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P4

  ..续本文上一页法本,佛为法根』,法门的宣扬流通,都 由佛而来。

  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是佛说法,也是大众听法的地点。释迦 [P18] 佛出现于印度。中印度摩竭陀国的首都,叫王舍城;一向是国王的住处!所 以叫王舍。当时,王舍城是印度文化、经济、政治的中心,所以佛也常在这 里教化。王舍城有五山环绕;耆阇崛山即五山之一。梵语耆阇崛,意义是鹫 峰,从形势得名。安静而并不太高,离城而并不太远,这是释迦佛常住说法 的道场。

  五、「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以下是列同闻正法的大众。这又有二众 :一、(小乘)声闻众,二、(大乘)菩萨众。声闻的学众,有在家的,出 家的,而以出家的为主。出家众又有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式叉摩那尼,而以比丘为主导者。本经简略,所以但列比丘众为代表。梵 语比丘,华语为乞士(男性)。是『外乞食以资身,内乞法以资心』;就是 过着乞化生活,而专修佛法的出家者。比丘众同住在一起,叫俱。但这不只 是群居,而是过着有纪律的(见和、利和、戒和)集体生活。在这听法的声 闻众中,有凡有圣;圣众也有四果的差别;第四阿罗汉果有九种,其中得三 [P19] 明六通的俱解脱阿罗汉,为比丘中的大比丘。这样的大比丘,就有八千人, 可见参加法会的声闻众,人数是多极了!

  「菩萨摩诃萨万六千人」以下,列菩萨众。梵语菩提萨埵,简译为菩萨 ,华语觉有情。梵语摩诃萨埵,简译为摩诃萨,华语为大有情(大士)。菩 提,是佛的大菩提──无上正等觉。萨埵是勇心,是强毅勇猛的愿欲。凡发 坚固的大菩提心,依菩萨道而勤勇进修的,就名为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 菩萨的阶位是不等的。高位的菩萨,如文殊、弥勒等,为菩萨中的大菩萨, 所以叫菩萨摩诃萨。在这宝积大法会中,单是大乘众的领导者──菩萨摩诃 萨,就有一万六千人!

  叙列同闻的大众,集经者每每称赞听众的功德。本经简要,所以比丘众 没有赞德,菩萨众也仅以三句来赞说。「皆是阿惟越致」,指出了菩萨众的 行位。阿惟越致,是阿毗跋致的旧译,华语为不退,就是『不退转于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但不退有四类:一、信不退,在十信的第六心,对于大菩 [P20] 提的深信不疑,不会再退失了。二、位下退,在十住的第六住,不再会退证 小乘的果证了。三、证不退,在十地的初地,证得甚深法性,一得永得,不 会退失。四、行不退,在八地以上,清净心的德行进修,念念不断的向上, 不再会退起染心,或停滞不进了。以本经的菩萨摩诃萨来说,应该是行不退 。

  释迦佛出世时的印度,在家菩萨是少数的;出家菩萨更只是弥勒菩萨一 人。所以宝积法会中的大菩萨们,都是「从诸佛土而来集会」的。十方的世 界(佛土)无量,菩萨也无量;有些清净佛土,更是纯一的菩萨众。在释迦 佛说法时,就有十方的菩萨们来会。这说明了,佛是平等而不分彼此的。菩 萨们的来会,除了供佛听法以外,还起着庄严法会,赞扬大乘,及示范的教 化作用。

  这些大菩萨们,「悉皆一生当成无上正真大道」。无上正真大道(古来 多译菩提为道),是无上正等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旧译。正觉,是 [P21] 通于声闻的。正等(普遍)觉,是通于菩萨的。究竟圆满的大觉,称为无上 正等觉,是佛所圆证的大菩提。这些大菩萨,都再是一生,就要当来成佛, 证得无上菩提。所以都是修证到邻近佛果,如弥勒一样的补处菩萨。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说菩萨道

  丙一 修广大正行

  丁一 辨菩萨行相

  戊一 正行差别

  己一 得智慧 『尔时,世尊告大迦叶:』

  本经的正宗分,分正说菩萨道,兼说声闻道二科。这说明了本经是以大 乘为主,而大小兼畅的法门,代表正统的中期佛教。在菩萨道中,有修广大 正行,习甚深中观,作教化事业三科。广大行与甚深观,是菩萨道自行的大 [P22] 纲;教化事业,是利他的大业。这三者,完满的开示了菩提的正道。如约修 学阶位的偏重来说:修资粮以向加行位,重于福智资粮的广大积集。从加行 以入见道,重于甚深中观的修证。从见道以趋修道位,重在利他的教化事业 。修广大正行,也有辨菩萨行相,赞菩萨功德二科。辨菩萨行相,也分三, 先说正行差别。总有八事,都以邪行正行,一反一正的对辨,以显示菩萨应 行的种种正行。

