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听了得大益;小根器的听了得小益。所以佛法的分别大小等类,实以行者的发心和愿行为主;若行愿广大悲切,处处以利济众生为前提,即是大乘;若行愿偏狭,时时以自了生死为大事,则为小乘;如于本经,若但求免难消灾,人天福报,不厌生死,而以世间欲乐为目的,便是人天乘。
释尊宣说本经时,第一类听众,是「苾!9文众」,即行声闻法、证阿罗汉果的小乘人。这应有四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或加式叉摩那为五众,不过出家众以比丘为主体,故特举为声闻乘的代表。苾!9文,即比丘的异译,其主要意义为乞士。出家比丘过的是乞士生活,无论衣、食、住等,依信徒的布施来维持;同时又从佛乞法。这样,一方面向施主乞食以维持色身,另方面从佛乞法以养慧命,故名比丘──乞士。「与」会的比丘众,有「八千人」,其实不止此数,这不过约「大」比丘说。大,不是年龄老大,而是指那能精勤修学,业已断尽一切烦恼,证得无学阿罗汉果的圣者。众 [P32] 是众多,比丘过着团体生活,团体非一人二人,所以每称比丘为众──僧。现在,这许多大比丘们,「俱」集在一个地方──乐音树下,共听佛的说法。这并非一群乌合之众;他们有着同一的知见,同一的戒守,同一的意志,大家一心一德,共住一处,为法修行,过着和乐清净的僧团生活。
第二类听众,是「三万六千」的「菩萨摩诃萨」;此为修学大乘法门的菩萨众。大乘与小乘的界说,极简单明确,如专为独善的,自了生死的,便是小乘;若不仅独善其身,而兼度一切众生的,即为大乘。菩萨为梵语菩提萨埵的简译,此译觉(菩提)有情(萨埵)。凡有生命活动的,有情识作用的,在生死轮回中的,不论是天、人、鬼、畜、地狱,通是有情。菩萨有高度的智慧,是有觉悟分的有情,也即是有情中的觉悟者。又,在修学过程中,菩萨一面上求佛道,一面下化众生。佛的大菩提,众生──甚至小乘行者,不知希求,唯有菩萨知道希求;同时,众生的无边苦痛,也唯有菩萨肯发心伸垂救之手,给予援助,使众生获清凉法味。这是约上求与下化,智慧与 [P33] 慈悲,而说名菩萨。
一听说菩萨,大家就会联想到曼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大菩萨,其实菩萨是有大小和浅深的。我们如肯学菩萨上求下化的精神,我们当下就已经是菩萨了,不过是初发心菩萨。由浅至深,从小至大,如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同样名为学生,祗是学力的差别而已。所以,如人人能上求下化,人人都发菩提心,行菩萨行,人人即是菩萨。菩萨的名称极通泛,但此处所说的三万六千菩萨,是指的大菩萨──摩诃萨。摩诃是大,萨即萨埵(有情),合称大有情。经里说,大菩萨于一切众生中,最为上首,是人中的领导者;有高超的智慧,深切的悲心,广大的行愿,成就了无边净功德法,所以说是大有情。如曼殊、观音等初地以上的菩萨,都是此中所指的大菩萨。除了三万六千大菩萨而外,应该还有许多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位次菩萨,也在会听法。药师法会的大菩萨,有三万六千,比起八千众的大比丘,超过多多,可见学大乘法门的多于小乘。 [P34]
「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这是第三类的人天众。也可以说是大乘或小乘根性的未决定者。人中,此处举四类:1.国王:王为自在义,于国政权衡,有着自由自主的决定作用,故名为王。这通指一国的领袖、元首、主席、总统等。2.大臣:是国王的助手,协助国王处理国家政务,和卫国安民的要员,如现代政府中的院长、部长之类。3.婆罗门:译为净行,是印度四阶级之一,他们不事耕种,不做生意,也不做工,专门执行祭祀的职务。印度极重视祭祀,而祭祀也有一定祭法,必须聘请专门人材──祭师,方能如法举行。因此,印度社会,就产生一种地位极高的宗教师阶级──婆罗门阶级。4.居士:印度社会的第三阶级,叫做吠舍,也就是一种自由民,其中富有的,有地位的绅士,即被称为居士。以现代说,他们是属于资产阶级,是地主,或工商界的实业巨子。中国每称在家学佛的人为居士,这是不符印度居士本义的,不过现在已成了习惯,也就通行而解说为居家之士。以上的王、臣、婆罗门及居士,祗是由四 [P35] 姓阶级中,举出有力量有地位的人,作为人众的代表,其它参预法会的,当然还不少。
