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P8

  ..续本文上一页。使流行中的声闻僧,越来越远离释尊的本怀,不 重利益众生的教化,所以受到菩萨行者的严厉诃责,指为欠佛债者!

  三、「读外经典路伽耶毗,文辞严饰」:有的专重世学,读诵外道经书 ──路伽耶毘。路伽耶毗,就是上文的路伽耶──顺世。除了现实的,功利 的而外,还学习文辞严饰,那是文法、修辞。以现代话来说,那是文艺。古 代佛教,有很多有名的文艺大师,如马鸣等。但那本是文艺家,出家以后, 就以文艺来赞助教化,不是出家学菩萨行,而还专心去学习文艺。这种人, [P56] 漂流于佛法门外,亲近了有向外退堕的危险。

  四、「所亲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如所亲近的师友,不能使你 得到法益──戒定慧解脱等功德,而只是增益些俗利,使你有名闻、有利养 、有地位、有寺院、有徒众、有护法,尽是些世俗的利益。这虽是一般所亲 近仰望的大德,而不一定是大乘道中的良师益友。这使你忘记佛法修证的利 益,谨慎!谨慎!

  总之,或是使你离去以利益众生为先的精神,或是使你在世俗的知识、 财利中,走入歧途的师友,都是非善知识、非善等侣。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善知识、四善等侣。何谓为四?诸来求者是善知识, 佛道因缘故。能说法者是善知识,生智慧故。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识,增 长善法故。诸佛世尊是善知识,增长一切诸佛法故。迦叶!是为菩萨四善知识、 四善等侣。』

  与上相反的,「菩萨有四善知识、四善等侣」。四类是怎样的呢? [P57]

  一、「诸来求者,是善知识,佛道因缘故」:自利,不是善知识,那末 凡有来求──求财、求法的,使你实践利他的行为,就是菩萨的良师益友了 。对于来求的,一般都厌恶他,或勉强的给予,实在不对。这可说是上门来 ,教你积集利他的功德,使你积集成就佛道的因缘。这该怎样的欢喜呢?

  二、「能说法者,是善知识,生智慧故」:凡是能说法的,肯说法的, 使你生长智慧的,是菩萨的良师。如本经所说,以智慧为先,而后菩提心, 能成就真实菩萨。智慧是大乘道的眼目;热心弘扬正法,就是菩萨的好模范 。缘觉的确是不对的!他爱好少事,独住,就是教化众生,只是现神通,使 人生信心,而从不说法以启发信者的智慧。在大乘道中,怎样才是良师益友 ,原是不消多说而可以明白的。

  三、「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识,增长善法故」:虽然在家与出家 ,都可以信修佛法,行菩萨道。但在家人为了生活,不免着重世俗功利的知 识。出家人没有家庭生活的纷扰,可以专心地增长出世的善法。所以如能劝 [P58] 化他人出家的,就是使人远离世俗知识,而专心佛法的,是真善知识。经上 说到,出家的功德很大,劝人出家的功德也大。

  四、「诸佛世尊是善知识,增长一切诸佛法故」:诸佛世尊是善知识, 是不要多说的。学者从佛修学,如佛的儿女一样,继承佛的家业。有的得财 分(来生福报),有的得法分。佛的本意,当然要使你知法、入法,是法分 而不是财分。要人不求果报,而以正法的觉证来自利利他,增长一切诸佛的 功德法。所以从佛而得证入的,总是说自己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 法分,不得财分』。这与令人得世俗利益的恶知识,是怎样的不同!

  拿这「菩萨四善知识、四善等侣」,与邪行的非善知识相对比,就知道 菩萨应怎样的亲近修学了!

  

  己八 真实菩萨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非菩萨而似菩萨。何谓为四?贪求利养,而不求法。 贪求名称,不求福德。贪求自乐,不救众生以灭苦法。乐聚徒众,不乐远离。迦 [P59] 叶!是为四非菩萨而似菩萨。』

  菩萨有了直心,调顺成就,而后在化他方面,能行四正道;在求法方面 ,有四善知识:那就可以成就真实菩萨了。先从相反的邪行说起:「菩萨有 四非菩萨而似菩萨」,实际是虚伪的。那四种人呢?

  一、「贪求利养,而不求法」:有的多闻持诵,通大乘的法藏,可说是 大乘的大学者。但他是利名学教,为了贪求利养,而不求法的实践,不能说 是真实的菩萨。

  二、「贪求名称,不求福德」:有的大乘行者,不能与大众共住,去阿 兰若修行。但他是贪求修行的名称,而不想积集福德。菩萨必要福慧双修, 现在离众修行,不求福德,那里会是真实菩萨!

  三、「贪求自乐,不救众生以灭苦法」:有的贪求自己的涅槃乐,只作 些兴修寺院等福业,而不以灭苦的佛法来救众生。自得解脱而不使人得解脱 乐,是相似的菩萨。 [P60]

  四、「乐聚徒众,不乐远离」:有的统摄大众,欢喜聚集一些徒众,如 世俗的儿女兴旺一样。眷属心深,不重于身心的远离,似乎广度众生,而其 实算不得真实菩萨。

  这四类,瑜伽论解说为:持法者,阿兰若者,兴福业者,御众者。如没 有真无我的胜解,着于世俗,都是相似的菩萨。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真实菩萨。何谓为四?能信解空,亦信业报。知一切 法无有吾我,而于众生起大悲心。深乐涅槃,而游生死。所作行施,皆为众生, 不求果报。迦叶!是为四种真实菩萨福德。』

  相反的「菩萨有四真实菩萨」,怎样才是真实的呢?

