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生,聽了得大益;小根器的聽了得小益。所以佛法的分別大小等類,實以行者的發心和願行爲主;若行願廣大悲切,處處以利濟衆生爲前提,即是大乘;若行願偏狹,時時以自了生死爲大事,則爲小乘;如于本經,若但求免難消災,人天福報,不厭生死,而以世間欲樂爲目的,便是人天乘。

  釋尊宣說本經時,第一類聽衆,是「苾!9文衆」,即行聲聞法、證阿羅漢果的小乘人。這應有四衆──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或加式叉摩那爲五衆,不過出家衆以比丘爲主體,故特舉爲聲聞乘的代表。苾!9文,即比丘的異譯,其主要意義爲乞士。出家比丘過的是乞士生活,無論衣、食、住等,依信徒的布施來維持;同時又從佛乞法。這樣,一方面向施主乞食以維持色身,另方面從佛乞法以養慧命,故名比丘──乞士。「與」會的比丘衆,有「八千人」,其實不止此數,這不過約「大」比丘說。大,不是年齡老大,而是指那能精勤修學,業已斷盡一切煩惱,證得無學阿羅漢果的聖者。衆 [P32] 是衆多,比丘過著團體生活,團體非一人二人,所以每稱比丘爲衆──僧。現在,這許多大比丘們,「俱」集在一個地方──樂音樹下,共聽佛的說法。這並非一群烏合之衆;他們有著同一的知見,同一的戒守,同一的意志,大家一心一德,共住一處,爲法修行,過著和樂清淨的僧團生活。

  第二類聽衆,是「叁萬六千」的「菩薩摩诃薩」;此爲修學大乘法門的菩薩衆。大乘與小乘的界說,極簡單明確,如專爲獨善的,自了生死的,便是小乘;若不僅獨善其身,而兼度一切衆生的,即爲大乘。菩薩爲梵語菩提薩埵的簡譯,此譯覺(菩提)有情(薩埵)。凡有生命活動的,有情識作用的,在生死輪回中的,不論是天、人、鬼、畜、地獄,通是有情。菩薩有高度的智慧,是有覺悟分的有情,也即是有情中的覺悟者。又,在修學過程中,菩薩一面上求佛道,一面下化衆生。佛的大菩提,衆生──甚至小乘行者,不知希求,唯有菩薩知道希求;同時,衆生的無邊苦痛,也唯有菩薩肯發心伸垂救之手,給予援助,使衆生獲清涼法味。這是約上求與下化,智慧與 [P33] 慈悲,而說名菩薩。

  一聽說菩薩,大家就會聯想到曼殊、普賢、觀音、地藏等大菩薩,其實菩薩是有大小和淺深的。我們如肯學菩薩上求下化的精神,我們當下就已經是菩薩了,不過是初發心菩薩。由淺至深,從小至大,如小學一年級到大學,同樣名爲學生,祗是學力的差別而已。所以,如人人能上求下化,人人都發菩提心,行菩薩行,人人即是菩薩。菩薩的名稱極通泛,但此處所說的叁萬六千菩薩,是指的大菩薩──摩诃薩。摩诃是大,薩即薩埵(有情),合稱大有情。經裏說,大菩薩于一切衆生中,最爲上首,是人中的領導者;有高超的智慧,深切的悲心,廣大的行願,成就了無邊淨功德法,所以說是大有情。如曼殊、觀音等初地以上的菩薩,都是此中所指的大菩薩。除了叁萬六千大菩薩而外,應該還有許多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位次菩薩,也在會聽法。藥師法會的大菩薩,有叁萬六千,比起八千衆的大比丘,超過多多,可見學大乘法門的多于小乘。 [P34]

