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P9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对人而将自己的罪过吐露出来。这是什么罪,应受怎样的治罚。一切依 [P44] 僧伽的规律而行。过失一经忏悔,或接受了处分,如把瓶中的臭物,倒在太 阳下,又加以洗净一样,戒体就回复清净,不再有疑悔等盖缠,不再会障碍 圣道的进修了。盖是五盖:贪欲、瞋恚、疑、昏沉睡眠、掉举恶作(恶作就 是悔)。缠是十缠: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沉、忿、覆。

  二、「若失国界、身命、财利,如是急事,终不妄语,亦不余言」:在 大众中,如有了违犯,经人举发,决不说欺诳师友的妄语,老实认罪。也决 不说其它的话,如处分不适当,不公平等。国界等是譬说,假使说了老实话 ,会因此而(国王)失去国土,会丧失身命,会损失财物:这样的关系重大 ,也还是不说妄语。意思说:犯了罪,无论后果怎样,那怕是逐出僧团,也 要直心实说。

  三、「一切恶事:骂詈、毁谤、挝打、系缚,种种伤害。受是苦时,但 自咎责。自依业报,不瞋恨他」:上面第三邪行,是于他利养生嫉妒心。这 虽也因为贪染心,主要还是由于不信业报。他受种种利养,如知道是福业所 [P45] 感,就应该生随喜心。即使他不如法得来(如没有福业,不如法去追求,也 是得不到),那是他自造来生的苦果,应该悲悯他,这都不会嫉妒的。与这 相反的正行,从自己遭受的种种恶事来说。如被人辱骂,被人毁谤,被人用 手脚棍棒来殴打,被人捆缚或者监禁起来。名誉、身体、财物、自由,受到 了种种的伤害。一般人有此遭遇,总是怨天尤人,气愤得不得了。但菩萨是 深信业报的,所以受到这种的苦难,只是自己怪自己,责备自己:为什么造 了恶业?不与人广结善缘?由于自己依业报的信仰而安心(中国人称为安命 ),所以不会瞋恨别人。其实,瞋恨有什么用呢?

  四、「安住信力,若闻甚深难信佛法,自心清净,能悉受持」:菩萨如 听闻甚深难信的佛法,如不思议的佛境界,一切法空性等。能安住于信力中 ,也就是能尊敬佛说而能起仰信。经上说:『信如清水珠,能清浊水』,所 以能安住信力,就能自心清净,也就能随顺深入,完全受持这甚深的法门。 所以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P46]

  上面所说的,就是菩萨四种直心之相。

  

  己五 善调顺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败坏之相。何谓为四?读诵经典而生戏论,不随法行 。不能奉顺恭敬师长,令心欢悦。损他供养,自违本誓而受信施。见善菩萨,轻 慢不敬。迦叶!是为菩萨有四败坏之相。』

  菩萨的善法增长,心地正直,就能善顺。本译以邪行为败坏,正行为善 顺,这是什么意义呢?善顺,是善调柔顺的意思。如象马的野性未驯,难调 难伏;等到训练成功,能随人意而被御用,就是善顺。又如生牛皮,未经制 炼,坚硬而不合用;一经如法的制炼,就调和柔顺,可以用作器具。所以, 菩萨如三学熏修,内心烦恼不起,成就法器,就名为善顺。如不如法行,烦 恼炽盛,不成大乘法器,名为败坏菩萨。这里,先说「菩萨有四败坏之相」 ,四种是:

  一、「读诵经典而生戏论,不随法行」:菩萨读诵大乘经典,如专在义 [P47] 理上着力:理论怎样的明确,怎样不受外道的难破。这落入了戏论法相,而 不知随顺正法去实行。这样的闻思经法,每矫现为学者(多闻持法者)的身 分,以掩饰空言无行的毛病。

  二、「不能奉顺恭敬师长,令心欢悦」:菩萨从师长受学,如不能奉承 随顺师长的意思,而照着自己去颠倒解说。这样,与师意相违,当然不能得 到师长的欢心。不能在师门与大众和合共住,每矫现为阿兰若者。作为自己 去修行,以掩饰不能见和共住的毛病。

  三、「损他供养,自违本誓而受信施」:出家的依布施而生活,本意为 了如法修行。如违反了自己的本愿,无戒无定而受信施,就是浪费施主的供 养。这每矫现为兴寺院,办僧事的身分,以免虚耗信施的讥嫌。

  四、「见善菩萨,轻慢不敬」:菩萨本着自己所学的知见,坚固执着, 所以见到胜善的大菩萨,就轻慢他而不能恭敬。为了自见,每矫现为摄受大 众者的身分,以群众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P48]

  学者,阿兰若者,兴福业者,领众者,都是菩萨应行的。但如由于着闻 思,起别解,缺戒行,执自见而这样行,那菩萨就不能调顺成就,而要成为 败坏菩萨了。这就是「菩萨有四败坏之相」。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善顺之相。何谓为四?所未闻经,闻便信受,如所说 行;依止于法,不依言说。随顺师教,能知意旨,易与言语,所作皆善,不失师 意。不退戒定,以调顺心而受供养。见善菩萨,恭敬爱乐,随顺善人,禀受德行 。迦叶!是为菩萨有四善顺之相。』

  与败坏菩萨相反,「菩萨有四善顺之相」,那四种呢?

