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使流行中的聲聞僧,越來越遠離釋尊的本懷,不 重利益衆生的教化,所以受到菩薩行者的嚴厲诃責,指爲欠佛債者!
叁、「讀外經典路伽耶毗,文辭嚴飾」:有的專重世學,讀誦外道經書 ──路伽耶毘。路伽耶毗,就是上文的路伽耶──順世。除了現實的,功利 的而外,還學習文辭嚴飾,那是文法、修辭。以現代話來說,那是文藝。古 代佛教,有很多有名的文藝大師,如馬鳴等。但那本是文藝家,出家以後, 就以文藝來贊助教化,不是出家學菩薩行,而還專心去學習文藝。這種人, [P56] 漂流于佛法門外,親近了有向外退墮的危險。
四、「所親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如所親近的師友,不能使你 得到法益──戒定慧解脫等功德,而只是增益些俗利,使你有名聞、有利養 、有地位、有寺院、有徒衆、有護法,盡是些世俗的利益。這雖是一般所親 近仰望的大德,而不一定是大乘道中的良師益友。這使你忘記佛法修證的利 益,謹慎!謹慎!
總之,或是使你離去以利益衆生爲先的精神,或是使你在世俗的知識、 財利中,走入歧途的師友,都是非善知識、非善等侶。
『複次。迦葉!菩薩有四善知識、四善等侶。何謂爲四?諸來求者是善知識, 佛道因緣故。能說法者是善知識,生智慧故。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識,增 長善法故。諸佛世尊是善知識,增長一切諸佛法故。迦葉!是爲菩薩四善知識、 四善等侶。』
與上相反的,「菩薩有四善知識、四善等侶」。四類是怎樣的呢? [P57]
一、「諸來求者,是善知識,佛道因緣故」:自利,不是善知識,那末 凡有來求──求財、求法的,使你實踐利他的行爲,就是菩薩的良師益友了 。對于來求的,一般都厭惡他,或勉強的給予,實在不對。這可說是上門來 ,教你積集利他的功德,使你積集成就佛道的因緣。這該怎樣的歡喜呢?
二、「能說法者,是善知識,生智慧故」:凡是能說法的,肯說法的, 使你生長智慧的,是菩薩的良師。如本經所說,以智慧爲先,而後菩提心, 能成就真實菩薩。智慧是大乘道的眼目;熱心弘揚正法,就是菩薩的好模範 。緣覺的確是不對的!他愛好少事,獨住,就是教化衆生,只是現神通,使 人生信心,而從不說法以啓發信者的智慧。在大乘道中,怎樣才是良師益友 ,原是不消多說而可以明白的。
叁、「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識,增長善法故」:雖然在家與出家 ,都可以信修佛法,行菩薩道。但在家人爲了生活,不免著重世俗功利的知 識。出家人沒有家庭生活的紛擾,可以專心地增長出世的善法。所以如能勸 [P58] 化他人出家的,就是使人遠離世俗知識,而專心佛法的,是真善知識。經上 說到,出家的功德很大,勸人出家的功德也大。
四、「諸佛世尊是善知識,增長一切諸佛法故」:諸佛世尊是善知識, 是不要多說的。學者從佛修學,如佛的兒女一樣,繼承佛的家業。有的得財 分(來生福報),有的得法分。佛的本意,當然要使你知法、入法,是法分 而不是財分。要人不求果報,而以正法的覺證來自利利他,增長一切諸佛的 功德法。所以從佛而得證入的,總是說自己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 法分,不得財分』。這與令人得世俗利益的惡知識,是怎樣的不同!
拿這「菩薩四善知識、四善等侶」,與邪行的非善知識相對比,就知道 菩薩應怎樣的親近修學了!
己八 真實菩薩 『複次,迦葉!菩薩有四非菩薩而似菩薩。何謂爲四?貪求利養,而不求法。 貪求名稱,不求福德。貪求自樂,不救衆生以滅苦法。樂聚徒衆,不樂遠離。迦 [P59] 葉!是爲四非菩薩而似菩薩。』
菩薩有了直心,調順成就,而後在化他方面,能行四正道;在求法方面 ,有四善知識:那就可以成就真實菩薩了。先從相反的邪行說起:「菩薩有 四非菩薩而似菩薩」,實際是虛僞的。那四種人呢?
一、「貪求利養,而不求法」:有的多聞持誦,通大乘的法藏,可說是 大乘的大學者。但他是利名學教,爲了貪求利養,而不求法的實踐,不能說 是真實的菩薩。
二、「貪求名稱,不求福德」:有的大乘行者,不能與大衆共住,去阿 蘭若修行。但他是貪求修行的名稱,而不想積集福德。菩薩必要福慧雙修, 現在離衆修行,不求福德,那裏會是真實菩薩!
叁、「貪求自樂,不救衆生以滅苦法」:有的貪求自己的涅槃樂,只作 些興修寺院等福業,而不以滅苦的佛法來救衆生。自得解脫而不使人得解脫 樂,是相似的菩薩。 [P60]
四、「樂聚徒衆,不樂遠離」:有的統攝大衆,歡喜聚集一些徒衆,如 世俗的兒女興旺一樣。眷屬心深,不重于身心的遠離,似乎廣度衆生,而其 實算不得真實菩薩。
這四類,瑜伽論解說爲:持法者,阿蘭若者,興福業者,禦衆者。如沒 有真無我的勝解,著于世俗,都是相似的菩薩。
『複次,迦葉!菩薩有四真實菩薩。何謂爲四?能信解空,亦信業報。知一切 法無有吾我,而于衆生起大悲心。深樂涅槃,而遊生死。所作行施,皆爲衆生, 不求果報。迦葉!是爲四種真實菩薩福德。』
相反的「菩薩有四真實菩薩」,怎樣才是真實的呢?
