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论近代中国禅佛教(何建明)▪P3

  ..续本文上一页门相抵触,一禁干净。宁沿门讨饭,万不能做破专门事。再则,愿作粥饭僧可以,若作破坏专门禅宗罪魁,万不可以。否则,有堕地狱之速报在焉”。(《来果禅师语录》卷七《自行录》,第584页)。这难道不正是一个独立的近代中国禅佛教的形象吗

  虚云法师不仅开示广大信众要“以一门为主,余宗教理为副”,他自己更是自觉地恪守这一修行原则。他同来果禅师一样,坚信禅宗法门是其心中的最好法门,“用功的法门虽多,诸佛祖师皆以参禅为无上妙门。《楞严》会上佛敕文殊菩萨择选圆通,以观音菩萨的耳根为第一。我们要反闻自性,就是参禅”(《开示录》第33页)。他特别指出,“每见时流不识宗旨,谬取邪信,以诸狂禅邪定,讥毁禅宗,不识好恶,便谓禅宗如是,焉知从古至今,成佛作祖,如麻似粟,独推宗下,超越余学”。(同上书,第2页)。也正因为如此,他始终坚持以参禅为主,而以念佛、持咒、看经等为副。从这里也不难看出虚云法师的教理思想中鲜明的禅佛教特征了。无论是在云南的鸡足山寺、福州的鼓山寺,还是广东的南华寺和云门寺,虚云法师的复兴与改革活动,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征(参见《虚云和尚年谱》第37、87,107至137页),在近代中国各地寺庙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近代的鸡足山寺、鼓山寺、南华寺和云门寺以及受其影响的全国各地寺庙,虽然都有念佛或持咒,或看经等其他法行,但大都没有失去禅佛教修行法门的主体地位。以禅宗为主导兼以其他宗门教理为辅,不仅不能说明禅佛教在近代中国“亡佚”,反而正是有力地说明了近代中国禅佛教以坚持自主兼容诸宗的形式在从衰微走向振兴的曲折过程中展现出广泛的适应性和充分的活力。  

  

  四、从禅门的念佛观念看近代禅佛教

  

  近代中国佛法最为盛行的,要算净土念佛了。这当然与净土念佛较之其他诸宗派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和修持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民众本来宗教意识就不太强烈,信仰的对象也不固定,加之强烈的实用目的,在兵荒马乱、天灾人祸迭至的近代社会,唐宋以来法脉相续的净土念佛,很自然地成为人们企图解脱苦难的热“门”。而禅宗历来被视为具有上根的人所追寻的法门,更需要经过艰苦的真参实证才能开悟解脱,因而与净土念佛形成鲜明的对照。

  不过,在近代中国,与偏重教理方面的天台宗和华严宗相比较,禅宗也和净土宗一样,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格(可参见A.J.Smith: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第138页)。虽然参禅通常是具有上根的人才能修行的法门,但是,结茅山林、枯坐禅堂,又往往是人们逃避世俗纷扰和苦难的一种特殊选择,加之明末以来禅宗与净土宗的不断融合趋势,因而,这就使得近代中国的禅、净关系较之其他诸宗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紧密和复杂。

  相传公元10世纪的永明延寿禅师撰有《禅净四料简》一文,提出了“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之说。近代佛门中人由此展开了禅净之争,致使广大信众无所适从。尤其是净土宗门中人以此贬斥禅门,对禅门中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近代禅门中人看来,净土念佛与宗门参禅,都是“佛亲口说,悉皆正行”(《来果禅师语录》,第24页)。因为“大悟的人,法法圆通,参禅是道,念佛是道,乃至如我们劳动掘地也是道”。(《虚云和尚开示录》,第148页)。不能对禅、净简单地妄分高下。永明的“四料简”,“是则尽是,非则尽非”(《语录》,第18页)。况且“外道、凡夫、小乘、中乘、大乘都各有各的禅。中国禅宗的禅,是上上乘禅,不同以上所举的禅,但末世行人参禅,确实走错了路。”(《开示录》,第150页)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净土念佛与宗门参禅是否对立,而在于二者在修持成佛中有何联系。袁焕仙居士认为,修行人“但自明心,何土非净

  何净非禅

  何禅非心

  何心非自

  ”(《维摩精舍丛书·榴窗随判》,第4页,中国书店,1988年版)。来果禅师认为,未悟之士,以念佛为向外求西方极乐净土,以参禅为向内求明心见性,其实,“何内何外

  向外驰求,外不离内。内心念佛,何离于外

  果能心佛俱念,自可非东非西,心佛一如”。心佛一如,即是有心念佛。“由有心念佛,念到无心念佛,无心念到心空佛极,地一声,转身过来,睹体承当,见自性之弥陀也是,见性明心也是,见自本来面目也是,此乃一心念佛开悟之捷径也”(《语录》,第16页)。他还指出,念佛行人,如果能“打破一心,亲见自性;保持一心,亲见弥陀,毫无差谬”(《语录》,第17页)。照来果看来,念佛“果能念到东西不辩,自他全空,不见有弥陀,不知有净土,世内世外无着,心内心外不住,从生至死,只有此句弥陀,可许西方在掌握中。能如此利己,再可以教人,斯为上上根人念佛也”(同上书,第23—24页)。不难看出,来果禅师并不认为念佛与参禅是截然对立的,念佛同样可以达到参禅所要达到的目标,即明心见性。

