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深入,完全受持这甚深的法门。 所以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P46]
上面所说的,就是菩萨四种直心之相。
己五 善调顺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败坏之相。何谓为四?读诵经典而生戏论,不随法行 。不能奉顺恭敬师长,令心欢悦。损他供养,自违本誓而受信施。见善菩萨,轻 慢不敬。迦叶!是为菩萨有四败坏之相。』
菩萨的善法增长,心地正直,就能善顺。本译以邪行为败坏,正行为善 顺,这是什么意义呢?善顺,是善调柔顺的意思。如象马的野性未驯,难调 难伏;等到训练成功,能随人意而被御用,就是善顺。又如生牛皮,未经制 炼,坚硬而不合用;一经如法的制炼,就调和柔顺,可以用作器具。所以, 菩萨如三学熏修,内心烦恼不起,成就法器,就名为善顺。如不如法行,烦 恼炽盛,不成大乘法器,名为败坏菩萨。这里,先说「菩萨有四败坏之相」 ,四种是:
一、「读诵经典而生戏论,不随法行」:菩萨读诵大乘经典,如专在义 [P47] 理上着力:理论怎样的明确,怎样不受外道的难破。这落入了戏论法相,而 不知随顺正法去实行。这样的闻思经法,每矫现为学者(多闻持法者)的身 分,以掩饰空言无行的毛病。
二、「不能奉顺恭敬师长,令心欢悦」:菩萨从师长受学,如不能奉承 随顺师长的意思,而照着自己去颠倒解说。这样,与师意相违,当然不能得 到师长的欢心。不能在师门与大众和合共住,每矫现为阿兰若者。作为自己 去修行,以掩饰不能见和共住的毛病。
三、「损他供养,自违本誓而受信施」:出家的依布施而生活,本意为 了如法修行。如违反了自己的本愿,无戒无定而受信施,就是浪费施主的供 养。这每矫现为兴寺院,办僧事的身分,以免虚耗信施的讥嫌。
四、「见善菩萨,轻慢不敬」:菩萨本着自己所学的知见,坚固执着, 所以见到胜善的大菩萨,就轻慢他而不能恭敬。为了自见,每矫现为摄受大 众者的身分,以群众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P48]
学者,阿兰若者,兴福业者,领众者,都是菩萨应行的。但如由于着闻 思,起别解,缺戒行,执自见而这样行,那菩萨就不能调顺成就,而要成为 败坏菩萨了。这就是「菩萨有四败坏之相」。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善顺之相。何谓为四?所未闻经,闻便信受,如所说 行;依止于法,不依言说。随顺师教,能知意旨,易与言语,所作皆善,不失师 意。不退戒定,以调顺心而受供养。见善菩萨,恭敬爱乐,随顺善人,禀受德行 。迦叶!是为菩萨有四善顺之相。』
与败坏菩萨相反,「菩萨有四善顺之相」,那四种呢?
一、「所未闻经,闻便信受,如所说行;依止于法,不依言说」:菩萨 对久曾闻思的,当然修学;就是从来所没有听过的大乘深法,听了也就能信 顺受持。不专在论理上下工夫,而能照所说的去实行。这就是说:依止于法 的实践,而不是依着语言文字的论说。
二、「随顺师教,能知意旨,易与言语,所作皆善,不失师意」:这是 [P49] 能承受师说而无倒的。佛法,从佛而弟子,展转传来,无论是义理,修行的 方法,都是有传承的。这决不能凭自己的小聪明,望文生义,而发挥自己的 见解。现在,菩萨能随顺师长的教授,能知经论的真实意趣、宗旨,自己不 乱创别解,所以师弟间心意相通,说话也容易通达。做起事来都是善的,没 有违反师长的意思,这才真能传承师长的法门。
三、「不退戒定,以调顺心而受供养」:菩萨的本愿,是受戒习定而度 着出家受施的生活。现在,能贯彻本愿,没有退失戒定。有戒有定,心意调 顺,这样的受供养,檀越的功德可大了!