一、「能信解空,亦信業報」:一切法性空,是依因緣果報而顯示的。 所以大乘的正義是:由于因果,所以是本性空的;因爲本性空,所以因果不 失。龍樹中論說:『雖空亦不斷,雖有亦非常,業果報不失,是爲佛所說』 。如菩薩能這樣的信解空,也能信解業果,不偏于空理,那末多聞持法者, [P61] 也就不會爲利養而不求正法的實踐了。
二、「知一切法無有吾我,而于衆生起大悲心」:一切法無吾我──無 我無我所,確是佛法的實義。但如信解偏差,會因無我無人而不問衆生,去 阿蘭若修行。不知勝義無我,世俗的衆生,卻宛然而有。這樣的通達,就會 徹悟無我而不忘衆生,于衆生起大悲心,廣修福德了。
叁、「深樂涅槃,而遊生死」:菩薩深深的愛樂涅槃,又深知涅槃不離 于生死,所以能安住涅槃而遊生死,也就是曆劫在生死中度衆生。不會自趣 涅槃,專興福業,而不以滅苦的正法救衆生了。
四、「所作行施,皆爲衆生,不求果報」:菩薩是攝衆的,是應以財法 來攝受衆生的。但所有的一切施與,是爲了利益衆生,而不是貪著徒衆,門 庭興盛。因此,所有的功德,不求自己現生與來生的果報而回向大衆。這樣 的攝導大衆,才是真實菩薩!
世尊總結的說:「是爲四種真實菩薩福德」。特別提到福德,真是語重 [P62] 心長!出家的菩薩,應知菩薩的修證成就,是不能離去福德的。從生長智慧 ,不退菩提心,到這成就真實菩薩,世尊扼要又完滿的開示了菩薩的正行; 這是出家菩薩所應好好修習的正行。
己四 直心 『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曲心,所應遠離。何謂爲四?于佛法中心生疑悔。于 諸衆生憍慢瞋恨。于他利養起嫉妒心。诃罵菩薩,廣其惡名。迦葉!是爲菩薩四 曲心,所應遠離。』
學者如善法增長,心地就會質直。佛是特重質直心的,所以說:『直心 是道場」。否則,善法損滅,心地就會邪曲起來。因此,接著來說菩薩應離 的四種曲心,與四種直心。佛說:「菩薩有四曲心,所當遠離」,那四種心 呢?
一、「于佛法中心生疑悔」:于佛法中出家修學,應秉承佛的教授教誡 ,不敢違犯。如違犯了,應立即發露。如對佛法的恭敬信順心不夠,就會爲 了面子問題,把罪過隱藏起來。罪過藏在心裏,一定會陷于重重疑悔的憂苦 當中。如把死屍放在家裏,弄到膿血流漓,臭氣充滿一樣。這裏的悔,不是 忏悔,而是嫌惡自己所作的不善,引起內心的不得安定。 [P42]
二、「于諸衆生憍慢瞋恨」:這可以約一切衆生說,而主要爲對于共住 的師友。在大衆中,自以爲高勝,憍慢得了不得。有了過失,因爲憍慢心而 不肯認罪。如受了僧團的處罰,或驅擯,那就生瞋恨心,以爲僧伽不公平, 故意難爲他。
叁、「于他利養起嫉妒心」:有大福德大智慧的菩薩,當然會受到一般 人的尊敬,而得廣大的布施。有的不怪自己──不修福,不修慧,而又貪著 財利,這才見到他人得利養而生起了嫉妒心。
四、「诃罵菩薩,廣其惡名」:菩薩的福慧增勝,能通達甚深的法門, 所以受到廣大的敬施。現在,不但嫉妒菩薩的利養,更進而憎厭他的大乘深 法。因此對大乘學者的菩薩,诃罵他,毀謗他,廣大傳揚他的惡名。
疑悔、憍慢、瞋恨、嫉妒、不信,這就是菩薩的四曲心。修學菩薩行的 ,這是應該遠離的。
『複次:迦葉!菩薩有四直心之相。何謂爲四?所犯衆罪,終不覆藏,向他發 [P43] 露,心無蓋纏。若失國界、身命、財利,如是急事,終不妄語,亦不余言。一切 惡事:罵詈、毀謗、撾打、系縛,種種傷害,受是苦時,但自咎責,自依業報, 不瞋恨他。安住信力,若聞甚深難信佛法,自心清淨,能悉受持。迦葉!是爲菩 薩有四直心之相。』
再來說菩薩的「四直心之相」。有了直心,就有直心的事表現出來。行 事能表達內心的正直,所以叫直心之相。四直心是什麼?當然是與上邪行相 反的四種。
一、「所犯衆罪,終不覆藏,向他發露,心無蓋纏」:菩薩在佛法中, 有深切的信順恭敬心,那對或有違犯的衆罪,或重或輕,怎麼也不會隱覆的 掩藏起來。因爲覆藏只是增長罪惡,多生疑悔。如把臭物嚴密的封存起來, 一定是越久越臭。所以佛製比丘,有罪不准覆藏(覆藏的加重治罰),而應 該向他人發露。發露,就是忏悔。隨犯罪的輕重,依律製而作如法的忏悔, …
《寶積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