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 243

  丁一 钝根退席…………………………………………… 243

  丁二 退席因缘…………………………………………… 244

  戊一 迦叶说…………………………………………… 244

  戊二 如来说…………………………………………… 245

  己一 现缘…………………………………………… 245

  己二 夙因…………………………………………… 246

  丁三 如来巧化…………………………………………… 249

  戊一 声闻不能教化…………………………………… 249

  戊二 如来方便调伏…………………………………… 250

  己一 现同分身行…………………………………… 250

  己二 起同分胜解…………………………………… 250

  庚一 方便引发…………………………………… 251

  庚二 真实劝离…………………………………… 252

  丁四 受教得脱…………………………………………… 258

  丙三 密说…………………………………………………… 259

  丁一 密论自证…………………………………………… 259

  丁二 时众开解…………………………………………… 268

  甲三 流通分………………………………………………269──285

  乙一 问答修学………………………………………………… 269

  丙一 普明问………………………………………………… 269

  丙二 如来答………………………………………………… 271

  丁一 不住相学…………………………………………… 271

  丁二 大精进学…………………………………………… 272

  丁三 为众生学…………………………………………… 274

  丁四 速疾道学…………………………………………… 281

  乙二 时众奉行………………………………………………… 286

  悬论 [P1] 宝积经讲记 ──民国五十一年讲于台北慧日讲堂──

  一 大宝积经与宝积经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唐代的菩提流志,在武后神龙二年开译, 到先天二年编译完成的。在中国佛教界,『宝积经』被称为五大部之一,有着崇 高的地位。这部『大宝积经』共有四十九会,也就是四十九部经的纂集。虽然是 菩提流志奉诏翻译,其实只能说是译编。因为四十九会当中,如古人翻译得很精 确,就不再新译。如古译文义艰涩或者脱落,或者古人还没有译出的,这才加以 [P2] 翻译。所以现在的『大宝积经』,实是多数人翻译的编集。菩提流志新译的,凡 二十七会;古师所译的,共二十二会。论卷数,菩提流志新译的,不过三分之一 。只因为到菩提流志手中,大部才编集完成,所以一般说是菩提流志所译的。

  本经为什么称为宝积?有人以为:『宝积经』是一部丛书,所以宝积是多种 经典──法宝总集的意思。当然,『大宝积经』被作为多种经典的编集,在玄奘 法师时代,早就如此了。据『慈恩传』说:奘师去世那一年元旦,曾因寺僧的劝 请,而试译『大宝积经』。但真正说起来,现在所要讲的「普明菩萨会」(大宝 积经第四十三会,第一百十二卷),才是原始的『宝积经』。而现在的『大宝积 经』只是附合「宝积」二字,将四十九部不同的经典,编集在一起而已。所以现 在的四十九会,性质互不相同;既没有一贯的论题,也说不上前后的一定次第。 『宝积经』四十九会,与『大般若经』十六会,『华严经』九会等,意义完全不 同。

  现在要讲的『大宝积经』的「普明菩萨会」,是古典的『宝积经』(其余四 [P3] 十八会,是合编而才称为宝积的),这可以从两点来说:

  一、古代所说的宝积经,都是指本经说的:1.本会内题「古大宝积经」。糅 译于『大乘宝云经』中的,叫「宝积品」。2.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八),引 『宝顶经」,明菩萨初发心胜于二乘,就是此经,可知宝顶是宝积的异译。3.魏 菩提流支(或勒那摩提)译的『大宝积经论』四卷,传为世亲菩萨所造。依西藏 所译,说是世亲弟子安慧菩萨造的。这部『大宝积经论』,就是本经──「普明 菩萨会」的释论。

  二、古代大乘圣者,是特别重视本经的:1.中观大乘(空宗)的龙树菩萨, 引用『宝顶经』,就是本经,这已在上面说过了。又如『大智度论』所说:「声 闻空如毛孔空;菩萨空如太虚空」。及『中观论』的:「如来说空法,为离诸见 故」一偈,都是引用本经的。2.瑜伽大乘(有宗)的弥勒菩萨,在『瑜伽论』「 摄抉择分」(卷七九、八0),说菩萨正行十六事,就是本经的摩呾理迦。安慧 的『大宝积经论』,是依此敷演而成的。又如『摄大乘论』「所知相品」,所说 [P4] 成就三十二法名为菩萨,以及唯识学者所传的十三种中道,都是依据本经的。特 别是「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一语,为瑜伽大乘特别重视的金 句。这样看来,印度大乘正统的空有二宗,一致重视本经──『宝积经』(普明 菩萨会),可见本经的价值了。

  

