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本,佛爲法根』,法門的宣揚流通,都 由佛而來。
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是佛說法,也是大衆聽法的地點。釋迦 [P18] 佛出現于印度。中印度摩竭陀國的首都,叫王舍城;一向是國王的住處!所 以叫王舍。當時,王舍城是印度文化、經濟、政治的中心,所以佛也常在這 裏教化。王舍城有五山環繞;耆阇崛山即五山之一。梵語耆阇崛,意義是鹫 峰,從形勢得名。安靜而並不太高,離城而並不太遠,這是釋迦佛常住說法 的道場。
五、「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以下是列同聞正法的大衆。這又有二衆 :一、(小乘)聲聞衆,二、(大乘)菩薩衆。聲聞的學衆,有在家的,出 家的,而以出家的爲主。出家衆又有五衆──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 、式叉摩那尼,而以比丘爲主導者。本經簡略,所以但列比丘衆爲代表。梵 語比丘,華語爲乞士(男性)。是『外乞食以資身,內乞法以資心』;就是 過著乞化生活,而專修佛法的出家者。比丘衆同住在一起,叫俱。但這不只 是群居,而是過著有紀律的(見和、利和、戒和)集體生活。在這聽法的聲 聞衆中,有凡有聖;聖衆也有四果的差別;第四阿羅漢果有九種,其中得叁 [P19] 明六通的俱解脫阿羅漢,爲比丘中的大比丘。這樣的大比丘,就有八千人, 可見參加法會的聲聞衆,人數是多極了!
「菩薩摩诃薩萬六千人」以下,列菩薩衆。梵語菩提薩埵,簡譯爲菩薩 ,華語覺有情。梵語摩诃薩埵,簡譯爲摩诃薩,華語爲大有情(大士)。菩 提,是佛的大菩提──無上正等覺。薩埵是勇心,是強毅勇猛的願欲。凡發 堅固的大菩提心,依菩薩道而勤勇進修的,就名爲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 菩薩的階位是不等的。高位的菩薩,如文殊、彌勒等,爲菩薩中的大菩薩, 所以叫菩薩摩诃薩。在這寶積大法會中,單是大乘衆的領導者──菩薩摩诃 薩,就有一萬六千人!
敘列同聞的大衆,集經者每每稱贊聽衆的功德。本經簡要,所以比丘衆 沒有贊德,菩薩衆也僅以叁句來贊說。「皆是阿惟越致」,指出了菩薩衆的 行位。阿惟越致,是阿毗跋致的舊譯,華語爲不退,就是『不退轉于阿耨多 羅叁藐叁菩提』。但不退有四類:一、信不退,在十信的第六心,對于大菩 [P20] 提的深信不疑,不會再退失了。二、位下退,在十住的第六住,不再會退證 小乘的果證了。叁、證不退,在十地的初地,證得甚深法性,一得永得,不 會退失。四、行不退,在八地以上,清淨心的德行進修,念念不斷的向上, 不再會退起染心,或停滯不進了。以本經的菩薩摩诃薩來說,應該是行不退 。
釋迦佛出世時的印度,在家菩薩是少數的;出家菩薩更只是彌勒菩薩一 人。所以寶積法會中的大菩薩們,都是「從諸佛土而來集會」的。十方的世 界(佛土)無量,菩薩也無量;有些清淨佛土,更是純一的菩薩衆。在釋迦 佛說法時,就有十方的菩薩們來會。這說明了,佛是平等而不分彼此的。菩 薩們的來會,除了供佛聽法以外,還起著莊嚴法會,贊揚大乘,及示範的教 化作用。
這些大菩薩們,「悉皆一生當成無上正真大道」。無上正真大道(古來 多譯菩提爲道),是無上正等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舊譯。正覺,是 [P21] 通于聲聞的。正等(普遍)覺,是通于菩薩的。究竟圓滿的大覺,稱爲無上 正等覺,是佛所圓證的大菩提。這些大菩薩,都再是一生,就要當來成佛, 證得無上菩提。所以都是修證到鄰近佛果,如彌勒一樣的補處菩薩。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說菩薩道
丙一 修廣大正行
丁一 辨菩薩行相
戊一 正行差別
己一 得智慧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
本經的正宗分,分正說菩薩道,兼說聲聞道二科。這說明了本經是以大 乘爲主,而大小兼暢的法門,代表正統的中期佛教。在菩薩道中,有修廣大 正行,習甚深中觀,作教化事業叁科。廣大行與甚深觀,是菩薩道自行的大 [P22] 綱;教化事業,是利他的大業。這叁者,完滿的開示了菩提的正道。如約修 學階位的偏重來說:修資糧以向加行位,重于福智資糧的廣大積集。從加行 以入見道,重于甚深中觀的修證。從見道以趨修道位,重在利他的教化事業 。修廣大正行,也有辨菩薩行相,贊菩薩功德二科。辨菩薩行相,也分叁, 先說正行差別。總有八事,都以邪行正行,一反一正的對辨,以顯示菩薩應 行的種種正行。
「爾時」是佛在鹫峰,與大衆共集,而要宣說寶積法門的時候。「世尊 」,是佛的又一尊稱。佛爲究竟無上的大聖,是人間天上,一切世間所共尊 仰的,所以又稱爲世尊。當時,佛「告大迦葉」說。佛爲無量大衆說法時, 一定有一位或幾位,與佛問答的當機者(受佛稱贊或被佛呵斥)。這是代表 大衆的,代表大衆而請問,佛也就因對他說而告訴了大家。本經的當機者, 是大迦葉。迦葉是姓,華語爲飲光。姓迦葉的佛弟子,不在少數,這位被稱 爲大迦葉的,是釋尊門下了不起的大德。釋尊涅槃後,大迦葉主持了荼毗大 [P23] 典。又在王舍城的七葉窟,主持了佛典的第一結集。大迦葉是佛涅槃後的領 導者,所以有釋尊付囑迦葉,傳承正法的傳說。大迦葉頭陀第一,生活精嚴 ,在崇尚苦行的東方印度(耆那教與提婆達多的五法是道,都興起于此), 受到了大衆的崇仰。本經重于戒慧,所以操行精嚴的大迦葉,爲本經的當機 者。還有,當時就近參與荼毗典禮的,以及出席結集法會的,主要爲王舍城 、毗舍離一帶的比丘,也就是大迦葉領導的一系。大迦葉不曾能邀集全佛教 界,集思廣益,而舉行少數的結集;連多聞第一的阿難,也幾乎被拒絕。這 所以結集圓滿時,就有富樓那等提出異議,而種下了佛教學派分化的種子。 在佛教的傳宏中,大迦葉領導的學系,重戒的,複位的,帶有嚴重隱遁傾向 的佛教,被指爲背棄釋迦精神的小乘。本經不但開示大乘正法,也針對重戒 的,複位的比丘,而宣說聲聞正法。以大迦葉爲當機者,那是最適當不過的 了!
