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大乘与小乘,都以无所 得而入道。当然,也说到菩萨般若的方便善巧,不共二乘。有些是从广行来说, 着重于菩萨的特胜;由于悲愿殊胜,智证也殊胜,这便有贬抑诃斥二乘的教说。 有些是从菩提果德及因心来说,对二乘折摄兼施。而导归佛乘的。这些,虽然方 便不同,各有特胜,但对于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趋无上菩提果的大乘宗要,是 [P9] 没有什么差别的。本经大体与『般若经』相近,说三乘都以无所得入道,所以是 正明菩萨道,兼说声闻行的教典。

  又一切大乘经,可以约境、行、果三义来分别。一、详于境的,有事境与理 境。事境中,或详于三乘共的心境;或详于菩萨不共的心境,如说阿赖耶等。理 境说一切法无性故空,空故不生灭的胜义谛。二、详于行的,或重于资粮行:菩 萨发菩提心,广集无边福智资粮。广大的资粮中,如十善等,分同世间正行,而 实是菩萨的要行。或重于慧悟行(从加行到见道位):广明般若的无所得行,如 本经的如实中道正观。约无所得的悟入说,是分同二乘的。所以说「般若为母」 ,不但是佛母,也是二乘圣者的生母。或重于如实行:这是悟后的大行,如『十 地经』等所说,分同于佛陀的果德。三、详于果的,特详于如来的依正庄严,自 利利他的德行圆满。依此三义来分别,本经是详行的,是重于资粮行及慧悟行的 。

  菩萨的修行,六度、四摄等都是。依遍通三乘行来说,宗要是戒定慧──三 [P10] 增上学。在三学中,本经是特重于戒慧的。这也许是继承佛陀根本教学的风格吧 !『杂阿含经』(卷二四)说:「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 处」。佛法是不离世间的,要处世而做到自他和乐,非戒不可;戒行是基于慈悲 的同情。佛法即世间而出世解脱,这非智慧的达妄契真不可。这二者,戒如足, 慧如目。从自证说,这才能前进而深入;从利他说,这才能悲智相成,广度众生 。假使不重戒慧而偏重禅定,不但有落入邪定、味定的可能;即使是正定,也会 倾向于隐遁独善。当然,大乘广摄一切根机,也有独善风格的「声闻菩萨行」。 但在利他为先的大乘法中,如本经的着重戒慧,才是更契当于菩萨道的精神。

  戒律,本于慈悲的同情,不忍损害他而来。律仪戒中的别解脱,重于身语的 止恶。但每一持戒的,都是可能违犯的,这一定要:「所犯众罪,心不覆藏,向 他发露,心无盖缠」。能随犯随忏,才能保持自心的无忧无悔,戒行清净。不过 仅是身语的止恶,是不够的。戒──尸罗的义译为清凉,也重于自心的净除烦恼 。释尊的略教诫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以,意 [P11] 地的种种烦恼,戏论分别,如不能远离,不能算是真正的持戒清净。本经在兼说 声闻行时,四沙门中的形服沙门,威仪欺诳沙门,贪求名闻沙门,不消说是不够 清净的。四种持戒比丘中,说有我论的,我见不息的,怖畏一切法空的,见有所 得的;总之,只要是执我执法的,无论怎样的持戒,都不能符合如来律行的本意 。因为这样的持戒者,虽好象清净持戒,而终久──今生或后世要破坏戒法的。 所以本经从一般的律仪戒说起,而深意在道共戒,如说:「诸圣所持戒行,无漏 不系,不受三界,远离一切诸依止法」。这无漏相应的,圣智相应的戒行,本经 在正明菩萨道中,也深切的说出:「无有持戒,亦无破戒。若无持戒无破戒者, 是则无行亦无非行。若无有行无非行者,是则无心无心数法。若无有心心数法者 ,则无有业,亦无业报。若无有业无业报者,则无苦乐。若无苦乐,即是圣性」 。不但圣者以此为体性,也是圣者以此为因性的(共三乘说为圣性。专约大乘说 ,就是佛性)。从慈悲不忍损他,到远离忆想分别,深入真空的戒行,为本经的 要义之一。 [P12]

  现证慧──圣智、净智,是依定修观而成就的。本经说:「不以戒(律仪戒 )为最,亦不贵三昧;过此二事已,修习于智慧」。又说:「依戒得三昧;三昧 能修慧;依因所修慧,逮得于净智」。戒、定、慧的三学相资,次第修发;修定 与修慧不同,本经都说得明白。智慧(般若),不是泛泛的知识,而是通达我空 法空──空寂法性的圣智。这不但依戒、依定而修得;在慧学自身,也有修学次 第,这就是依闻慧而起思慧,依思慧而进起修慧(与定相应的观慧,叫修慧), 依修慧才能得现证的圣智。所以本经重智慧,也就重于多闻,修行。如说:「菩 萨有四法得大智慧。何谓为四?常尊重法,恭敬法师(这是自己乐意多闻);随 所闻法,以清净心广为人说,不求一切名闻利养(这是乐意使他人多闻);知从 多闻生于智慧,勤求不懈,如救头然(知多闻的功德而勤求);闻经诵持,乐如 说行,不随言说」(这是由闻而思而修,不为文字所封蔽)。本经说菩萨行,以 「得大智慧」为第一要行;而说智慧从多闻生,明白的开示了慧学的进修次第。

