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乘與小乘,都以無所 得而入道。當然,也說到菩薩般若的方便善巧,不共二乘。有些是從廣行來說, 著重于菩薩的特勝;由于悲願殊勝,智證也殊勝,這便有貶抑诃斥二乘的教說。 有些是從菩提果德及因心來說,對二乘折攝兼施。而導歸佛乘的。這些,雖然方 便不同,各有特勝,但對于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趨無上菩提果的大乘宗要,是 [P9] 沒有什麼差別的。本經大體與『般若經』相近,說叁乘都以無所得入道,所以是 正明菩薩道,兼說聲聞行的教典。
又一切大乘經,可以約境、行、果叁義來分別。一、詳于境的,有事境與理 境。事境中,或詳于叁乘共的心境;或詳于菩薩不共的心境,如說阿賴耶等。理 境說一切法無性故空,空故不生滅的勝義谛。二、詳于行的,或重于資糧行:菩 薩發菩提心,廣集無邊福智資糧。廣大的資糧中,如十善等,分同世間正行,而 實是菩薩的要行。或重于慧悟行(從加行到見道位):廣明般若的無所得行,如 本經的如實中道正觀。約無所得的悟入說,是分同二乘的。所以說「般若爲母」 ,不但是佛母,也是二乘聖者的生母。或重于如實行:這是悟後的大行,如『十 地經』等所說,分同于佛陀的果德。叁、詳于果的,特詳于如來的依正莊嚴,自 利利他的德行圓滿。依此叁義來分別,本經是詳行的,是重于資糧行及慧悟行的 。
菩薩的修行,六度、四攝等都是。依遍通叁乘行來說,宗要是戒定慧──叁 [P10] 增上學。在叁學中,本經是特重于戒慧的。這也許是繼承佛陀根本教學的風格吧 !『雜阿含經』(卷二四)說:「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叁業,然後修四念 處」。佛法是不離世間的,要處世而做到自他和樂,非戒不可;戒行是基于慈悲 的同情。佛法即世間而出世解脫,這非智慧的達妄契真不可。這二者,戒如足, 慧如目。從自證說,這才能前進而深入;從利他說,這才能悲智相成,廣度衆生 。假使不重戒慧而偏重禅定,不但有落入邪定、味定的可能;即使是正定,也會 傾向于隱遁獨善。當然,大乘廣攝一切根機,也有獨善風格的「聲聞菩薩行」。 但在利他爲先的大乘法中,如本經的著重戒慧,才是更契當于菩薩道的精神。
戒律,本于慈悲的同情,不忍損害他而來。律儀戒中的別解脫,重于身語的 止惡。但每一持戒的,都是可能違犯的,這一定要:「所犯衆罪,心不覆藏,向 他發露,心無蓋纏」。能隨犯隨忏,才能保持自心的無憂無悔,戒行清淨。不過 僅是身語的止惡,是不夠的。戒──屍羅的義譯爲清涼,也重于自心的淨除煩惱 。釋尊的略教誡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以,意 [P11] 地的種種煩惱,戲論分別,如不能遠離,不能算是真正的持戒清淨。本經在兼說 聲聞行時,四沙門中的形服沙門,威儀欺诳沙門,貪求名聞沙門,不消說是不夠 清淨的。四種持戒比丘中,說有我論的,我見不息的,怖畏一切法空的,見有所 得的;總之,只要是執我執法的,無論怎樣的持戒,都不能符合如來律行的本意 。因爲這樣的持戒者,雖好象清淨持戒,而終久──今生或後世要破壞戒法的。 所以本經從一般的律儀戒說起,而深意在道共戒,如說:「諸聖所持戒行,無漏 不系,不受叁界,遠離一切諸依止法」。這無漏相應的,聖智相應的戒行,本經 在正明菩薩道中,也深切的說出:「無有持戒,亦無破戒。若無持戒無破戒者, 是則無行亦無非行。若無有行無非行者,是則無心無心數法。若無有心心數法者 ,則無有業,亦無業報。若無有業無業報者,則無苦樂。若無苦樂,即是聖性」 。不但聖者以此爲體性,也是聖者以此爲因性的(共叁乘說爲聖性。專約大乘說 ,就是佛性)。從慈悲不忍損他,到遠離憶想分別,深入真空的戒行,爲本經的 要義之一。 [P12]
現證慧──聖智、淨智,是依定修觀而成就的。本經說:「不以戒(律儀戒 )爲最,亦不貴叁昧;過此二事已,修習于智慧」。又說:「依戒得叁昧;叁昧 能修慧;依因所修慧,逮得于淨智」。戒、定、慧的叁學相資,次第修發;修定 與修慧不同,本經都說得明白。智慧(般若),不是泛泛的知識,而是通達我空 法空──空寂法性的聖智。這不但依戒、依定而修得;在慧學自身,也有修學次 第,這就是依聞慧而起思慧,依思慧而進起修慧(與定相應的觀慧,叫修慧), 依修慧才能得現證的聖智。所以本經重智慧,也就重于多聞,修行。如說:「菩 薩有四法得大智慧。何謂爲四?常尊重法,恭敬法師(這是自己樂意多聞);隨 所聞法,以清淨心廣爲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這是樂意使他人多聞);知從 多聞生于智慧,勤求不懈,如救頭然(知多聞的功德而勤求);聞經誦持,樂如 說行,不隨言說」(這是由聞而思而修,不爲文字所封蔽)。本經說菩薩行,以 「得大智慧」爲第一要行;而說智慧從多聞生,明白的開示了慧學的進修次第。