  一、「所未闻经,闻便信受,如所说行;依止于法,不依言说」:菩萨 对久曾闻思的,当然修学;就是从来所没有听过的大乘深法,听了也就能信 顺受持。不专在论理上下工夫,而能照所说的去实行。这就是说:依止于法 的实践,而不是依着语言文字的论说。

  二、「随顺师教,能知意旨,易与言语,所作皆善,不失师意」:这是 [P49] 能承受师说而无倒的。佛法,从佛而弟子,展转传来,无论是义理,修行的 方法,都是有传承的。这决不能凭自己的小聪明,望文生义,而发挥自己的 见解。现在,菩萨能随顺师长的教授,能知经论的真实意趣、宗旨,自己不 乱创别解,所以师弟间心意相通,说话也容易通达。做起事来都是善的,没 有违反师长的意思,这才真能传承师长的法门。

  三、「不退戒定,以调顺心而受供养」:菩萨的本愿,是受戒习定而度 着出家受施的生活。现在,能贯彻本愿,没有退失戒定。有戒有定,心意调 顺,这样的受供养,檀越的功德可大了!

  四、「见善菩萨,恭敬爱乐,随顺善人,禀受德行」:菩萨不坚执自见 ,遇到胜善的菩萨,弘扬深法,就能生恭敬心,爱慕心。能随顺这样的善人 ,而禀受他德行的熏陶。

  这四事,一一与败坏的邪行相反。能这样行,可知是善顺的菩萨,能成 大乘法器,绍隆佛种。 [P50]

  

  己六 正道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错谬。何谓为四?不可信人与之同意,是菩萨谬。非 器众生说甚深法,是菩萨谬。乐大乘者为赞小乘,是菩萨谬。若行施时,但与持 戒,供养善者,不与恶人,是菩萨谬。迦叶!是为菩萨四谬。』

  菩萨以利益众生为本,到了心调柔顺,成就法器,就更重于教化众生了 。但可能不契真理,不契根机而发生错谬,所以接着说菩萨的所行正确,与 所行错谬。先说「菩萨有四种谬」,四种是:

  一、「不可信人,与之同意,是菩萨谬」:译文不明。依其它译本来看 ,不可信人,是对三宝没有成就信心的人。对这种人,应为他说法,启发增 进他的信心。如菩萨作与其它净信的同样的想法(已信了),而不给他说法 ,以启发信心,那是菩萨的错谬。

  二、「非器众生说甚深法,是菩萨谬」:非器,如小乘根性,不是大乘 法器。虽菩萨要化导一切众生成佛,但也要适应机宜。如对非大乘器而说大 [P51] 乘深法,对听者并没有利益,或者会引起相反的作用。如身体过分虚弱,给 与高度的滋补品,是受不了的,所以说醍醐成毒药。这样,为小机说大法, 显然是错谬的了。

  三、「乐大乘者,为赞小乘,是菩萨谬」:爱好大乘的根性,如为他赞 扬小乘法,那是非常的错谬。因为,听者可能是由小入大的根性,对小乘法 有着深厚熏习,可能因此会退失大心。即使是纯大乘的根性,为他说小乘, 也该有个分寸,不应该过分的赞扬。

  四、「若行施时,但与持戒,供养善者,不与恶人,是菩萨谬」:这里 的行施,通财施与法施二类;供养也通财供养与法供养。如法行施时,应平 等的教化;对过失重的,应特别的怜悯才对。如只供养持戒的善人,而不供 养破戒的恶人,这与菩萨平等普济的精神不合,所以也是错谬的。

  菩萨的四种错谬,问题在不能适应根机,与不能平等而有所偏爱。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正道。何谓为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普化众生, [P52] 等以佛慧。于诸众生,平等说法。普令众生等住正行。迦叶!是为菩萨有四正道 。』

  上面说的邪行,重在不契机;现在来说「菩萨有四正道」,着重于平等 。四正道到底是什么呢?

  一、「于诸众生,其心平等」:菩萨发心,是为了一切众生,于一切众 生住平等心。所以对未信的众生,如有因缘的话,一定要教化他,使他生长 净信。不会轻忽的,以为可能已信了,而不为他说法。

  二、「普化众生,等以佛慧」:这如法华经说的:『令一切众生开示悟 入佛之知见』。佛慧,是佛菩提,也就是佛知见。菩萨以平等心,本着不二 的平等大慧来化导一切;在这一原则下,应机说法。就是说二乘法,也还是 菩萨道,还是引入佛慧的方便。这样的教化,施设无量方便,才是菩萨教化 众生成佛的正道。并非不问根机的是否适应,一味的以深法来教化,才算是 普化众生同成佛道。 [P53]

  三、「于诸众生,平等说法」:对小机而引令向大,要说大乘法;大乘 行者普学一切法门,也应该开示小乘法。所以,可以说为一切众生说一切法 ,都是平等的。但在现实的适应上,先后差别,也还是不同的。

  四、「普令众生等住正行」:菩萨如供养持戒善人,不供养破戒恶人, 生分别心,那善恶众生,就会明显的分化,距离越来越远,恶人会自卑而自 弃于佛法。试问:菩萨这样的教化,不以财法供养…

《宝积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佛三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