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恭敬礼拜。归国后,即致力于译事,译出了大量的经典,为译经史上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
西游记说,唐僧西天取经,曾历九九八十一难,吃尽人间辛苦。事实虽不如此,但在往返的旅途中,经沙漠,越高岭,确也吃了不少苦头。像奘法师等古德,为什么要受尽那许多艰辛险难,而到印度去求经?这因为,他知道佛法能够救济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因此,他不避险难,置生死于度外,由大悲心的驱使,希望成就众生,就是牺牲了自己也无所谓。古诗云:「去者成百归无十」,可见取经的艰难危险!所以译出的经典,完全是古德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我们现 [P22] 在能够读到这些圣典,应该饮水思源,感念古德的恩德。
「唐」是唐朝,国王姓李。「三藏」是经、律、论三藏,奘法师能博通三藏教典,故尊称为三藏「法师」。此经是奉皇帝的意旨而译出来的,所以又说「奉诏译」。
现在要略辨五译的同异:本经的前四译,大致相同,祗有义净译稍异。前者祗说药师净土,义净译则有七佛净土。如说:「东方去此,过四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无胜,佛号善名称吉祥王如来。……」乃至「东方去此,过九殑伽沙佛土,有世界名善住宝海,佛号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这其中六段,都与前四译不同。到了说到药师如来的净土,就与四译相同。但同中又有稍异:一、前四种译本,在佛宣说神咒之后,祗说大众得闻药师佛名而获利益,义净译则说闻七佛名而得益。二、义净译药叉神将闻了七佛名号发愿护法,及时诸人众起,七佛应召来会证明其事等文,为其余译本所无。三、义净译多了七佛说咒,名定力琉璃光。四、奘译没有金刚及梵释诸天各说咒语。现存所依的玄奘译本,其 [P23] 中药师如来所说的神咒一段,也是从义译录出而插进去的。但帛尸梨密多罗所译也有咒语,不过不是在当中,而是附于经末。关于这点,太虚大师曾有论到:佛法,不独小乘,即大乘也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比方佛灭度百年后,小乘蓬勃,大乘隐晦;从五百至八百年间,大乘盛行,密教还不大兴盛;后来才慢慢活跃起来。这是因时而异。第一译者帛尸梨密多罗三藏,是龟兹人;密法早就流传在龟兹,所以他就编译大灌顶神咒经。义净到印度时,正是印度密典盛行的时代,故义净三藏译出的本典,密宗的色彩较重,奘公及达磨笈多等则较少。
这里附带一谈净土法门与秘密法门的关系。在过去,有些净土行者,不满意密教;而密教学者,也多少轻视净土;其实净与密,关系最为密切,其性质也最为接近。比方本经,若除却咒语,便纯粹是净土法门;加上了咒语,便又通于密部。又如阿弥陀经,是纯净土法典;但如「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也就通于密部。这与本经相同,本经药师所说咒,也是拔除一切业障。还有,不论净土或秘密教,佛或本尊,其加被力最受重视。如阿弥陀佛的愿力,或药师如 [P24] 来的本愿力,都极重要;而行者对于佛或本尊的不可思议力,更须要具足充分的信心,绝不容许有丝毫的疑念。又密部的念咒和净土的念佛,同是以口发音声,作为修行的方便。密宗修观,观想其崇拜的对象──本尊,如大日如来、观音、文殊等菩萨;不动、阎鬘德迦等金刚,到观行成就,本尊现前,即可与自己晤谈,开示法语。净土法门的念佛观修成,佛也同样可以现前,如般舟三昧经说。这二类法门,非常相近。如现讲的药师经,教我们诵经,念佛,或持咒,可说都是属于显教的修行法。金刚智,不空,一行三藏等密教大师,都曾有药师仪轨;所以本经,通于净土及秘密法门,通于显、密二教。 [P25]
正释
甲一 缘起分
乙一 叙事证信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
本经全文,分三大科:即缘起、正宗、流通三分。叙述佛说此经的因缘,是缘起分。由此而引起开示全经的中心主题,为正宗分。佛说法,不但是为了当前的听众,且远为未来的众生,所以还要嘱咐流通,化化不绝,是流通分。
缘起分中,又分叙事证信与礼请起说,通常称为通序与别序。叙事证信,是叙述佛在何时何地为何等人开示此一法门,以及当时在场听众共有若干,以表示结集经典的人,确曾从佛听来,不是妄自杜撰,这才能取得后人的信仰。智度论说:『说时、方、人,为令人生信故』。如现代的会议记录, [P26] 必记下时间、地点、出席人数及其议案,以示有史实可稽。佛教圣典,不像外道经书,说不出出处,而假藉以天降,或是从山洞里得来,甚至说是由乩坛里扶乩得来!
