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P33

  ..续本文上一页以说破魔。魔有烦恼魔、阴魔、死魔、天魔四类,这里约五阴魔说。五阴 ──五蕴为生死法,众生取着五蕴,从蕴生取,不离生死,所以说五阴为魔 。现在诸比丘「答」道:「阴魔」性空「不可得」,就这样的破了阴魔。

  

  『又问:『汝等奉如来耶』?答言:『不以身心故』。又问:『汝等住福田耶 』?答言:『无有住故』。又问:『汝等断于生死往来耶』?答言:『无常无断 故』。又问:『汝等随法行耶』?答言:『无碍解脱故』。又问:『汝等究竟当 至何所』?答言:『随于如来化人所至』。』

  三、五番问答,约解脱以后作问:经上来的问答,已表示诸比丘已确实 究竟解脱,所以须菩提「又问:汝等奉如来」吗?奉是承事供养的意思。佛 弟子从佛出家,法恩深极,理应供养承事,以报世尊的法恩。一切供养中, 法供养最上。法供养,是依法修行,知法证法,契合如来教化的本怀。所以 [P267] 诸比丘「答」道:当然供奉如来,但这是「不以身心」的。不是以身体供侍 如来;也不是心念佛恩,感激不尽。我们是达身心空不可得,是真奉佛。须 菩提「又问」:「汝等住福田」吗?阿罗汉,义译为应供──应受世间的供 养。阿罗汉身心清净,真能受人的供养,能报施主的恩德。凡布施供养阿罗 汉的,得大果报,如像种子种在良田里一样。所以阿罗汉,住福田位,应受 世间的供养。诸比丘「答」:是的,为众生作福田,是因为心「无所住」; 如有所住着,就不是福田了。从前禅宗有一故事:有婆子建一草庵,供养一 位禅者,已二十年。后经婆子的考验,那禅者还是心有所住,不能佛魔平等 ,善恶一如。于是放火烧了草庵说:二十年供养了一位光头俗汉。也就是说 :心有所住,就不值得供养,不名福田。须菩提「又问」:那「汝等」已「 断于生死往来」,不再受生死了?诸比丘「答」:一切法「无常无断」,生 死也无常无断。这对世俗来说,既不是常在生死,也不是断尽生死;这有什 么往来不往来呢!这在大乘,即于毕竟空寂中,悲愿内熏,尽未来际而不离 [P268] 生死。如是声闻乘,就于毕竟空寂中,一切戏论永息。须菩提「又问」:这 样,「汝等」是「随法行」了!一切依于法,顺于法,与法相应,叫(法) 随法行。诸比丘「答」:是的!随法行,不是随什么,不随什么。法──正 法性无在无不在,所以于一切「无碍」而得「解脱」,是随法行。无碍解脱 ,也就是不思议解脱,一一无非解脱门。须菩提最后「又问」:「汝等究竟 至何所」在呢?也就是问究竟的归趣。现在是解脱了,无所谓了生死不了生 死,无所往而不解脱。难道就这样下去吗?随世间法说,总该有一究竟的归 趣。诸比丘「答」:究竟的归趣,当然是涅槃了。但涅槃如幻如化,毕竟空 寂,实没有能入所入,能到所到可说。如一定要问究竟:那我们是「随于如 来」所化的「化人」;化人「所至」处,也就是我们所到达处。而化人实无 所至,那我们也无所谓究竟到达处了。这五百位比丘、是如来化人所教化的 ,所以在问答深义中,也就当地风光,以化人为喻。

  

  丁二 时众开解 [P269] 『须菩提问诸比丘时,有五百比丘不受诸法,心得解脱。三万二千人,远尘离 垢,得法眼净。』

  「须菩提问诸比丘」,诸比丘一一以自证的境地作答,这等于隐密的在 宣说甚深法门。所以那「时」就「有五百比丘,不受诸法,心得解脱」,证 阿罗汉果。还有「三万二千」出家或在家「人」,听了也「远尘离垢,得法 眼净」,证得了初果。从这些看来,须菩提起初不愿劝化诸比丘,这时又与 诸比丘问答,实是在如来教化中,担负一种助佛扬化的责任。如真以为须菩 提不能不知,就误会了!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问答修学

  丙一 普明问 『尔时,会中有普明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欲学是宝积经者,当云何住? 当云何学』? [P270]

  流通分有问答修学,时众奉行二科。由普明菩萨发起,所以本经又称普 明菩萨会。普明菩萨的问答,是重要的!但在全经中,只是流通部分;所以 以普明菩萨为经名,不大恰当。本经异译,遗曰摩尼宝经,流通分非常简单 ,没有本经流通部分。摩诃衍宝严经,与世亲菩萨造论所依的宝积经本,也 与本经不同。流通分由须菩提起问,如来宣说持经功德及身口意各十种清净 。唯赵宋译的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流通部分,是综合了宝严经(世亲所 依经本)及本经,也说是普明菩萨问的。这可见本经的流通分,梵本多有不 同。因此,以普明菩萨为经名,越觉得不妥当了!

