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P9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對人而將自己的罪過吐露出來。這是什麼罪,應受怎樣的治罰。一切依 [P44] 僧伽的規律而行。過失一經忏悔,或接受了處分,如把瓶中的臭物,倒在太 陽下,又加以洗淨一樣,戒體就回複清淨,不再有疑悔等蓋纏,不再會障礙 聖道的進修了。蓋是五蓋:貪欲、瞋恚、疑、昏沈睡眠、掉舉惡作(惡作就 是悔)。纏是十纏:無慚、無愧、嫉、悭、悔、眠、掉舉、昏沈、忿、覆。

  二、「若失國界、身命、財利,如是急事,終不妄語,亦不余言」:在 大衆中,如有了違犯,經人舉發,決不說欺诳師友的妄語,老實認罪。也決 不說其它的話,如處分不適當,不公平等。國界等是譬說,假使說了老實話 ,會因此而(國王)失去國土,會喪失身命,會損失財物:這樣的關系重大 ,也還是不說妄語。意思說:犯了罪,無論後果怎樣,那怕是逐出僧團,也 要直心實說。

  叁、「一切惡事:罵詈、毀謗、撾打、系縛,種種傷害。受是苦時,但 自咎責。自依業報,不瞋恨他」:上面第叁邪行,是于他利養生嫉妒心。這 雖也因爲貪染心,主要還是由于不信業報。他受種種利養,如知道是福業所 [P45] 感,就應該生隨喜心。即使他不如法得來(如沒有福業,不如法去追求,也 是得不到),那是他自造來生的苦果,應該悲憫他,這都不會嫉妒的。與這 相反的正行,從自己遭受的種種惡事來說。如被人辱罵,被人毀謗,被人用 手腳棍棒來毆打,被人捆縛或者監禁起來。名譽、身體、財物、自由,受到 了種種的傷害。一般人有此遭遇,總是怨天尤人,氣憤得不得了。但菩薩是 深信業報的,所以受到這種的苦難,只是自己怪自己,責備自己:爲什麼造 了惡業?不與人廣結善緣?由于自己依業報的信仰而安心(中國人稱爲安命 ),所以不會瞋恨別人。其實,瞋恨有什麼用呢?

  四、「安住信力,若聞甚深難信佛法,自心清淨,能悉受持」:菩薩如 聽聞甚深難信的佛法,如不思議的佛境界,一切法空性等。能安住于信力中 ,也就是能尊敬佛說而能起仰信。經上說:『信如清水珠,能清濁水』,所 以能安住信力,就能自心清淨,也就能隨順深入,完全受持這甚深的法門。 所以說:『佛法大海,信爲能入』。 [P46]

  上面所說的,就是菩薩四種直心之相。

  

  己五 善調順 『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敗壞之相。何謂爲四?讀誦經典而生戲論,不隨法行 。不能奉順恭敬師長,令心歡悅。損他供養,自違本誓而受信施。見善菩薩,輕 慢不敬。迦葉!是爲菩薩有四敗壞之相。』

  菩薩的善法增長,心地正直,就能善順。本譯以邪行爲敗壞,正行爲善 順,這是什麼意義呢?善順,是善調柔順的意思。如象馬的野性未馴,難調 難伏;等到訓練成功,能隨人意而被禦用,就是善順。又如生牛皮,未經製 煉,堅硬而不合用;一經如法的製煉,就調和柔順,可以用作器具。所以, 菩薩如叁學熏修,內心煩惱不起,成就法器,就名爲善順。如不如法行,煩 惱熾盛,不成大乘法器,名爲敗壞菩薩。這裏,先說「菩薩有四敗壞之相」 ,四種是:

  一、「讀誦經典而生戲論,不隨法行」:菩薩讀誦大乘經典,如專在義 [P47] 理上著力:理論怎樣的明確,怎樣不受外道的難破。這落入了戲論法相,而 不知隨順正法去實行。這樣的聞思經法,每矯現爲學者(多聞持法者)的身 分,以掩飾空言無行的毛病。

  二、「不能奉順恭敬師長,令心歡悅」:菩薩從師長受學,如不能奉承 隨順師長的意思,而照著自己去顛倒解說。這樣,與師意相違,當然不能得 到師長的歡心。不能在師門與大衆和合共住,每矯現爲阿蘭若者。作爲自己 去修行,以掩飾不能見和共住的毛病。

  叁、「損他供養,自違本誓而受信施」:出家的依布施而生活,本意爲 了如法修行。如違反了自己的本願,無戒無定而受信施,就是浪費施主的供 養。這每矯現爲興寺院,辦僧事的身分,以免虛耗信施的譏嫌。

  四、「見善菩薩,輕慢不敬」:菩薩本著自己所學的知見,堅固執著, 所以見到勝善的大菩薩,就輕慢他而不能恭敬。爲了自見,每矯現爲攝受大 衆者的身分,以群衆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P48]

  學者,阿蘭若者,興福業者,領衆者,都是菩薩應行的。但如由于著聞 思,起別解,缺戒行,執自見而這樣行,那菩薩就不能調順成就,而要成爲 敗壞菩薩了。這就是「菩薩有四敗壞之相」。

  

  『複次,迦葉!菩薩有四善順之相。何謂爲四?所未聞經,聞便信受,如所說 行;依止于法,不依言說。隨順師教,能知意旨,易與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 意。不退戒定,以調順心而受供養。見善菩薩,恭敬愛樂,隨順善人,禀受德行 。迦葉!是爲菩薩有四善順之相。』

  與敗壞菩薩相反,「菩薩有四善順之相」,那四種呢?

