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說破魔。魔有煩惱魔、陰魔、死魔、天魔四類,這裏約五陰魔說。五陰 ──五蘊爲生死法,衆生取著五蘊,從蘊生取,不離生死,所以說五陰爲魔 。現在諸比丘「答」道:「陰魔」性空「不可得」,就這樣的破了陰魔。
『又問:『汝等奉如來耶』?答言:『不以身心故』。又問:『汝等住福田耶 』?答言:『無有住故』。又問:『汝等斷于生死往來耶』?答言:『無常無斷 故』。又問:『汝等隨法行耶』?答言:『無礙解脫故』。又問:『汝等究竟當 至何所』?答言:『隨于如來化人所至』。』
叁、五番問答,約解脫以後作問:經上來的問答,已表示諸比丘已確實 究竟解脫,所以須菩提「又問:汝等奉如來」嗎?奉是承事供養的意思。佛 弟子從佛出家,法恩深極,理應供養承事,以報世尊的法恩。一切供養中, 法供養最上。法供養,是依法修行,知法證法,契合如來教化的本懷。所以 [P267] 諸比丘「答」道:當然供奉如來,但這是「不以身心」的。不是以身體供侍 如來;也不是心念佛恩,感激不盡。我們是達身心空不可得,是真奉佛。須 菩提「又問」:「汝等住福田」嗎?阿羅漢,義譯爲應供──應受世間的供 養。阿羅漢身心清淨,真能受人的供養,能報施主的恩德。凡布施供養阿羅 漢的,得大果報,如像種子種在良田裏一樣。所以阿羅漢,住福田位,應受 世間的供養。諸比丘「答」:是的,爲衆生作福田,是因爲心「無所住」; 如有所住著,就不是福田了。從前禅宗有一故事:有婆子建一草庵,供養一 位禅者,已二十年。後經婆子的考驗,那禅者還是心有所住,不能佛魔平等 ,善惡一如。于是放火燒了草庵說:二十年供養了一位光頭俗漢。也就是說 :心有所住,就不值得供養,不名福田。須菩提「又問」:那「汝等」已「 斷于生死往來」,不再受生死了?諸比丘「答」:一切法「無常無斷」,生 死也無常無斷。這對世俗來說,既不是常在生死,也不是斷盡生死;這有什 麼往來不往來呢!這在大乘,即于畢竟空寂中,悲願內熏,盡未來際而不離 [P268] 生死。如是聲聞乘,就于畢竟空寂中,一切戲論永息。須菩提「又問」:這 樣,「汝等」是「隨法行」了!一切依于法,順于法,與法相應,叫(法) 隨法行。諸比丘「答」:是的!隨法行,不是隨什麼,不隨什麼。法──正 法性無在無不在,所以于一切「無礙」而得「解脫」,是隨法行。無礙解脫 ,也就是不思議解脫,一一無非解脫門。須菩提最後「又問」:「汝等究竟 至何所」在呢?也就是問究竟的歸趣。現在是解脫了,無所謂了生死不了生 死,無所往而不解脫。難道就這樣下去嗎?隨世間法說,總該有一究竟的歸 趣。諸比丘「答」:究竟的歸趣,當然是涅槃了。但涅槃如幻如化,畢竟空 寂,實沒有能入所入,能到所到可說。如一定要問究竟:那我們是「隨于如 來」所化的「化人」;化人「所至」處,也就是我們所到達處。而化人實無 所至,那我們也無所謂究竟到達處了。這五百位比丘、是如來化人所教化的 ,所以在問答深義中,也就當地風光,以化人爲喻。
丁二 時衆開解 [P269] 『須菩提問諸比丘時,有五百比丘不受諸法,心得解脫。叁萬二千人,遠塵離 垢,得法眼淨。』
「須菩提問諸比丘」,諸比丘一一以自證的境地作答,這等于隱密的在 宣說甚深法門。所以那「時」就「有五百比丘,不受諸法,心得解脫」,證 阿羅漢果。還有「叁萬二千」出家或在家「人」,聽了也「遠塵離垢,得法 眼淨」,證得了初果。從這些看來,須菩提起初不願勸化諸比丘,這時又與 諸比丘問答,實是在如來教化中,擔負一種助佛揚化的責任。如真以爲須菩 提不能不知,就誤會了!
甲叁 流通分
乙一 問答修學
丙一 普明問 『爾時,會中有普明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欲學是寶積經者,當雲何住? 當雲何學』? [P270]
流通分有問答修學,時衆奉行二科。由普明菩薩發起,所以本經又稱普 明菩薩會。普明菩薩的問答,是重要的!但在全經中,只是流通部分;所以 以普明菩薩爲經名,不大恰當。本經異譯,遺曰摩尼寶經,流通分非常簡單 ,沒有本經流通部分。摩诃衍寶嚴經,與世親菩薩造論所依的寶積經本,也 與本經不同。流通分由須菩提起問,如來宣說持經功德及身口意各十種清淨 。唯趙宋譯的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流通部分,是綜合了寶嚴經(世親所 依經本)及本經,也說是普明菩薩問的。這可見本經的流通分,梵本多有不 同。因此,以普明菩薩爲經名,越覺得不妥當了!