  二 古宝积经的翻译

  本经现存的译本,共有四译。

  一、后汉支娄迦谶译,『佛遗曰摩尼宝经』,一卷。 二、晋失译,『佛说摩诃衍宝严经』(一名大迦叶品),一卷。 三、秦失译,『普明菩萨会』(古大宝积经),一卷──编入『大宝积经』 第四十三会。 四、赵宋施护译,『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五卷。

  此外,一、宋沮渠京声译的『佛说迦叶禁戒经』,实为本经兼说声闻道中正 [P5] 说一段之别译。二、梁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的『大乘宝云经』,第七卷名「宝 积品」,实是本经被编入『宝云经』的;『宝云经』的其它译本,并没有此品。

  现在所讲的,是传为秦失译,本名『古大宝积经』而被编入大部,改名为「 普明菩萨会」的。在十六国中,秦有三:一、前秦,国主姓苻,也称苻秦。二、 后秦,国主姓姚,也称姚秦。三、西秦,国主姓乞伏,也叫乞伏秦。现本古人推 断为秦失译,但不知是三秦的那一秦?不过据译文来看,这是罗什来华以前的译 品。

  

  三 宝积的意义

  本经的经题,古代的译者,或从人立名,如「大迦叶品」,「普明菩萨会」 。或从法喻得名,如「大宝积经」、「宝顶经」、「摩诃衍宝严经」、「佛遗曰 摩尼宝经」。或从人法喻得名,如「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然据经文的「珍 宝之积」、「宝积」、「宝严」来说,本经实应名「宝积」。古人或译为「宝顶 [P6] ,或译为「宝严」,梵文都是Ratnaku^t!a。

  什么叫宝积?宝是譬喻,凡希有的,珍贵的,有妙用的,叫做宝。宝所喻的 是法宝;宋译作「正法」,也就是妙法。正法,是佛所证的,依此而觉悟成佛的 。约圆满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如来的自证化他,是最清净的 妙法(喻如白莲),如『法华经』所说。但是,菩萨也能分证妙法;二乘圣者, 也同样的契证妙法,所以说:「须陀洹初得法身」等。正法虽是本来如此的,但 从实践而体悟来说,这是希有的,珍贵的,有妙用的。因为唯有信解这,随顺这 ,通达这,才能转迷启悟,超凡入圣。才能了生死,才能度众生,才能无边福德 庄严,才能究竟成佛。这是不共世间的正法珍宝。本经与『金刚经』一样,「一 切贤圣皆依无为法而有差别」,是依三乘共证的正法说。三乘圣者的体证正法, 都不离无所得的中道。所以古人说:「无所得小,无所得大」。又说:「一切大 乘经,同以无二显道为宗。乃至小乘经意,亦不外此」。

  然本经的主要意趣,是宣说大乘行,着重在从加行位到通达位。大乘的核心 [P7] ,是大菩提愿为本,大悲心为上首,空慧为方便的。如本经所明的菩萨道,略分 三段:一、修广大正行,重于菩提愿。二、习甚深中观,重于空慧。三、作教化 事业,重于大悲心。综贯这三德而修行,才成为菩萨正道。依此来解释经题,可 约宝积、宝顶、宝严──三义来说。一、正法的珍宝,是依三德而证正法。这是 真实菩萨行,一定是广集无边福智功德珍宝的。如经中说到真实菩萨,就说有「 四大藏」、「摄诸善根」、「无量福德庄严」。为了说明「菩萨福德无量无边」 ,用大地等十九种譬喻来显示。所以菩萨的正法珍宝,是宝积;这是经题的本义 。二、极广大的,才能极崇高。如塔婆一样:塔基广大,又一层层的叠积起来, 了有高耸云空的塔顶。所以,由于正法珍宝的无边积集,显出了菩萨体证正法的 高超。如经说菩萨是真实佛子,绍隆佛种;初发心菩萨,就已胜出声闻,为人天 所礼敬。因为是宝积,所以成宝顶。积是积集,积集了就崇高。维摩诘经有香积 世界,奘译作香台,台也就是高的意思。这与一般的好高务远,说心说悟,而不 知平实的广积功德,是怎样的不同!三、这样的正法,极广大而又极崇高,显出 [P8] 了正法的宏伟庄严,不同于小乘。如塔的广大崇高,显出了宏伟而庄严一样。所 以又称为宝严。同一梵语,而古德三译不同,意义还是一贯的,相显相成的。梵 语摩诃,译为大而含有多与胜二义。本经所说的正法珍宝,宝积是众多义;宝顶 是殊胜义;积而又顶的宝严,是大义。所以本经也叫『大宝积经』。

  四 宝积经的宗要

  统观所有的大乘经,可以略分两大流:一、专为菩萨说,广明菩萨的大行与 佛果的,如『华严经』等。二、为菩萨及声闻乘,大小兼畅而宗归于大乘的。这 里面,有些是从观慧的修证来说,发明三乘同入一法性…

《宝积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佛三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