天龙八部,属于天众。然而既说是天,何以又有龙等八部?因为,天有高级和低级的分别,有些鬼畜,因为福报大,得以受生天上,受天的统摄,所以也算是天众。八部各有名称(下文再详),今但提出天、龙二名为代表。天,即光明之义,指空界中的神明。依佛法说,有二十八天。关于龙的传说,印度与中国大致相同。据说,龙的形态跟蛇差不多,而鱼和虾蟆也可化为龙。这个世界的下雨、落雪、降冰雹,都与龙有关。龙等八部,都是守护佛的神将。如中国的寺院中,一进山门就有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或二大金刚的神像,站岗一般的镇守着。这是善的护法神。八部中,也有性情暴戾、善于捣乱的不良分子,那是没有受过佛法熏陶的;受过佛法熏陶的八部,不但维护佛法,而且也乐意护卫修学佛法的善人。国王、大臣等是人,天龙八部则系非人,故经说人非人等。 [P36]
释迦佛的教化众生,主要对象是人,如菩萨,比丘,国王,大臣等,都是出自人间或现人身的。天龙八部,祗是护法者。他们深知佛法的好处,所以发愿护持佛法,凡是法会道场,以及修持佛法的行者,他们都乐于保护。所以他们虽属非人,佛教也非常尊重他们。不过我们总得认清,佛法是以人为中心的,天龙鬼神仅处于旁听和护法的地位,不能反宾为主,专门着重敬奉天龙鬼神,倒把人本的佛法忽视了。我们对于天龙八部,可以恭敬供养,以犒赏其热心护法的辛劳,然而绝不能皈依祂。我们的真正皈依处,是三宝;崇高而伟大的三宝,才是我们皈依的对象。
如上所说,比丘、菩萨、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这「无量」无数的法会「大众」,虽然身分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不同,而大家都能有秩序地「恭敬围绕」着佛陀,如星拱月,聚精会神地安坐那里,谛听慈悲仁愍的佛陀「为」他们宣「说」微妙「法门」。
乙二 礼请起说 [P37]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
次说缘起分的礼请起说。「尔时」,即大众围绕而听法的时候。「曼殊室利」,为文殊师利的异译;文与曼,古音相近。曼殊室利,义译妙(曼殊)吉祥(室利),在大乘佛教中,是以智慧为特德的菩萨,曾为诸佛之师。「法王子」,是菩萨的尊称。法王指佛陀,佛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法王子是菩萨,如国王的太子,是候补的国王,将来要继承王业的。曼殊室利为佛的继承者,所以称法王子。约这个意义,观音、地藏等大菩萨,实也具备继承佛陀的资格,应该也可称为法王子的,而经中为何独以此名尊称文殊?我们知道,佛果是由菩萨因行而来,菩萨因地有种种功德,而主要的是智慧;佛名觉者,也即大菩提;曼殊室利有高超的智慧,于诸菩萨中最为第一,与佛的大菩提相近,若再进一步,便是大觉的佛陀了,故经里处处称赞他为法王子。曼殊室利有大智慧,了解法会大众的内心要求,更深知末法众 [P38] 生对此法门的必要;由于悲愍心的驱使,觉得应由自己来启开这一救苦法门。于是,他「承」受了「佛」的「威神」之力,加被鼓励,便在广大的听众中,「从」自己的「座」位上,从容地站立「起」来。「偏袒一肩,右膝着地」,面对「薄伽梵(佛),曲躬合掌」。佛的威德,巍巍赫赫,不可思议,若无佛的威神慈悲加被,弟子们是不敢冒然启问的,恐自己的智力不够,问得不三不四;有了佛的威神力的加被,就有发问的胆量,而问题也可问得恰到好处。偏袒一肩,即露出右臂;右膝着地,即右边的膝盖靠着地面下跪;曲躬,就是鞠躬。这都是印度当时集会请法时,必用的一种崇重的礼节;为众生而向佛请法的曼殊,当然也不能例外。这些既是礼节,本不必再作解说,但佛法即事表法,所以这也是富有深义的。偏袒一肩,表示荷担佛法;右膝着地,表示下化众生;曲躬表示内心的谦恭、至诚;合掌当胸,表向于中道。有说:十指即表示十波罗蜜,和合而归中道。我们礼佛,应该这样的观想。 [P39]
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上文是曼殊从意业而现的身业的恭敬,此中请法,即表口业的清净。曼殊是大智的代表者,然而所请的法门,却为慈悲救济边事。可见慈悲须从智慧中流出,由智慧而摄导慈悲,才是佛教的真慈悲。
请法之前,曼殊先尊称一声「世尊」,以表示恭敬恳切。他接着说:「唯愿」佛为我们「演说如是相类」的「诸佛名号」,以「及」诸佛因地的「本大」行「愿」,无边「殊胜功德」。因佛曾在弥陀经,或其它经中,说过西方或其它的净土,是如何如何的微妙庄严;其土有佛,是称什么什么;其佛的本愿功德,又是何等的伟大;众生闻其名称,或称念,或忆持,便可获得无量功德等。因此,曼殊代表大众,要求世尊宣示与此相类似(如是相类)的教法。
曼殊的劝请,纯为大智慧的表现,大慈悲的流露,非自求个己的利乐, [P40] 所以他又向佛表示:这是为「令」末世「诸」听「闻者」,能够因此得以「业障消除」。障是障碍,业即我们现生或过去事业所作的潜力。善业是不发生故障的;作的恶业多了,就要障我们的前途,尤其当我们要向光明的菩提道前进时,是最容易发生魔障的。例如家…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