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深入,完全受持這甚深的法門。 所以說:『佛法大海,信爲能入』。 [P46]
上面所說的,就是菩薩四種直心之相。
己五 善調順 『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敗壞之相。何謂爲四?讀誦經典而生戲論,不隨法行 。不能奉順恭敬師長,令心歡悅。損他供養,自違本誓而受信施。見善菩薩,輕 慢不敬。迦葉!是爲菩薩有四敗壞之相。』
菩薩的善法增長,心地正直,就能善順。本譯以邪行爲敗壞,正行爲善 順,這是什麼意義呢?善順,是善調柔順的意思。如象馬的野性未馴,難調 難伏;等到訓練成功,能隨人意而被禦用,就是善順。又如生牛皮,未經製 煉,堅硬而不合用;一經如法的製煉,就調和柔順,可以用作器具。所以, 菩薩如叁學熏修,內心煩惱不起,成就法器,就名爲善順。如不如法行,煩 惱熾盛,不成大乘法器,名爲敗壞菩薩。這裏,先說「菩薩有四敗壞之相」 ,四種是:
一、「讀誦經典而生戲論,不隨法行」:菩薩讀誦大乘經典,如專在義 [P47] 理上著力:理論怎樣的明確,怎樣不受外道的難破。這落入了戲論法相,而 不知隨順正法去實行。這樣的聞思經法,每矯現爲學者(多聞持法者)的身 分,以掩飾空言無行的毛病。
二、「不能奉順恭敬師長,令心歡悅」:菩薩從師長受學,如不能奉承 隨順師長的意思,而照著自己去顛倒解說。這樣,與師意相違,當然不能得 到師長的歡心。不能在師門與大衆和合共住,每矯現爲阿蘭若者。作爲自己 去修行,以掩飾不能見和共住的毛病。
叁、「損他供養,自違本誓而受信施」:出家的依布施而生活,本意爲 了如法修行。如違反了自己的本願,無戒無定而受信施,就是浪費施主的供 養。這每矯現爲興寺院,辦僧事的身分,以免虛耗信施的譏嫌。
四、「見善菩薩,輕慢不敬」:菩薩本著自己所學的知見,堅固執著, 所以見到勝善的大菩薩,就輕慢他而不能恭敬。爲了自見,每矯現爲攝受大 衆者的身分,以群衆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P48]
學者,阿蘭若者,興福業者,領衆者,都是菩薩應行的。但如由于著聞 思,起別解,缺戒行,執自見而這樣行,那菩薩就不能調順成就,而要成爲 敗壞菩薩了。這就是「菩薩有四敗壞之相」。
『複次,迦葉!菩薩有四善順之相。何謂爲四?所未聞經,聞便信受,如所說 行;依止于法,不依言說。隨順師教,能知意旨,易與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 意。不退戒定,以調順心而受供養。見善菩薩,恭敬愛樂,隨順善人,禀受德行 。迦葉!是爲菩薩有四善順之相。』
與敗壞菩薩相反,「菩薩有四善順之相」,那四種呢?
一、「所未聞經,聞便信受,如所說行;依止于法,不依言說」:菩薩 對久曾聞思的,當然修學;就是從來所沒有聽過的大乘深法,聽了也就能信 順受持。不專在論理上下工夫,而能照所說的去實行。這就是說:依止于法 的實踐,而不是依著語言文字的論說。
二、「隨順師教,能知意旨,易與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意」:這是 [P49] 能承受師說而無倒的。佛法,從佛而弟子,展轉傳來,無論是義理,修行的 方法,都是有傳承的。這決不能憑自己的小聰明,望文生義,而發揮自己的 見解。現在,菩薩能隨順師長的教授,能知經論的真實意趣、宗旨,自己不 亂創別解,所以師弟間心意相通,說話也容易通達。做起事來都是善的,沒 有違反師長的意思,這才真能傳承師長的法門。
叁、「不退戒定,以調順心而受供養」:菩薩的本願,是受戒習定而度 著出家受施的生活。現在,能貫徹本願,沒有退失戒定。有戒有定,心意調 順,這樣的受供養,檀越的功德可大了!