「如是我闻」,明所闻的法门。是说:如此之法──这部经典,是我(结集者)亲自听来的。这是佛入灭后,弟子结集经典时所按的。佛当时说法,不像现代有笔记或录音,大家都是从佛那里听来的;在结集时,阿难或其它同人,不管结集到那一部经,开头总是说『如是我闻』,用以表示从佛得来。这本是浅而易懂的,然古德每每因浅解深,所以有很多解释。现在简单地说:如,约义理方面说,佛所说的,是不异法,其义理绝无两样,所以称如;而显义文字,能恰当地吻合义理,故说是;文义都正确而无差错,名为如是。闻本是耳闻,但仅依耳根,实不能成闻,必须有意识以及其它因缘同时俱起,才能发生听闻了解的功用。依世俗谛说,六根六识的总和,假名为我;假我是总,根识是别。所以现在废别立总,不说耳闻而说我闻。 [P27]
或许有人发生疑问,以为佛法既说无我,此中为什么又说我闻?世人不明佛法,发生这类的疑难,着实不少。从前有位聪明小沙弥,读诵心经,读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时,不觉怀疑起来,就到师父那里,摸摸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问师父是什么?师父说:眼睛、耳朵、鼻子都不知道吗?他说:既然我的眼睛、耳朵好端端的,为什么经里说无眼耳鼻舌呢?结果师父也无从回答。又古代有位德山法师,善讲金刚经。他背着金刚经注疏去参访,路旁见一老婆婆在卖点心,便歇下来,打算买些点心充饥。老婆婆问他包里是什么?他说是『金刚经疏』。老婆婆又问: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你到底想点的那个心?德山无以为答,便把经疏烧掉。
佛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说三心不可得,而事实上,这种种(根)身心之法,却又显然而存在的;同样地,佛法尽管说无我,而在世俗谛中,因缘和合的假我,却又是不可否定的。这在一般人似乎是矛盾而不可理解。须知 [P28] 五蕴假合的我,与空无我性的我,其含义是迥然不同的。我们的意识中,总觉得有个我,运动于时空中,而且是常住不变、独立而自主存在的。这样的我,是神我,自性我,佛法否定了它,所以说无我。因为从头至足,从物质到精神,任凭怎样去寻求,都没有丝毫的自性可得,故『无眼耳鼻舌身意』,『无我无众生』。然而五蕴和合,心身所起的统一作用,却是有的,虽有而如幻如化;这幻化不实的和合相,即假名为我。假名我,不但凡夫有,即声闻圣者也无例外。有人问佛:阿罗汉可否说我?佛说:可以。假我虽有,但不同凡夫错觉中的实我,和外道妄执的常我、神我。明乎此,佛法的说我与无我,说眼耳鼻舌与无眼耳鼻舌,并不矛盾,于真俗二谛,才能融通无碍。
「一时」,指说法的时间。这是从法会开始,到法会圆满的那一个时候。所以不说某年某月某日,因为佛法要流传到各国去,各地的时间不同,如中国夜间九时,美国便是清晨了;又如阴历阳历,也相差很远,实在无法确 [P29] 指,所以祗泛称一时。
「薄伽梵」,是佛陀的尊称,义译为世尊,指说法主──释迦牟尼佛。因含有吉祥、端严、炽盛等多义,所以多含不翻,仍保存它的原音。今就其本义,略述两点:一、薄伽梵是巧分别:佛能善巧分别诸法相,即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无不彻底通达,了了明达,虽说一切法相,而不违第一义谛,故称为巧分别。二、能破:众生无始以来,受了根本无明以及种种烦恼的蒙蔽与缠缚,从来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和自由;小乘声闻,大乘菩萨,虽都在解脱道上,但尚未到达究竟目的。唯有大觉佛陀,彻底断尽一切无明烦恼,证得一切智智,真正获得了大自在,大解脱,所以尊称佛为薄伽梵。
「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这是说法的地方。佛陀,永远是顾念着众生的苦厄和灾难,所以经常的往来恒河一带,游行教化,使无量无数的苦恼众生,都能沾法雨的润泽。不但佛陀如此,即当时的佛弟子们,也都经常到诸方去游化的。后代的出家佛子,每欢喜坐化一方,这容易发生 [P30] 问题。因为一地方住久了,渐渐就把寺院,产业,甚至佛教信众,看作己有。同时,资生对象也越来越多,贪染心也便越加滋长,不知觉地陷入利欲深渊,而不能自拔。故为利济众生想,节制自我的私欲想,佛陀特别注重游化诸方。广严城,是梵语毗舍离的义译。因为土地广,文化高,物产富,人民的生活都安乐舒适,故名广严。据今学者考证,此城在恒河以北巴特那地方。广严城是总名,佛住的地方,是城外郊区的乐音树下。佛说法没有一定的处所,有时在庄严宽敞的大厦,有时则在幽静的树林间。此地所说的乐音树,不止一棵两棵,应该是乐音林。因为树多,大家坐在林下听法。微风吹动枝叶,便作种种自然音声,犹如奏乐,所以叫做乐音树。
与大苾!9文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这是列举听法的大众。本经为大乘教典,普为一切众生逗机启教,所以所列举的,有声闻众、菩萨众、人天众等。佛为众生开示法门,圆满究竟而 [P31] 又广大普及的。如大根器的众…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