在那「時」,法「會中有」名爲「普明(以慧光普照得名)菩薩」的, 出來啓「白佛」說:「世尊」!如「菩薩欲學是寶積經」──如來上面所說 的寶積法門,應「當」怎樣的安「住」?應「當」怎樣的修「學」?普明菩 薩所提出的,住,是心住于正法,與正法相應而不動。學,是種種修行。金 剛經以住、行、降伏其心──叁句來啓問,本經以住、學來啓問。據如來的 [P271] 開示來說,如來是綜合的答複:應這樣的住心而修學。這是菩薩的修學法, 所以在這流通分中,清楚地顯出了大乘學者的面目。這所以在本經中,雖屬 流通,也是非常的重要。
丙二 如來答
丁一 不住相學 『佛言:『菩薩學是經,所說皆無定相而不可取,亦不可著。隨是行者,有大 利益。』
如來開示修學的方法有四,一、不住相學:「佛」說:「菩薩學是」寶 積「經」,應該是這樣的。對如來上面「所說」的一切,能信解「皆無定相 」,如幻如化「而不可取」的;不可取,也就「不可著」。取是持取,著是 堅持不舍。但這不是說,可取而不要取,可著而不要著,是說本沒有可取可 著的。如夢中的忽貪忽瞋,覺得不應起貪瞋,因爲並沒有可貪可瞋的真實存 在。如菩薩能「隨」順這不取不著相而修「行」,那就「有大利益」。不但 [P272] 能得己利,而且自他兩利,福慧具足。
丁二 大精進學 『普明!譬如有乘壞船,欲渡恒河,以何精進乘此船渡』?答言:『世尊!以 大精進乃可得渡。所以者何?恐中壞故』。佛告:『普明!菩薩亦爾,欲修佛法 ,當勤精進,倍複過是。所以者何?是身無常,無有決定,壞敗之相,不得久住 ,終歸磨滅;未得法利,恐中壞故。』
二、大精進學;佛告「普明:譬如有」的「乘」了一艘「壞船」──雖 已造成船形,但還沒製造完密。乘這樣的船,想「渡」過極寬闊而水流又急 的「恒河」,你想,這應「以何」等的「精進」努力,來「乘此船」而橫「 渡」呢?普明菩薩「答」道:這是要「以」極「大精進」,才「可」能「得 渡」。爲什麼呢?因爲船質太差,河面太闊,「恐」怕船到「中」流,來不 及渡河,船就「壞」了啦!「佛告普明」菩薩說;菩薩也應該這樣的「修」 學「佛法」──如上所說的寶積法門。應「當勤」勉「精進」,比起乘壞船 [P273] 渡恒河,要加「倍」的超「過」渡河的精進才行。爲什麼菩薩應有更大的精 進?大寶積法門,如恒河那樣的廣大,本不是一下就能學成了的。而菩薩的 身體,也許比壞船更不如呢!佛說:「是身無常」,在息息生滅中,「無有 」「定」相可得。身體不斷的變化,什麼時候死,全沒有一定。所以身體的 「壞敗」──變異「相」,是必然如此的;怎麼也「不得久住,終歸磨滅」 。人生必有一死,只是遲早而已。所以在修學寶積法門時,「未得法利」-- --信解通達悟入正法的利益;有誰能保證,到幾歲一定能悟入呢!這個身體 是必壞的,卻又不知什麼時候要壞。如不趁早努力修學,忽而因病死了,要 修也來不及了,豈非可惜!所以死稱死魔,爲障道的一大因緣。那末,如修 學而未得法益,不應該特別精進以求悟入嗎?因爲正像船到中流,「恐」怕 這身體在修學「中」間忽然「壞」了。
這是現身急于求得法利的精進;古代中國禅師,很有這種精神。有的怕 現身不能成辦,所以佛開淨土──彌陀淨土,藥師淨土,彌勒淨土等法門, [P274] 以確保來生的見佛聞法。成就大乘信心的不退。也有深信因果,雖說死了可 惜,而到底善根深植,所學不虛,未來一定能以此而得入,所以只是盡力修 學去。
丁叁 爲衆生學 『我在大流,爲渡衆生斷于四流故,當習法船;乘此法船,往來生死度脫衆生 。雲何菩薩所習法船?謂平等心,一切衆生爲船因緣;習無量福,以爲牢厚清淨 戒板;行施及果以爲莊嚴;淨心佛道爲諸材木;一切福德以爲具足堅固系縛;忍 辱柔軟憶念爲釘;諸菩提分堅強精進,最上妙善法林中出;不可思議無量禅定, 福德業成善寂調心,以爲師匠;畢竟不壞大悲所攝,以四攝法廣度致遠;以智慧 力防諸怨賊;善方便力,種種合集四大梵行以爲端嚴;四正念處爲金樓觀;四正 勤行、四如意足以爲疾風;五根善察,離諸曲惡;五力強浮;七覺覺悟,能破魔 賊;入八真正道,隨意到岸,離外道濟;止爲調禦;觀爲利益;不著二邊,有因 緣法以爲安隱。大乘廣博無盡辯才,廣布名聞,能濟十方一切衆生,而自唱言: [P275] 來上法船,從安隱道,至于涅槃,度身見岸,至佛道岸,離一切見。如是普明! 菩薩摩诃薩應當修習如是法船,以是法船,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在生死中度 脫漂沒長流衆生』。』
叁、爲衆生學:菩薩的修學佛法,是爲了衆生。要利益衆生,就必須自 己修治悟入。所以菩薩是爲了利他而自利,從利他中完成自利。如專爲了自 己這樣那樣,就不是菩薩風格,而是聲聞了。如來開示這一重要的學習法說 :菩薩應這樣的想:「我在」生死「大流」中,爲了要「…
《寶積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