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善法怎能不损灭呢!

  三、「憎毁菩萨」:大乘菩萨,应该是尊敬赞叹的对象。但如从自己的 名闻、利养着想,对于超胜自己的菩萨,就会引起憎怨嫉恨的心,甚至恶意 的毁谤他。不能崇重贤善,反而憎怨他,那就秽念滋生,善法就灭不增长了 。

  四、「所未闻经,违逆不信」:总之,是憍慢好胜心在作怪!这才对超 [P37] 胜自己的菩萨,憎厌诽谤;对超胜自己所学的法门,不肯信受了。自己所学 的有限有量,就以为佛法不过如此,这才憍慢高傲起来。一旦发现了,自己 所没有听闻修学过的经典,为了不承认自己的不知,就不惜反对,不肯随顺 信受。憍慢的人,不但毁谤菩萨,连佛说的深法也敢反对。憍慢,是多么可 怕的烦恼!

  修学菩萨行的,如贪求些世俗的知识,世俗的财利,嫉忌胜人胜法,那 善法怎能不灭而增长呢?这就是使「所生善法,灭不增长」的四法。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所生善法增长不失。何谓为四?舍离邪法,求正 经典──六波罗蜜菩萨法藏;心无憍慢,于诸众生谦卑下下。如法得施,知量知 足,离诸邪命,安住圣种。不出他人罪过虚实,不求人短。若于诸法心不通达, 作如是念:佛法无量,随众所乐而为演说,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为证,不 生违逆。迦叶!是为菩萨四法,所生善法增长不失。』

  再来说使「所生善法增长不失」的四种正行;是那四种呢? [P38]

  一、「舍离邪法,求正经典──六波罗蜜菩萨法藏;心无憍慢,于诸众 生谦卑下下」:修学菩萨行的,舍离邪法。邪法,是不与真理相应,不顺解 脱的世俗学术。尤其是唯物的,功利的路伽耶经。菩萨不学邪法,而专心志 求正经。虽一切佛说,都是正经,而大乘法最为真正。大乘法藏(经典的总 汇叫藏),内容以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为总 纲。波罗蜜,华语到彼岸,是从生死而到达佛果的法门。专求大乘的六波罗 密,没有一点的憍慢心;对一切众,都非常的谦卑低下,好象什么都不及人 一样。这样的对人谦和,求法精进,无边的善法,都会增长而不失了。

  二、「如法得施,知量知足,离诸邪命,安住圣种」:这是出家众对于 生活资具的正行。一切都是从布施得来的,但要来得如法,不能为了贪求布 施,而作些非法的行为。如为了贪求布施,装模作样的矫现威仪,使人尊信 ;或随时往来施主家,或者赠送礼品,以增厚感情;或在人前,故意赞叹别 人的布施;或眩卖自己的修行,怎样用功,怎样得感应。总之,以一切技巧 [P39] 、手段,来达到他人施与的目的,都是非法。如法所得的布施,不管多少, 不问精美或粗恶,都会生欢喜心,知足心。能知量知足,而不作过分的乞求 。这不但自己适量而受,还要顾虑到檀越的经济力量。除了受施而外,出家 众不宜营农、经商,或者赶鬼、治病、占卜、算命、看相等。从这些而得来 的生活资具,叫做邪命。这是说,对出家众来说,这是不正当的经济生活。 邪命,是一定要远离的。这样,佛弟子能安住于四圣种中。四圣种是:对于 衣服、饮食、卧具──三者,随所能得到的,都欢喜满足。第四是乐于断除 烦恼,乐于修习圣道。这样的生活淡泊,少欲知足,而又勤修佛法,就能因 此而从凡入圣。圣人由此四事而出生,所以叫圣种。这第二正行,主要为不 于物欲而生贪着。

  三、「不出他人罪过虚实,不求人短」:由于菩萨的心地谦卑,专精修 学,所以对他人的罪过,无论是虚的实的,都不会举发他(在僧团中,可以 如法举罪)。更不会故意吹求他人的短处。对一般人都如此,遇到大乘菩萨 [P40] ,当然更不会憎毁了。

  四、「若于诸法心不通达,作如是念:佛法无量,随众所乐而为演说, 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为证,不生违逆」:自心不能通达的诸法,就是 自己没有听闻受学过的诸经。自己所没有听闻通达的,怎么可因自己的不通 达而不信呢?然而,不明白、不理解,怎么能生信心呢?是的,佛法有从胜 解而来的解信,有从亲切体验而来的证信,但也还有因尊信圣者而来的仰信 呢!所以,如心不通达,就应该这样的想;佛法是无量的,是适应众生的根 性好乐不同,而作无量方便的演说。横说竖说,浅说深说,或似矛盾而并不 相反,或听来惊奇而合于常道。无量方便的不同说法,唯有佛的智慧才能知 道,这不是我的浅智所能了解的。这样,以佛的智慧方便为权证,以佛的无 方说法而起仰信。虽然不了解,不通达,也能乐意的信受,不致违逆如来的 正法了。

  世尊又总结的说:「是为菩萨四法,所生善法增长不失」。 [P41]

  己四 直心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曲心,所应远离。何谓为四?于佛法中心生疑悔。于 诸众生憍慢瞋恨。于他利养起嫉妒心。诃骂菩萨,广其恶名。迦叶!是为菩萨四 曲心,所应远离。』

  学者如善法增长,心地就会质直。佛是特重质直心的,所以说:『直心 是道场」。否则,善法损灭,心地就会邪曲起来。因此,接着来说菩萨应离 的四种曲心,与四种直心。佛说:「菩萨有四曲心,所当远离」,那四种心 呢?