  在那「时」,法「会中有」名为「普明(以慧光普照得名)菩萨」的, 出来启「白佛」说:「世尊」!如「菩萨欲学是宝积经」──如来上面所说 的宝积法门,应「当」怎样的安「住」?应「当」怎样的修「学」?普明菩 萨所提出的,住,是心住于正法,与正法相应而不动。学,是种种修行。金 刚经以住、行、降伏其心──三句来启问,本经以住、学来启问。据如来的 [P271] 开示来说,如来是综合的答复:应这样的住心而修学。这是菩萨的修学法, 所以在这流通分中,清楚地显出了大乘学者的面目。这所以在本经中,虽属 流通,也是非常的重要。

  

  丙二 如来答

  丁一 不住相学 『佛言:『菩萨学是经,所说皆无定相而不可取,亦不可着。随是行者,有大 利益。』

  如来开示修学的方法有四,一、不住相学:「佛」说:「菩萨学是」宝 积「经」,应该是这样的。对如来上面「所说」的一切,能信解「皆无定相 」,如幻如化「而不可取」的;不可取,也就「不可着」。取是持取,着是 坚持不舍。但这不是说,可取而不要取,可着而不要着,是说本没有可取可 着的。如梦中的忽贪忽瞋,觉得不应起贪瞋,因为并没有可贪可瞋的真实存 在。如菩萨能「随」顺这不取不着相而修「行」,那就「有大利益」。不但 [P272] 能得己利,而且自他两利,福慧具足。

  

  丁二 大精进学 『普明!譬如有乘坏船,欲渡恒河,以何精进乘此船渡』?答言:『世尊!以 大精进乃可得渡。所以者何?恐中坏故』。佛告:『普明!菩萨亦尔,欲修佛法 ,当勤精进,倍复过是。所以者何?是身无常,无有决定,坏败之相,不得久住 ,终归磨灭;未得法利,恐中坏故。』

  二、大精进学;佛告「普明:譬如有」的「乘」了一艘「坏船」──虽 已造成船形,但还没制造完密。乘这样的船,想「渡」过极宽阔而水流又急 的「恒河」,你想,这应「以何」等的「精进」努力,来「乘此船」而横「 渡」呢?普明菩萨「答」道:这是要「以」极「大精进」,才「可」能「得 渡」。为什么呢?因为船质太差,河面太阔,「恐」怕船到「中」流,来不 及渡河,船就「坏」了啦!「佛告普明」菩萨说;菩萨也应该这样的「修」 学「佛法」──如上所说的宝积法门。应「当勤」勉「精进」,比起乘坏船 [P273] 渡恒河,要加「倍」的超「过」渡河的精进才行。为什么菩萨应有更大的精 进?大宝积法门,如恒河那样的广大,本不是一下就能学成了的。而菩萨的 身体,也许比坏船更不如呢!佛说:「是身无常」,在息息生灭中,「无有 」「定」相可得。身体不断的变化,什么时候死,全没有一定。所以身体的 「坏败」──变异「相」,是必然如此的;怎么也「不得久住,终归磨灭」 。人生必有一死,只是迟早而已。所以在修学宝积法门时,「未得法利」-- --信解通达悟入正法的利益;有谁能保证,到几岁一定能悟入呢!这个身体 是必坏的,却又不知什么时候要坏。如不趁早努力修学,忽而因病死了,要 修也来不及了,岂非可惜!所以死称死魔,为障道的一大因缘。那末,如修 学而未得法益,不应该特别精进以求悟入吗?因为正像船到中流,「恐」怕 这身体在修学「中」间忽然「坏」了。

  这是现身急于求得法利的精进;古代中国禅师,很有这种精神。有的怕 现身不能成办,所以佛开净土──弥陀净土,药师净土,弥勒净土等法门, [P274] 以确保来生的见佛闻法。成就大乘信心的不退。也有深信因果,虽说死了可 惜,而到底善根深植,所学不虚,未来一定能以此而得入,所以只是尽力修 学去。

  

  丁三 为众生学 『我在大流,为渡众生断于四流故,当习法船;乘此法船,往来生死度脱众生 。云何菩萨所习法船?谓平等心,一切众生为船因缘;习无量福,以为牢厚清净 戒板;行施及果以为庄严;净心佛道为诸材木;一切福德以为具足坚固系缚;忍 辱柔软忆念为钉;诸菩提分坚强精进,最上妙善法林中出;不可思议无量禅定, 福德业成善寂调心,以为师匠;毕竟不坏大悲所摄,以四摄法广度致远;以智慧 力防诸怨贼;善方便力,种种合集四大梵行以为端严;四正念处为金楼观;四正 勤行、四如意足以为疾风;五根善察,离诸曲恶;五力强浮;七觉觉悟,能破魔 贼;入八真正道,随意到岸,离外道济;止为调御;观为利益;不着二边,有因 缘法以为安隐。大乘广博无尽辩才,广布名闻,能济十方一切众生,而自唱言: [P275] 来上法船,从安隐道,至于涅槃,度身见岸,至佛道岸,离一切见。如是普明! 菩萨摩诃萨应当修习如是法船,以是法船,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在生死中度 脱漂没长流众生』。』

  三、为众生学:菩萨的修学佛法,是为了众生。要利益众生,就必须自 己修治悟入。所以菩萨是为了利他而自利,从利他中完成自利。如专为了自 己这样那样,就不是菩萨风格,而是声闻了。如来开示这一重要的学习法说 :菩萨应这样的想:「我在」生死「大流」中,为了要「…

《宝积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佛三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