四、「見善菩薩,恭敬愛樂,隨順善人,禀受德行」:菩薩不堅執自見 ,遇到勝善的菩薩,弘揚深法,就能生恭敬心,愛慕心。能隨順這樣的善人 ,而禀受他德行的熏陶。
這四事,一一與敗壞的邪行相反。能這樣行,可知是善順的菩薩,能成 大乘法器,紹隆佛種。 [P50]
己六 正道 『複次,迦葉!菩薩有四錯謬。何謂爲四?不可信人與之同意,是菩薩謬。非 器衆生說甚深法,是菩薩謬。樂大乘者爲贊小乘,是菩薩謬。若行施時,但與持 戒,供養善者,不與惡人,是菩薩謬。迦葉!是爲菩薩四謬。』
菩薩以利益衆生爲本,到了心調柔順,成就法器,就更重于教化衆生了 。但可能不契真理,不契根機而發生錯謬,所以接著說菩薩的所行正確,與 所行錯謬。先說「菩薩有四種謬」,四種是:
一、「不可信人,與之同意,是菩薩謬」:譯文不明。依其它譯本來看 ,不可信人,是對叁寶沒有成就信心的人。對這種人,應爲他說法,啓發增 進他的信心。如菩薩作與其它淨信的同樣的想法(已信了),而不給他說法 ,以啓發信心,那是菩薩的錯謬。
二、「非器衆生說甚深法,是菩薩謬」:非器,如小乘根性,不是大乘 法器。雖菩薩要化導一切衆生成佛,但也要適應機宜。如對非大乘器而說大 [P51] 乘深法,對聽者並沒有利益,或者會引起相反的作用。如身體過分虛弱,給 與高度的滋補品,是受不了的,所以說醍醐成毒藥。這樣,爲小機說大法, 顯然是錯謬的了。
叁、「樂大乘者,爲贊小乘,是菩薩謬」:愛好大乘的根性,如爲他贊 揚小乘法,那是非常的錯謬。因爲,聽者可能是由小入大的根性,對小乘法 有著深厚熏習,可能因此會退失大心。即使是純大乘的根性,爲他說小乘, 也該有個分寸,不應該過分的贊揚。
四、「若行施時,但與持戒,供養善者,不與惡人,是菩薩謬」:這裏 的行施,通財施與法施二類;供養也通財供養與法供養。如法行施時,應平 等的教化;對過失重的,應特別的憐憫才對。如只供養持戒的善人,而不供 養破戒的惡人,這與菩薩平等普濟的精神不合,所以也是錯謬的。
菩薩的四種錯謬,問題在不能適應根機,與不能平等而有所偏愛。
『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正道。何謂爲四?于諸衆生,其心平等。普化衆生, [P52] 等以佛慧。于諸衆生,平等說法。普令衆生等住正行。迦葉!是爲菩薩有四正道 。』
上面說的邪行,重在不契機;現在來說「菩薩有四正道」,著重于平等 。四正道到底是什麼呢?
一、「于諸衆生,其心平等」:菩薩發心,是爲了一切衆生,于一切衆 生住平等心。所以對未信的衆生,如有因緣的話,一定要教化他,使他生長 淨信。不會輕忽的,以爲可能已信了,而不爲他說法。
二、「普化衆生,等以佛慧」:這如法華經說的:『令一切衆生開示悟 入佛之知見』。佛慧,是佛菩提,也就是佛知見。菩薩以平等心,本著不二 的平等大慧來化導一切;在這一原則下,應機說法。就是說二乘法,也還是 菩薩道,還是引入佛慧的方便。這樣的教化,施設無量方便,才是菩薩教化 衆生成佛的正道。並非不問根機的是否適應,一味的以深法來教化,才算是 普化衆生同成佛道。 [P53]
叁、「于諸衆生,平等說法」:對小機而引令向大,要說大乘法;大乘 行者普學一切法門,也應該開示小乘法。所以,可以說爲一切衆生說一切法 ,都是平等的。但在現實的適應上,先後差別,也還是不同的。
四、「普令衆生等住正行」:菩薩如供養持戒善人,不供養破戒惡人, 生分別心,那善惡衆生,就會明顯的分化,距離越來越遠,惡人會自卑而自 棄于佛法。試問:菩薩這樣的教化,不以財法供養惡人,怎能教化惡人?所 以菩薩的平等布施,才能普化衆生,使同樣的安住于正行中。
菩薩的發心平等,教化的目標平等,說法平等,使衆生同住正行平等。 菩薩以此四大平等而施教化,就是菩薩的正道了。
己七 善知識 『複次,迦葉!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何謂爲四?求聲聞者,但欲自 利。求緣覺者,喜樂少事。讀外經典路伽耶毗,文辭嚴飾。所親近者,但增世利 ,不益法利。迦葉!是爲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 [P54]
在菩薩自利利他的學程中,什麼是善知識、善等侶?非善知識、非善等 侶呢?知識,是衆所知識,是衆生仰望而人所親近的。等侶,是伴侶。所以 ,善知識與善等侶,就是良師益友。非善知識、非善等侶,是無益或有損的 師友了。以菩薩道來說,如與菩薩道有損的,那怕是德高望重,也是非善知 識、非善等侶。學菩薩道,不能沒有良師益友,所以特爲開示。先說「菩薩 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是那四種呢?
一、「求聲聞者,但欲自利」:小乘的聲聞行者,聽佛的聲教而得道, 所以名聲聞。求聲聞乘的,但求己利。己利,不是世俗的名聞利養,也不是 來生福德,多聞持戒習定等功德,是解脫自己的生死,證得涅槃的大利。專 爲自己的生死大事而修證,說起來名正言順,可尊可敬!但這種專爲自己著 想的作風,對菩薩道來說,如受了他的熏染,可能會退失大乘。所以法華經 說:『勿親近小乘叁藏學者』。
二、「求緣覺者,喜樂少事」:這是小乘的又一類。從觀緣起得悟而立 [P55] 名,也叫獨覺。聲聞人但求自利,總還受佛的教導,過著僧團的生活。經常 遊化人間,顧問僧事。緣覺可不同了,不但專求自利,而且喜樂少事,不喜 歡事情,厭惡煩囂,大迦葉就是這樣的根性。他經常過著獨住苦行的生活, 連乞食也嫌麻煩,爲少年比丘說法也不願意,甚至敢于違反釋尊的教導。這 對化度衆生的大乘道來說,是嚴重的障礙,所以盡管他有修有證,也不是菩 薩的良師益友。緣覺者的風格,由于佛涅槃後,大迦葉取得僧團的領導權, 而深刻的影響了聲聞僧團…
《寶積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