「依因所修慧,能得于淨智」:可見觀慧的修習,是極爲重要的。本經廣明 [P13] 如實的中道正觀,即一切(我)法性空觀。空(無相無願無生滅等)是本性空, 是中道,所以增減不得。有些人,取空著空,以爲有空可得,這是增益了。這不 但辜負了佛說空觀的本意,反而著空成病。如以藥除病,「藥不出,其病轉增」 一樣。龍樹依據經義,所以在『中觀論』上說:「如來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若 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一切是本性空的;衆生著有,起種種見而流轉生死, 而一切法空,還是本來如此。由于「一切諸見,唯空能滅」,所以說空;滅諸戲 論妄執,即顯一切法本性空寂,並非別有空理,可住可得。有些人著有成迷,怖 畏法性空寂,不生不滅。佛說這些人,如怖畏虛空,而想逃避虛空一樣,這是減 損了。其實,空是一切法性,虛空那樣的遍于一切,有什麼可怖畏,有什麼可舍 離的?想離空立有,真是「狂亂失心」了!龍樹說:「五百部聞畢竟空,如刀傷 心」,就是這一類人。能于一切法性空,不增不減的如實觀察,是引發真實聖智 的方便。一切法本性空:以如幻性空的觀心,觀如幻性空的觀境;心境並冥。經 說如幻食幻的比喻,極爲明白。觀心是分別伺察,聖智是無分別智,依分別觀怎 [P14] 麼能引生無分別智呢?這如經上說:「真實觀故,生聖智慧;聖智生已,還燒實 觀」。要知道,如實觀慧,是觀一切法無自性空的。這雖是世俗的分別觀察,但 是順于勝義的,觀自性不可得的。所以這樣的觀慧,能引發無分別聖智。等到聖 智現前,那如實空觀也就不起了。唯有理解這個道理,才知觀慧的必要,不致于 落入一味息除分別的定窟。
本經以律儀戒而深入到道共戒;從聞慧、修慧而深入到現證慧。在法空性的 現證中,戒智不二;也就是無漏戒定慧的具足。這可說是本經的宗要所在了。 [P15]
正釋
甲一 序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菩薩摩诃 薩萬六千人,皆是阿惟越致,從諸佛土而來集會,悉皆一生當成無上正真大道。』
以下正釋經文。依一般釋經的通例,分本經爲叁分:一序分,二正宗分 ,叁流通分。序分中,一般有通序與別序。本經敘事簡要,如佛說阿彌陀經 一樣,僅有通序,即如是我聞等;這是一切經典所共有的。約文體來說,這 是佛經的特有體裁。是佛將涅槃時,告訴阿難,將來結集的佛經,應該說如 是我聞等。約意義來說,『說時方人,爲令人生信故』(智度論)。這部經 ,有時間、地點、說者與聽法的大衆,足見得信而有征,所以通序也叫做證 信序。通序或分爲六種成就,現在約五事來說:
一、「如是我聞」,指出所聽聞的法門。意思說,這一法門,是我所聽 [P16] 聞來的。我,是結集經典者──阿難的自稱。我聞,或者是親從佛聞,或者 是從佛弟子展轉傳聞。阿難說我聞,表明了禀承佛說,而不是結集者的杜撰 。所以在當初大衆結集時,阿難宣說如是我聞,經大衆一致審定,公認爲佛 說,含有一致無诤的意義。也就因此,古德解說爲『文如義是』。下面的文 句,與佛說一樣的(如),不增不減。其中的意義,正確恰當(是),不偏 不倒。通序本以證信爲主要意義,所以首說如是我聞,即表示了確而可信: 非杜撰,不錯誤,而爲學者所可以信受奉行的法門。
二、「一時」,是說法與聽法的時間。說到時間,不但世間曆法──年 、月、日,種種不同;就是日夜,也不一定相同。如我們這裏的時間,與菲 律賓馬尼拉,就差了一點鍾。佛法是一切世間的,全人類的佛法,並不限于 印度一地,所以只泛說一時──法會始終那一段時間,而不說年、月、日、 時。
叁、「佛」,是宣說法門的法主。佛的意義是覺者,爲一切究竟大覺者 [P17] 的通稱;但這裏,專指釋迦牟尼佛而說。釋迦佛,是出現于我們這個世界的 佛;是在這世界,宣揚正法,救度衆生的佛。爲什麼稱爲佛呢?衆生一直在 生死中,怎麼也不得解脫,症結在情。情是迷情,情識;有迷情的,稱爲有 情,以迷情爲本的有情,可說是盲目的活動,糊胡塗塗,顛顛倒倒,沒有自 主的苦樂升沈,怎麼也不得自在解脫。佛法,是能使有情獲得究竟解脫的; 也就是轉化情識本位而成爲正覺本位的。對于宇宙人生的真實義,能如實的 覺了;能依于正法,一切隨智慧而行,得大解脫。所以佛法的特質,是般若 ,正覺。得『叁菩提』(正覺)的,成就聲聞與緣覺的聖果。得『阿耨多羅 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覺)的,成就佛果。聖者的證入,雖有淺深的不同 ,而都是以正覺爲本的。所以究竟圓滿的大覺者,也就約自覺、覺他、覺行 圓滿的意義,而稱之爲佛。『佛爲…
《寶積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