複問答,而聽衆的疑問卻越來越多,于是慧遠引用莊子的文句,解釋類似的要點,疑惑便得以消解,爲此慧遠便得到了時人的認可,樹立起了自己的影響力。從此以後道安特許慧遠不廢俗書,可以引用佛教以外的世俗典籍。公元365年,慧遠隨道安南下抵達湖北襄陽,當時的道安是五十四歲,慧遠叁十二歲。慧遠從此直到四十五歲的十叁年時間中,一直都是師事道安,隨其修學《般若經》,修習《安般守意經》和《陰持入經》等爲基礎的小乘禅觀。這段時間,慧遠不僅奠定了他將來的佛學基礎,而且其禅觀修習也直接影響了他以後以定中念佛往生彌陀國土的念佛特色。公元378年,秦王苻堅派苻丕爲總指揮官攻打襄陽,道安被鎮守襄陽的朱序所拘,不得擅離,只好吩咐徒衆分散去各地傳教,臨別時道安對弟子中的長老者,都做了一一的教誨,惟獨對慧遠未曾一語的交代,慧遠跪問其故,道安回答說:“如公者,豈複相憂。”[9]從道安對慧遠不必教誨的情節中,足可見道安對慧遠的器重與信任。
慧遠攜其弟慧持及弟子數十人,一起到荊州上明寺住了數年。公元381年,他聽說廣東羅浮山青山秀水宜于修行辦道,便取道浔陽前往。途經廬山時,“見廬峰清靜,足于息心”,[10]便住在龍泉精舍。此地缺水,因慧遠以杖扣地而清泉湧出。此後不久,浔陽幹旱,慧遠便在池邊誦念《海龍王經》,忽見大蛟從池中直騰雲霄,大雨傾盆。由此因緣改龍泉精舍爲龍泉寺。後來由江州刺史桓伊爲建東林寺。從此“遠蔔居廬阜,叁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遊履,常以虎溪爲界。”[11]慧遠深居廬山叁十多年,修行辦道,遠近歸服,在他的苦心經營下,使廬山成爲當時南方佛教的中心,他也由此不僅名重一時,而且其風韻留存千古成爲中國曆代佛教所欽仰的佛門大德。
慧遠在廬山期間除了領衆修行之外,還開創了如下幾種的佛教事業:
1、講經著論,闡發佛教思想。他的著作甚多,在《高僧傳》、《曆代叁寶記》及《大唐內典錄》等都有不同的記載。他的佛教思想十分廣博,既有傳來的印度佛教各派的觀點,也有包括儒、道、玄學等中國傳統文化觀點,而且把兩者相互結合,使印度佛教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弘揚。
2、組織人員,求法譯經。慧遠派弟子法淨、法領等人往西域取經;組織佛陀跋陀羅譯出《修行方便禅經》,請昙摩流支譯出全本《十誦律》。
3、重視提倡毗昙之學。罽賓(今克什米爾一帶)小乘佛教毗昙大師僧伽提婆南下廬山,慧遠請他重譯《阿毗昙心論》和《叁法度論》。
4、廣交各層人士,弘傳佛教。慧遠深居廬山叁十余年足不出山,他的交往卻非常廣泛,有文人學士、士族名流,也有佛門僧人和平民百姓。慧遠具有廣闊的心胸,以“情無取舍”的胸懷,不分華夷南北,不分朝野順逆,不分僧俗親疏,廣泛結交,從而使廬山僧團得以存在並且發展壯大,佛法得以廣泛的弘揚。
5、結社念佛,開創集體共修同期西方之先河。元興元年(402年)七月與劉遺民、雷次宗等,凡一百二十叁人于般若臺精舍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修“念佛叁昧”,乃所謂的“廬山白蓮社”,即爲結社念佛之濫觞。
二、慧遠對彌陀信仰的原因和念佛叁昧的內涵
慧遠創立白蓮社,與其徒衆精修“念佛叁昧”共期西方彌陀淨土,被後世推崇爲中國淨土宗的始祖,享譽中國、日本等國家。廬山的念佛結社創于元興元年七月,由劉遺民等一百二十叁人共同在般若精舍的無量壽佛前,修念佛叁昧。參加念佛的社員大衆首先齊集在無量壽佛前舉行齋會,發願共同期望往生西方彌陀國土,當時劉遺民專爲此舉寫了發願文。《高僧傳》中記載了當時的情形:
謹律息心之士、絕塵清信之賓,並不期而至,望風遙集。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殷之、南陽宗炳、張萊民、張季碩等,並棄世遺榮,依遠遊止。遠乃于精舍無量壽前,建齋立誓,共其西方,乃令劉遺民著其文曰:維歲在攝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貞感幽奧,宿懷特發,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叁人,集于廬山之陰,般若臺精舍阿彌陀像前,率以香花,敬廌而誓焉……[12]
以慧遠爲首的大衆深信善惡的報應,因果不滅貫通叁世,而且這種叁世業報是不可避免的。另外他們由“推交臂之潛淪,悟無常之期初”,對人生無常,爲期短促的切身感悟,爲此,他們朝夕不懈勇猛精進,專心一意觀念阿彌陀佛,以期從業報中得到解脫。這些思想在劉遺民執筆撰寫的《發願文》中談到:
夫緣化之理既明,則叁世之傳顯矣。遷感之數既符,則善惡之報必矣。推交臂之潛淪,悟無常之期切。審叁報之相催,知險趣之難拔。此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濟也。[13]
可見,廬山結社念佛首先是建立在叁世因果相續不滅的共識,他們認爲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生死流轉,由業感果,善業感善果,惡業招惡果,衆生由此而在六道中遷轉輪回,不得解脫。同時他們也共同切身體會到人生無常的道理,至于這點,除了《發願文》中的敘述之外,慧遠在《答桓玄書》中也說:“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過隙。以此而尋,熟能久停,豈可不爲將來作資也?”[14]他們了悟了人生無常,爲期短促,深知因果報因,六道難拔,所以他們産生對彌陀國土的信仰,結社念佛以期將來獲得解脫往生彼國世界。
在廬山的念佛結社所修習的念佛行法,慧遠沒有專著論述,但我們根據他給劉遺民的信和劉遺民代表慧遠等人在阿彌陀佛像前共同立誓的《發願文》,以及慧遠的《念佛叁昧詩集序》等內容中可以窺見其念佛法門之大概。
慧遠等人在往生彌陀國土的方法,是平時所講的觀想念佛,就是以佛作爲觀想的對象,專注一心觀想阿彌陀佛國的美好莊嚴以及佛身的種種相好,最後達到定中見佛的目的。這種以禅定爲行持特點的念佛法門,即是“念佛叁昧”。至于“叁昧念佛”的內涵,如他在《念佛叁昧詩集序》…
《廬山慧遠的念佛法門(向學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