  一、「所未聞經,聞便信受,如所說行;依止于法,不依言說」:菩薩 對久曾聞思的,當然修學;就是從來所沒有聽過的大乘深法,聽了也就能信 順受持。不專在論理上下工夫,而能照所說的去實行。這就是說:依止于法 的實踐,而不是依著語言文字的論說。

  二、「隨順師教,能知意旨,易與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意」:這是 [P49] 能承受師說而無倒的。佛法,從佛而弟子,展轉傳來,無論是義理,修行的 方法,都是有傳承的。這決不能憑自己的小聰明,望文生義,而發揮自己的 見解。現在,菩薩能隨順師長的教授,能知經論的真實意趣、宗旨,自己不 亂創別解,所以師弟間心意相通,說話也容易通達。做起事來都是善的,沒 有違反師長的意思,這才真能傳承師長的法門。

  叁、「不退戒定,以調順心而受供養」:菩薩的本願,是受戒習定而度 著出家受施的生活。現在,能貫徹本願,沒有退失戒定。有戒有定,心意調 順,這樣的受供養,檀越的功德可大了!

  四、「見善菩薩,恭敬愛樂,隨順善人,禀受德行」:菩薩不堅執自見 ,遇到勝善的菩薩,弘揚深法,就能生恭敬心,愛慕心。能隨順這樣的善人 ,而禀受他德行的熏陶。

  這四事,一一與敗壞的邪行相反。能這樣行,可知是善順的菩薩,能成 大乘法器,紹隆佛種。 [P50]

  

  己六 正道 『複次,迦葉!菩薩有四錯謬。何謂爲四?不可信人與之同意,是菩薩謬。非 器衆生說甚深法,是菩薩謬。樂大乘者爲贊小乘,是菩薩謬。若行施時,但與持 戒,供養善者,不與惡人,是菩薩謬。迦葉!是爲菩薩四謬。』

  菩薩以利益衆生爲本,到了心調柔順,成就法器,就更重于教化衆生了 。但可能不契真理,不契根機而發生錯謬,所以接著說菩薩的所行正確,與 所行錯謬。先說「菩薩有四種謬」,四種是:

  一、「不可信人,與之同意,是菩薩謬」:譯文不明。依其它譯本來看 ,不可信人,是對叁寶沒有成就信心的人。對這種人,應爲他說法,啓發增 進他的信心。如菩薩作與其它淨信的同樣的想法(已信了),而不給他說法 ,以啓發信心,那是菩薩的錯謬。

  二、「非器衆生說甚深法,是菩薩謬」:非器,如小乘根性,不是大乘 法器。雖菩薩要化導一切衆生成佛,但也要適應機宜。如對非大乘器而說大 [P51] 乘深法,對聽者並沒有利益,或者會引起相反的作用。如身體過分虛弱,給 與高度的滋補品,是受不了的,所以說醍醐成毒藥。這樣,爲小機說大法, 顯然是錯謬的了。

  叁、「樂大乘者,爲贊小乘,是菩薩謬」:愛好大乘的根性,如爲他贊 揚小乘法,那是非常的錯謬。因爲,聽者可能是由小入大的根性,對小乘法 有著深厚熏習,可能因此會退失大心。即使是純大乘的根性,爲他說小乘, 也該有個分寸,不應該過分的贊揚。

  四、「若行施時,但與持戒,供養善者,不與惡人,是菩薩謬」:這裏 的行施,通財施與法施二類;供養也通財供養與法供養。如法行施時,應平 等的教化;對過失重的,應特別的憐憫才對。如只供養持戒的善人,而不供 養破戒的惡人,這與菩薩平等普濟的精神不合,所以也是錯謬的。

  菩薩的四種錯謬,問題在不能適應根機,與不能平等而有所偏愛。

  

  『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正道。何謂爲四?于諸衆生,其心平等。普化衆生, [P52] 等以佛慧。于諸衆生,平等說法。普令衆生等住正行。迦葉!是爲菩薩有四正道 。』

  上面說的邪行,重在不契機;現在來說「菩薩有四正道」,著重于平等 。四正道到底是什麼呢?

  一、「于諸衆生,其心平等」:菩薩發心,是爲了一切衆生,于一切衆 生住平等心。所以對未信的衆生,如有因緣的話,一定要教化他,使他生長 淨信。不會輕忽的,以爲可能已信了,而不爲他說法。

  二、「普化衆生,等以佛慧」:這如法華經說的:『令一切衆生開示悟 入佛之知見』。佛慧,是佛菩提,也就是佛知見。菩薩以平等心,本著不二 的平等大慧來化導一切;在這一原則下,應機說法。就是說二乘法,也還是 菩薩道,還是引入佛慧的方便。這樣的教化,施設無量方便,才是菩薩教化 衆生成佛的正道。並非不問根機的是否適應,一味的以深法來教化,才算是 普化衆生同成佛道。 [P53]

  叁、「于諸衆生,平等說法」:對小機而引令向大,要說大乘法;大乘 行者普學一切法門,也應該開示小乘法。所以,可以說爲一切衆生說一切法 ,都是平等的。但在現實的適應上,先後差別,也還是不同的。

  四、「普令衆生等住正行」:菩薩如供養持戒善人,不供養破戒惡人, 生分別心,那善惡衆生,就會明顯的分化,距離越來越遠,惡人會自卑而自 棄于佛法。試問:菩薩這樣的教化,不以財法供養…

《寶積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學佛叁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