  一、「于佛法中心生疑悔」:于佛法中出家修学,应秉承佛的教授教诫 ,不敢违犯。如违犯了,应立即发露。如对佛法的恭敬信顺心不够,就会为 了面子问题,把罪过隐藏起来。罪过藏在心里,一定会陷于重重疑悔的忧苦 当中。如把死尸放在家里,弄到脓血流漓,臭气充满一样。这里的悔,不是 忏悔,而是嫌恶自己所作的不善,引起内心的不得安定。 [P42]

  二、「于诸众生憍慢瞋恨」:这可以约一切众生说,而主要为对于共住 的师友。在大众中,自以为高胜,憍慢得了不得。有了过失,因为憍慢心而 不肯认罪。如受了僧团的处罚,或驱摈,那就生瞋恨心,以为僧伽不公平, 故意难为他。

  三、「于他利养起嫉妒心」:有大福德大智慧的菩萨,当然会受到一般 人的尊敬,而得广大的布施。有的不怪自己──不修福,不修慧,而又贪着 财利,这才见到他人得利养而生起了嫉妒心。

  四、「诃骂菩萨,广其恶名」:菩萨的福慧增胜,能通达甚深的法门, 所以受到广大的敬施。现在,不但嫉妒菩萨的利养,更进而憎厌他的大乘深 法。因此对大乘学者的菩萨,诃骂他,毁谤他,广大传扬他的恶名。

  疑悔、憍慢、瞋恨、嫉妒、不信,这就是菩萨的四曲心。修学菩萨行的 ,这是应该远离的。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直心之相。何谓为四?所犯众罪,终不覆藏,向他发 [P43] 露,心无盖缠。若失国界、身命、财利,如是急事,终不妄语,亦不余言。一切 恶事:骂詈、毁谤、挝打、系缚,种种伤害,受是苦时,但自咎责,自依业报, 不瞋恨他。安住信力,若闻甚深难信佛法,自心清净,能悉受持。迦叶!是为菩 萨有四直心之相。』

  再来说菩萨的「四直心之相」。有了直心,就有直心的事表现出来。行 事能表达内心的正直,所以叫直心之相。四直心是什么?当然是与上邪行相 反的四种。

  一、「所犯众罪,终不覆藏,向他发露,心无盖缠」:菩萨在佛法中, 有深切的信顺恭敬心,那对或有违犯的众罪,或重或轻,怎么也不会隐覆的 掩藏起来。因为覆藏只是增长罪恶,多生疑悔。如把臭物严密的封存起来, 一定是越久越臭。所以佛制比丘,有罪不准覆藏(覆藏的加重治罚),而应 该向他人发露。发露,就是忏悔。随犯罪的轻重,依律制而作如法的忏悔, 就是对人而将自己的罪过吐露出来。这是什么罪,应受怎样的治罚。一切依 [P44] 僧伽的规律而行。过失一经忏悔,或接受了处分,如把瓶中的臭物,倒在太 阳下,又加以洗净一样,戒体就回复清净,不再有疑悔等盖缠,不再会障碍 圣道的进修了。盖是五盖:贪欲、瞋恚、疑、昏沉睡眠、掉举恶作(恶作就 是悔)。缠是十缠: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沉、忿、覆。

  二、「若失国界、身命、财利,如是急事,终不妄语,亦不余言」:在 大众中,如有了违犯,经人举发,决不说欺诳师友的妄语,老实认罪。也决 不说其它的话,如处分不适当,不公平等。国界等是譬说,假使说了老实话 ,会因此而(国王)失去国土,会丧失身命,会损失财物:这样的关系重大 ,也还是不说妄语。意思说:犯了罪,无论后果怎样,那怕是逐出僧团,也 要直心实说。

  三、「一切恶事:骂詈、毁谤、挝打、系缚,种种伤害。受是苦时,但 自咎责。自依业报,不瞋恨他」:上面第三邪行,是于他利养生嫉妒心。这 虽也因为贪染心,主要还是由于不信业报。他受种种利养,如知道是福业所 [P45] 感,就应该生随喜心。即使他不如法得来(如没有福业,不如法去追求,也 是得不到),那是他自造来生的苦果,应该悲悯他,这都不会嫉妒的。与这 相反的正行,从自己遭受的种种恶事来说。如被人辱骂,被人毁谤,被人用 手脚棍棒来殴打,被人捆缚或者监禁起来。名誉、身体、财物、自由,受到 了种种的伤害。一般人有此遭遇,总是怨天尤人,气愤得不得了。但菩萨是 深信业报的,所以受到这种的苦难,只是自己怪自己,责备自己:为什么造 了恶业?不与人广结善缘?由于自己依业报的信仰而安心(中国人称为安命 ),所以不会瞋恨别人。其实,瞋恨有什么用呢?

  四、「安住信力,若闻甚深难信佛法,自心清净,能悉受持」:菩萨如 听闻甚深难信的佛法,如不思议的佛境界,一切法空性等。能安住于信力中 ,也就是能尊敬佛说而能起仰信。经上说:『信如清水珠,能清浊水』,所 以能安住信力,就能自心清净,也就能随顺…

《宝积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佛三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