四、「见善菩萨,恭敬爱乐,随顺善人,禀受德行」:菩萨不坚执自见 ,遇到胜善的菩萨,弘扬深法,就能生恭敬心,爱慕心。能随顺这样的善人 ,而禀受他德行的熏陶。
这四事,一一与败坏的邪行相反。能这样行,可知是善顺的菩萨,能成 大乘法器,绍隆佛种。 [P50]
己六 正道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错谬。何谓为四?不可信人与之同意,是菩萨谬。非 器众生说甚深法,是菩萨谬。乐大乘者为赞小乘,是菩萨谬。若行施时,但与持 戒,供养善者,不与恶人,是菩萨谬。迦叶!是为菩萨四谬。』
菩萨以利益众生为本,到了心调柔顺,成就法器,就更重于教化众生了 。但可能不契真理,不契根机而发生错谬,所以接着说菩萨的所行正确,与 所行错谬。先说「菩萨有四种谬」,四种是:
一、「不可信人,与之同意,是菩萨谬」:译文不明。依其它译本来看 ,不可信人,是对三宝没有成就信心的人。对这种人,应为他说法,启发增 进他的信心。如菩萨作与其它净信的同样的想法(已信了),而不给他说法 ,以启发信心,那是菩萨的错谬。
二、「非器众生说甚深法,是菩萨谬」:非器,如小乘根性,不是大乘 法器。虽菩萨要化导一切众生成佛,但也要适应机宜。如对非大乘器而说大 [P51] 乘深法,对听者并没有利益,或者会引起相反的作用。如身体过分虚弱,给 与高度的滋补品,是受不了的,所以说醍醐成毒药。这样,为小机说大法, 显然是错谬的了。
三、「乐大乘者,为赞小乘,是菩萨谬」:爱好大乘的根性,如为他赞 扬小乘法,那是非常的错谬。因为,听者可能是由小入大的根性,对小乘法 有着深厚熏习,可能因此会退失大心。即使是纯大乘的根性,为他说小乘, 也该有个分寸,不应该过分的赞扬。
四、「若行施时,但与持戒,供养善者,不与恶人,是菩萨谬」:这里 的行施,通财施与法施二类;供养也通财供养与法供养。如法行施时,应平 等的教化;对过失重的,应特别的怜悯才对。如只供养持戒的善人,而不供 养破戒的恶人,这与菩萨平等普济的精神不合,所以也是错谬的。
菩萨的四种错谬,问题在不能适应根机,与不能平等而有所偏爱。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正道。何谓为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普化众生, [P52] 等以佛慧。于诸众生,平等说法。普令众生等住正行。迦叶!是为菩萨有四正道 。』
上面说的邪行,重在不契机;现在来说「菩萨有四正道」,着重于平等 。四正道到底是什么呢?
一、「于诸众生,其心平等」:菩萨发心,是为了一切众生,于一切众 生住平等心。所以对未信的众生,如有因缘的话,一定要教化他,使他生长 净信。不会轻忽的,以为可能已信了,而不为他说法。
二、「普化众生,等以佛慧」:这如法华经说的:『令一切众生开示悟 入佛之知见』。佛慧,是佛菩提,也就是佛知见。菩萨以平等心,本着不二 的平等大慧来化导一切;在这一原则下,应机说法。就是说二乘法,也还是 菩萨道,还是引入佛慧的方便。这样的教化,施设无量方便,才是菩萨教化 众生成佛的正道。并非不问根机的是否适应,一味的以深法来教化,才算是 普化众生同成佛道。 [P53]
三、「于诸众生,平等说法」:对小机而引令向大,要说大乘法;大乘 行者普学一切法门,也应该开示小乘法。所以,可以说为一切众生说一切法 ,都是平等的。但在现实的适应上,先后差别,也还是不同的。
四、「普令众生等住正行」:菩萨如供养持戒善人,不供养破戒恶人, 生分别心,那善恶众生,就会明显的分化,距离越来越远,恶人会自卑而自 弃于佛法。试问:菩萨这样的教化,不以财法供养恶人,怎能教化恶人?所 以菩萨的平等布施,才能普化众生,使同样的安住于正行中。
菩萨的发心平等,教化的目标平等,说法平等,使众生同住正行平等。 菩萨以此四大平等而施教化,就是菩萨的正道了。
己七 善知识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何谓为四?求声闻者,但欲自 利。求缘觉者,喜乐少事。读外经典路伽耶毗,文辞严饰。所亲近者,但增世利 ,不益法利。迦叶!是为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 [P54]
在菩萨自利利他的学程中,什么是善知识、善等侣?非善知识、非善等 侣呢?知识,是众所知识,是众生仰望而人所亲近的。等侣,是伴侣。所以 ,善知识与善等侣,就是良师益友。非善知识、非善等侣,是无益或有损的 师友了。以菩萨道来说,如与菩萨道有损的,那怕是德高望重,也是非善知 识、非善等侣。学菩萨道,不能没有良师益友,所以特为开示。先说「菩萨 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是那四种呢?
一、「求声闻者,但欲自利」:小乘的声闻行者,听佛的声教而得道, 所以名声闻。求声闻乘的,但求己利。己利,不是世俗的名闻利养,也不是 来生福德,多闻持戒习定等功德,是解脱自己的生死,证得涅槃的大利。专 为自己的生死大事而修证,说起来名正言顺,可尊可敬!但这种专为自己着 想的作风,对菩萨道来说,如受了他的熏染,可能会退失大乘。所以法华经 说:『勿亲近小乘三藏学者』。
二、「求缘觉者,喜乐少事」:这是小乘的又一类。从观缘起得悟而立 [P55] 名,也叫独觉。声闻人但求自利,总还受佛的教导,过着僧团的生活。经常 游化人间,顾问僧事。缘觉可不同了,不但专求自利,而且喜乐少事,不喜 欢事情,厌恶烦嚣,大迦叶就是这样的根性。他经常过着独住苦行的生活, 连乞食也嫌麻烦,为少年比丘说法也不愿意,甚至敢于违反释尊的教导。这 对化度众生的大乘道来说,是严重的障碍,所以尽管他有修有证,也不是菩 萨的良师益友。缘觉者的风格,由于佛涅槃后,大迦叶取得僧团的领导权, 而深刻的影响了声闻僧团…
《宝积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