『『菩薩有四法,退失智慧。何謂爲四?不尊重法,不敬法師。所受深法,秘 [P24] 不說盡。有樂法者,爲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憍慢自高,卑下他人。迦葉! 是爲菩薩四法,退失智慧。』
佛爲大迦葉說菩薩的正行差別,先說失智慧與得智慧。智慧是佛法不共 世間的特質,是解脫與成佛的根本。對于菩薩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首先 提出來說。
「菩薩有四法,退失智慧」;已有的尚且要退失,當然更不會增進了。 四法爲因,引起智慧的退失是果,有著因果的一定關系。因果是多種多樣的 ,這裏說的,主要約二類因果說。一、無論是善的惡的,久而久之,習以成 性,一天天的增強。如常起貪心的,會貪心越來越大;起瞋心的,瞋心會越 來越嚴重。如讀書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好靜的,習慣了會愛靜惡動,過不 慣煩囂的生活。這不但今生,也影響到來生的性格、能力。這叫做等流因果 。二、如布施的,使別人的生活獲得充足,自己將來就能得富裕的果。傷害 人,使人死(墮落惡道是異熟因果),來生爲人時,會受到多病或夭壽的果 [P25] 。總之,使人苦惱,自己得苦惱,使人安樂,自己能安樂;障礙人的,自己 也受人的障礙。這些,叫做增上因果(一般也叫做業報)。
那四種邪行能退失智慧呢?一、「不尊重法,不敬法師」:法,是真理 (理法;理法的實現即證法),是達到真理的正行(行法),表達這真理與 正行的聖教(教法)。自己學法而又以法教化的,稱爲法師。法──真理、 正行、聖教,從佛的大覺而宣揚出來。對學者來說,法是智慧的源泉。如不 尊重法,不生希有難得心,不看作治病的良藥,昏夜的明燈,而覺得沒有什 麼了不得,與自己沒有什麼關系,那一定不會依法去信解修行。不進則退, 也就會日漸愚癡了。不能尊重法,也就不會尊敬法師。法師也是人,不會是 十全十美的。所以如不從正法的關系去尊敬他,就會挑剔一些不相關的事: 相貌不端嚴呀,音聲不洪亮呀……。或說法師的某種不圓滿:性急呀,偏愛 呀,好名呀,種種吹求,而忘記了自己應學他的長處,應學習他宣揚的正法 。這樣的不尊師,不重道,自己閉塞了聰明,不能獲得正法的智慧,反而要 [P26] 退失了。
二、「所受深法,秘不說盡」:深法,是大乘法,大乘的空義(經說: 『深奧者,空是其義』),深行密證的法門。自己從師長受學得來,應該善 與人同,盡量宏揚。卻故意秘密化,不肯輕易說,說也不肯盡量的說,而保 留一分。這或是爲了名,爲了利,秘而不傳的作風,障礙人不能生長深智; 因果必然,當然自己要退失智慧了。拿淺事來說:我國古代的工巧、醫藥、 拳術,都有高度的成就,可是被『秘密』害了。教拳的,不肯盡量傳授徒衆 ,而留下幾手。醫藥,只肯傳自己人,或傳兒不傳女,不願公開以求進步。 結果,大多失傳了。到現在,我國還被看作落後地區,這不就是秘不盡傳,而 招退失智慧的惡果嗎?
叁、「有樂法者,爲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樂法,是愛好大法 而深願欲求的意思。遇到這樣的人,應該隨機說法,引他趣入佛法。而現在 卻故意的留難他,說一些不成理由的理由,如年紀還輕呀,知識太差呀,業 [P27] 障太重呀,下次再來呀,要供養多少呀……。根機中中的,就會因而失望, 意志沮喪,變壞了那種樂于求法的熱心。有的,受了外道的誘惑,動搖了對 叁寶的信心。犯了這樣障人智慧的罪過,當然要退失智慧了。
四、「憍慢自高,卑下他人」:修學佛法的,容易犯一種過失,就是義 理愈了解,或多少有些行持功德,憍…
《寶積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