  一、「能信解空,亦信业报」:一切法性空,是依因缘果报而显示的。 所以大乘的正义是:由于因果,所以是本性空的;因为本性空,所以因果不 失。龙树中论说:『虽空亦不断,虽有亦非常,业果报不失,是为佛所说』 。如菩萨能这样的信解空,也能信解业果,不偏于空理,那末多闻持法者, [P61] 也就不会为利养而不求正法的实践了。

  二、「知一切法无有吾我,而于众生起大悲心」:一切法无吾我──无 我无我所,确是佛法的实义。但如信解偏差,会因无我无人而不问众生,去 阿兰若修行。不知胜义无我,世俗的众生,却宛然而有。这样的通达,就会 彻悟无我而不忘众生,于众生起大悲心,广修福德了。

  三、「深乐涅槃,而游生死」:菩萨深深的爱乐涅槃,又深知涅槃不离 于生死,所以能安住涅槃而游生死,也就是历劫在生死中度众生。不会自趣 涅槃,专兴福业,而不以灭苦的正法救众生了。

  四、「所作行施,皆为众生,不求果报」:菩萨是摄众的,是应以财法 来摄受众生的。但所有的一切施与,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不是贪着徒众,门 庭兴盛。因此,所有的功德,不求自己现生与来生的果报而回向大众。这样 的摄导大众,才是真实菩萨!

  世尊总结的说:「是为四种真实菩萨福德」。特别提到福德,真是语重 [P62] 心长!出家的菩萨,应知菩萨的修证成就,是不能离去福德的。从生长智慧 ,不退菩提心,到这成就真实菩萨,世尊扼要又完满的开示了菩萨的正行; 这是出家菩萨所应好好修习的正行。

  己四 直心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曲心,所应远离。何谓为四?于佛法中心生疑悔。于 诸众生憍慢瞋恨。于他利养起嫉妒心。诃骂菩萨,广其恶名。迦叶!是为菩萨四 曲心,所应远离。』

  学者如善法增长,心地就会质直。佛是特重质直心的,所以说:『直心 是道场」。否则,善法损灭,心地就会邪曲起来。因此,接着来说菩萨应离 的四种曲心,与四种直心。佛说:「菩萨有四曲心,所当远离」,那四种心 呢?

  一、「于佛法中心生疑悔」:于佛法中出家修学,应秉承佛的教授教诫 ,不敢违犯。如违犯了,应立即发露。如对佛法的恭敬信顺心不够,就会为 了面子问题,把罪过隐藏起来。罪过藏在心里,一定会陷于重重疑悔的忧苦 当中。如把死尸放在家里,弄到脓血流漓,臭气充满一样。这里的悔,不是 忏悔,而是嫌恶自己所作的不善,引起内心的不得安定。 [P42]

  二、「于诸众生憍慢瞋恨」:这可以约一切众生说,而主要为对于共住 的师友。在大众中,自以为高胜,憍慢得了不得。有了过失,因为憍慢心而 不肯认罪。如受了僧团的处罚,或驱摈,那就生瞋恨心,以为僧伽不公平, 故意难为他。

  三、「于他利养起嫉妒心」:有大福德大智慧的菩萨,当然会受到一般 人的尊敬,而得广大的布施。有的不怪自己──不修福,不修慧,而又贪着 财利,这才见到他人得利养而生起了嫉妒心。

  四、「诃骂菩萨,广其恶名」:菩萨的福慧增胜,能通达甚深的法门, 所以受到广大的敬施。现在,不但嫉妒菩萨的利养,更进而憎厌他的大乘深 法。因此对大乘学者的菩萨,诃骂他,毁谤他,广大传扬他的恶名。

  疑悔、憍慢、瞋恨、嫉妒、不信,这就是菩萨的四曲心。修学菩萨行的 ,这是应该远离的。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直心之相。何谓为四?所犯众罪,终不覆藏,向他发 [P43] 露,心无盖缠。若失国界、身命、财利,如是急事,终不妄语,亦不余言。一切 恶事:骂詈、毁谤、挝打、系缚,种种伤害,受是苦时,但自咎责,自依业报, 不瞋恨他。安住信力,若闻甚深难信佛法,自心清净,能悉受持。迦叶!是为菩 萨有四直心之相。』

  再来说菩萨的「四直心之相」。有了直心,就有直心的事表现出来。行 事能表达内心的正直,所以叫直心之相。四直心是什么?当然是与上邪行相 反的四种。

  一、「所犯众罪,终不覆藏,向他发露,心无盖缠」:菩萨在佛法中, 有深切的信顺恭敬心,那对或有违犯的众罪,或重或轻,怎么也不会隐覆的 掩藏起来。因为覆藏只是增长罪恶,多生疑悔。如把臭物严密的封存起来, 一定是越久越臭。所以佛制比丘,有罪不准覆藏(覆藏的加重治罚),而应 该向他人发露。发露,就是忏悔。随犯罪的轻重,依律制而作如法的忏悔, …

《宝积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佛三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