  「尔时」是佛在鹫峰,与大众共集,而要宣说宝积法门的时候。「世尊 」,是佛的又一尊称。佛为究竟无上的大圣,是人间天上,一切世间所共尊 仰的,所以又称为世尊。当时,佛「告大迦叶」说。佛为无量大众说法时, 一定有一位或几位,与佛问答的当机者(受佛称赞或被佛呵斥)。这是代表 大众的,代表大众而请问,佛也就因对他说而告诉了大家。本经的当机者, 是大迦叶。迦叶是姓,华语为饮光。姓迦叶的佛弟子,不在少数,这位被称 为大迦叶的,是释尊门下了不起的大德。释尊涅槃后,大迦叶主持了荼毗大 [P23] 典。又在王舍城的七叶窟,主持了佛典的第一结集。大迦叶是佛涅槃后的领 导者,所以有释尊付嘱迦叶,传承正法的传说。大迦叶头陀第一,生活精严 ,在崇尚苦行的东方印度(耆那教与提婆达多的五法是道,都兴起于此), 受到了大众的崇仰。本经重于戒慧,所以操行精严的大迦叶,为本经的当机 者。还有,当时就近参与荼毗典礼的,以及出席结集法会的,主要为王舍城 、毗舍离一带的比丘,也就是大迦叶领导的一系。大迦叶不曾能邀集全佛教 界,集思广益,而举行少数的结集;连多闻第一的阿难,也几乎被拒绝。这 所以结集圆满时,就有富楼那等提出异议,而种下了佛教学派分化的种子。 在佛教的传宏中,大迦叶领导的学系,重戒的,复位的,带有严重隐遁倾向 的佛教,被指为背弃释迦精神的小乘。本经不但开示大乘正法,也针对重戒 的,复位的比丘,而宣说声闻正法。以大迦叶为当机者,那是最适当不过的 了!

  

  『『菩萨有四法,退失智慧。何谓为四?不尊重法,不敬法师。所受深法,秘 [P24] 不说尽。有乐法者,为作留难,说诸因缘沮坏其心。憍慢自高,卑下他人。迦叶! 是为菩萨四法,退失智慧。』

  佛为大迦叶说菩萨的正行差别,先说失智慧与得智慧。智慧是佛法不共 世间的特质,是解脱与成佛的根本。对于菩萨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首先 提出来说。

  「菩萨有四法,退失智慧」;已有的尚且要退失,当然更不会增进了。 四法为因,引起智慧的退失是果,有着因果的一定关系。因果是多种多样的 ,这里说的,主要约二类因果说。一、无论是善的恶的,久而久之,习以成 性,一天天的增强。如常起贪心的,会贪心越来越大;起瞋心的,瞋心会越 来越严重。如读书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好静的,习惯了会爱静恶动,过不 惯烦嚣的生活。这不但今生,也影响到来生的性格、能力。这叫做等流因果 。二、如布施的,使别人的生活获得充足,自己将来就能得富裕的果。伤害 人,使人死(堕落恶道是异熟因果),来生为人时,会受到多病或夭寿的果 [P25] 。总之,使人苦恼,自己得苦恼,使人安乐,自己能安乐;障碍人的,自己 也受人的障碍。这些,叫做增上因果(一般也叫做业报)。

  那四种邪行能退失智慧呢?一、「不尊重法,不敬法师」:法,是真理 (理法;理法的实现即证法),是达到真理的正行(行法),表达这真理与 正行的圣教(教法)。自己学法而又以法教化的,称为法师。法──真理、 正行、圣教,从佛的大觉而宣扬出来。对学者来说,法是智慧的源泉。如不 尊重法,不生希有难得心,不看作治病的良药,昏夜的明灯,而觉得没有什 么了不得,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那一定不会依法去信解修行。不进则退, 也就会日渐愚痴了。不能尊重法,也就不会尊敬法师。法师也是人,不会是 十全十美的。所以如不从正法的关系去尊敬他,就会挑剔一些不相关的事: 相貌不端严呀,音声不洪亮呀……。或说法师的某种不圆满:性急呀,偏爱 呀,好名呀,种种吹求,而忘记了自己应学他的长处,应学习他宣扬的正法 。这样的不尊师,不重道,自己闭塞了聪明,不能获得正法的智慧,反而要 [P26] 退失了。

  二、「所受深法,秘不说尽」:深法,是大乘法,大乘的空义(经说: 『深奥者,空是其义』),深行密证的法门。自己从师长受学得来,应该善 与人同,尽量宏扬。却故意秘密化,不肯轻易说,说也不肯尽量的说,而保 留一分。这或是为了名,为了利,秘而不传的作风,障碍人不能生长深智; 因果必然,当然自己要退失智慧了。拿浅事来说:我国古代的工巧、医药、 拳术,都有高度的成就,可是被『秘密』害了。教拳的,不肯尽量传授徒众 ,而留下几手。医药,只肯传自己人,或传儿不传女,不愿公开以求进步。 结果,大多失传了。到现在,我国还被看作落后地区,这不就是秘不尽传,而 招退失智慧的恶果吗?

  三、「有乐法者,为作留难,说诸因缘沮坏其心」:乐法,是爱好大法 而深愿欲求的意思。遇到这样的人,应该随机说法,引他趣入佛法。而现在 却故意的留难他,说一些不成理由的理由,如年纪还轻呀,知识太差呀,业 [P27] 障太重呀,下次再来呀,要供养多少呀……。根机中中的,就会因而失望, 意志沮丧,变坏了那种乐于求法的热心。有的,受了外道的诱惑,动摇了对 三宝的信心。犯了这样障人智慧的罪过,当然要退失智慧了。

  四、「憍慢自高,卑下他人」:修学佛法的,容易犯一种过失,就是义 理愈了解,或多少有些行持功德,憍…

《宝积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佛三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