  事实上,虚云法师对“念佛”的理解,亦如来果禅师。他指出:“念佛的人,每每毁谤参禅;参禅的人,每每毁谤念佛,好象是死对头,必欲对方死而后快。这个是佛门最堪悲叹的恶现象。”(《虚云和尚开示录》,第24页)其实,“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同上,第25页)按照虚云的说法,如果参禅者以打成一片的功夫来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见弥陀

  ”如果念佛之人能够将不念自念、寤寐不异之心来参禅,“如斯参禅,何愁不悟

  ”(同上书,第2页)念佛人只要念到一心不乱,即能“当下亲证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入萨婆若海”(同上书,第129页)。况且,“禅者,净中之禅;净者,禅中之净。禅与净,本相辅而行。奈何世人偏执进门户见”,“尽违背佛祖分宗别教的深意,且无意中犯了毁谤佛法、危害佛门的重罚”(同上书,第25页)。他指出,本来“念佛人心净佛土净,即见自性弥陀”,这净土与禅是一而不二,只是“今人却必限于念佛为净,参禅为禅”,岂知“参禅的方法,要看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其目的只求明心见性。后人参禅违此方法,得此清净境界,通身轻飘飘的,一下子就开静,自以为有功夫了,其实滞于阴境,却不知一念缘起无生,怎能向百尺竿头进步

  ”“倒不如念佛老实可靠”,因而他自称“平生没有劝过一个人不要念佛,只不满别人劝人不要参禅。”(同上书,第149—150页)

  在中国佛教史上,各宗派一向都注重念佛法门。相传隋代天台宗智岂页曾主张五种方便念佛三昧法门。唐代贤首宗澄观则倡导华严五种念佛门。宗密又提出四重念佛门。这也就是说,念佛不见得非为净土宗所独有,在《阿弥陀经》的净土念佛之前,早已有了念佛。只不过,其他诸宗的念佛,一般为“唯心念佛”,而净土宗的念佛,通常称作“净土念佛”。只是后来净土宗将“唯心念佛”融入到“净土念佛”之中,因而后世人们谈“念佛”多以为是“净土念佛”,其实很可能是“唯心念佛”。“净土念佛”追求的是外在的西方极乐净土,亦称“西方净土”。而“唯心念佛”所追求的只是内在的自性净土,亦称“唯心净土”。“唯心净土”与《坛经》所阐述的禅宗原旨是一致的。“唯心净土,只是把“净土”当作“净心”的一种表现,而不承认离心别有“净土”存在”(《中国禅宗通史》,第377页)。将禅宗的“唯心净土”与净土宗的“西方净土”相混合的开山祖就是永明延寿。这一混合倾向,对后世禅佛教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可以说明末开始的禅净合一潮流最明显地反映了这种混合。这种混合倾向自然直接影响到近代禅门的念佛观念。从以上袁焕仙居士和来果、虚云和尚对念佛的理解,不难看出正是将“唯心念佛”与净土念佛、“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相混在一起了。特别是当他们说“念佛要如细水长流,念念不断,念到一心不乱,心境一如,那就是参禅”(《虚云和尚年谱》第157页)时,这完全是“唯心念佛”,哪里还是追求外在的西方极乐净土的念佛呢

  因此,来果、虚云和禅门中人虽然将念佛归属于净土法门,但是,他们自己和领众所进行的念佛,即追求“唯心净土”的念佛,实际上是“唯心念佛”,与参禅以求“明心见性”的确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既然如此,近代禅门念佛就并没有脱离宗门,实质上仍是宗门参禅,于此何谈近代中国的禅佛教已变成了净土宗之“念佛禅”或“念佛宗”了呢

  铃木大拙对“念佛”的理解,正如上文所述,是与参禅以求明心见性截然对立的,即净土宗的念佛。他所谓“念佛禅”,实际上是指净土宗化的禅,即净土禅,这显然与来果、虚云等禅门中人所理解的“唯心念佛”和追求“唯心净土”的念佛参禅观念是迥然不同的。因此,铃木大拙以“净土宗之念佛”来概括近代中国禅门的“唯心念佛”,进而将近代中国的禅佛教说成“念佛禅”,是不恰当的。

  人们或许要问:既然中国近代禅门中人所理解的“唯心念佛”也是念佛,为什么不可以将其参禅名之为“念佛禅”呢

  我认为这样做虽然并不一定使近代禅宗之禅变成净土宗之禅,但由于近代中国禅门中人(也包括其他法门中人)对“唯心念佛”与“净土念佛”没有明确的区分,因而容易使人们误将禅门中实质上的“唯心念佛”看作是净土宗的念佛,导致将“念佛禅”误认为“净土宗之禅”,因此,不用“念佛禅”来概括近世中国的禅佛教是合理的。

  铃木大拙在说明近代中国禅佛教是“念佛禅”时,还以近代中国禅门中所流行的“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所具有的“念佛”特征来作为立论依据。其实,“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早在明末就为云栖礻朱宏所提出,到近代几乎成为禅门唯一的话头。来果禅师曾自…

《略论近代中国禅佛教(何建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