  「依因所修慧,能得于净智」:可见观慧的修习,是极为重要的。本经广明 [P13] 如实的中道正观,即一切(我)法性空观。空(无相无愿无生灭等)是本性空, 是中道,所以增减不得。有些人,取空着空,以为有空可得,这是增益了。这不 但辜负了佛说空观的本意,反而着空成病。如以药除病,「药不出,其病转增」 一样。龙树依据经义,所以在『中观论』上说:「如来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 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一切是本性空的;众生着有,起种种见而流转生死, 而一切法空,还是本来如此。由于「一切诸见,唯空能灭」,所以说空;灭诸戏 论妄执,即显一切法本性空寂,并非别有空理,可住可得。有些人着有成迷,怖 畏法性空寂,不生不灭。佛说这些人,如怖畏虚空,而想逃避虚空一样,这是减 损了。其实,空是一切法性,虚空那样的遍于一切,有什么可怖畏,有什么可舍 离的?想离空立有,真是「狂乱失心」了!龙树说:「五百部闻毕竟空,如刀伤 心」,就是这一类人。能于一切法性空,不增不减的如实观察,是引发真实圣智 的方便。一切法本性空:以如幻性空的观心,观如幻性空的观境;心境并冥。经 说如幻食幻的比喻,极为明白。观心是分别伺察,圣智是无分别智,依分别观怎 [P14] 么能引生无分别智呢?这如经上说:「真实观故,生圣智慧;圣智生已,还烧实 观」。要知道,如实观慧,是观一切法无自性空的。这虽是世俗的分别观察,但 是顺于胜义的,观自性不可得的。所以这样的观慧,能引发无分别圣智。等到圣 智现前,那如实空观也就不起了。唯有理解这个道理,才知观慧的必要,不致于 落入一味息除分别的定窟。

  本经以律仪戒而深入到道共戒;从闻慧、修慧而深入到现证慧。在法空性的 现证中,戒智不二;也就是无漏戒定慧的具足。这可说是本经的宗要所在了。 [P15]

  正释

  甲一 序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 萨万六千人,皆是阿惟越致,从诸佛土而来集会,悉皆一生当成无上正真大道。』

  以下正释经文。依一般释经的通例,分本经为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序分中,一般有通序与别序。本经叙事简要,如佛说阿弥陀经 一样,仅有通序,即如是我闻等;这是一切经典所共有的。约文体来说,这 是佛经的特有体裁。是佛将涅槃时,告诉阿难,将来结集的佛经,应该说如 是我闻等。约意义来说,『说时方人,为令人生信故』(智度论)。这部经 ,有时间、地点、说者与听法的大众,足见得信而有征,所以通序也叫做证 信序。通序或分为六种成就,现在约五事来说:

  一、「如是我闻」,指出所听闻的法门。意思说,这一法门,是我所听 [P16] 闻来的。我,是结集经典者──阿难的自称。我闻,或者是亲从佛闻,或者 是从佛弟子展转传闻。阿难说我闻,表明了禀承佛说,而不是结集者的杜撰 。所以在当初大众结集时,阿难宣说如是我闻,经大众一致审定,公认为佛 说,含有一致无诤的意义。也就因此,古德解说为『文如义是』。下面的文 句,与佛说一样的(如),不增不减。其中的意义,正确恰当(是),不偏 不倒。通序本以证信为主要意义,所以首说如是我闻,即表示了确而可信: 非杜撰,不错误,而为学者所可以信受奉行的法门。

  二、「一时」,是说法与听法的时间。说到时间,不但世间历法──年 、月、日,种种不同;就是日夜,也不一定相同。如我们这里的时间,与菲 律宾马尼拉,就差了一点钟。佛法是一切世间的,全人类的佛法,并不限于 印度一地,所以只泛说一时──法会始终那一段时间,而不说年、月、日、 时。

  三、「佛」,是宣说法门的法主。佛的意义是觉者,为一切究竟大觉者 [P17] 的通称;但这里,专指释迦牟尼佛而说。释迦佛,是出现于我们这个世界的 佛;是在这世界,宣扬正法,救度众生的佛。为什么称为佛呢?众生一直在 生死中,怎么也不得解脱,症结在情。情是迷情,情识;有迷情的,称为有 情,以迷情为本的有情,可说是盲目的活动,糊胡涂涂,颠颠倒倒,没有自 主的苦乐升沉,怎么也不得自在解脱。佛法,是能使有情获得究竟解脱的; 也就是转化情识本位而成为正觉本位的。对于宇宙人生的真实义,能如实的 觉了;能依于正法,一切随智慧而行,得大解脱。所以佛法的特质,是般若 ,正觉。得『三菩提』(正觉)的,成就声闻与缘觉的圣果。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觉)的,成就佛果。圣者的证入,虽有浅深的不同 ,而都是以正觉为本的。所以究竟圆满的大觉者,也就约自觉、觉他、觉行 圆满的意义,而称之为佛。『佛为…

《宝积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佛三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