  「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量大衆」。這是第叁類的人天衆。也可以說是大乘或小乘根性的未決定者。人中,此處舉四類:1.國王:王爲自在義,于國政權衡,有著自由自主的決定作用,故名爲王。這通指一國的領袖、元首、主席、總統等。2.大臣:是國王的助手,協助國王處理國家政務,和衛國安民的要員,如現代政府中的院長、部長之類。3.婆羅門:譯爲淨行,是印度四階級之一,他們不事耕種,不做生意,也不做工,專門執行祭祀的職務。印度極重視祭祀,而祭祀也有一定祭法,必須聘請專門人材──祭師,方能如法舉行。因此,印度社會,就産生一種地位極高的宗教師階級──婆羅門階級。4.居士:印度社會的第叁階級,叫做吠舍,也就是一種自由民,其中富有的,有地位的紳士,即被稱爲居士。以現代說,他們是屬于資産階級,是地主,或工商界的實業巨子。中國每稱在家學佛的人爲居士,這是不符印度居士本義的,不過現在已成了習慣,也就通行而解說爲居家之士。以上的王、臣、婆羅門及居士,祗是由四 [P35] 姓階級中,舉出有力量有地位的人,作爲人衆的代表,其它參預法會的,當然還不少。

  天龍八部,屬于天衆。然而既說是天,何以又有龍等八部?因爲,天有高級和低級的分別,有些鬼畜,因爲福報大,得以受生天上,受天的統攝,所以也算是天衆。八部各有名稱(下文再詳),今但提出天、龍二名爲代表。天,即光明之義,指空界中的神明。依佛法說,有二十八天。關于龍的傳說,印度與中國大致相同。據說,龍的形態跟蛇差不多,而魚和蝦蟆也可化爲龍。這個世界的下雨、落雪、降冰雹,都與龍有關。龍等八部,都是守護佛的神將。如中國的寺院中,一進山門就有威風凜凜的四大天王,或二大金剛的神像,站崗一般的鎮守著。這是善的護法神。八部中,也有性情暴戾、善于搗亂的不良分子,那是沒有受過佛法熏陶的;受過佛法熏陶的八部,不但維護佛法,而且也樂意護衛修學佛法的善人。國王、大臣等是人,天龍八部則系非人,故經說人非人等。 [P36]

  釋迦佛的教化衆生,主要對象是人,如菩薩,比丘,國王,大臣等,都是出自人間或現人身的。天龍八部,祗是護法者。他們深知佛法的好處,所以發願護持佛法,凡是法會道場,以及修持佛法的行者,他們都樂于保護。所以他們雖屬非人,佛教也非常尊重他們。不過我們總得認清,佛法是以人爲中心的,天龍鬼神僅處于旁聽和護法的地位,不能反賓爲主,專門著重敬奉天龍鬼神,倒把人本的佛法忽視了。我們對于天龍八部,可以恭敬供養,以犒賞其熱心護法的辛勞,然而絕不能皈依祂。我們的真正皈依處,是叁寶;崇高而偉大的叁寶,才是我們皈依的對象。

  如上所說,比丘、菩薩、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這「無量」無數的法會「大衆」,雖然身分不同,階級不同,職業不同,而大家都能有秩序地「恭敬圍繞」著佛陀,如星拱月,聚精會神地安坐那裏,谛聽慈悲仁愍的佛陀「爲」他們宣「說」微妙「法門」。

  

  乙二 禮請起說 [P37]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

  次說緣起分的禮請起說。「爾時」,即大衆圍繞而聽法的時候。「曼殊室利」,爲文殊師利的異譯;文與曼,古音相近。曼殊室利,義譯妙(曼殊)吉祥(室利),在大乘佛教中,是以智慧爲特德的菩薩,曾爲諸佛之師。「法王子」,是菩薩的尊稱。法王指佛陀,佛說『我爲法王,于法自在』。法王子是菩薩,如國王的太子,是候補的國王,將來要繼承王業的。曼殊室利爲佛的繼承者,所以稱法王子。約這個意義,觀音、地藏等大菩薩,實也具備繼承佛陀的資格,應該也可稱爲法王子的,而經中爲何獨以此名尊稱文殊?我們知道,佛果是由菩薩因行而來,菩薩因地有種種功德,而主要的是智慧;佛名覺者,也即大菩提;曼殊室利有高超的智慧,于諸菩薩中最爲第一,與佛的大菩提相近,若再進一步,便是大覺的佛陀了,故經裏處處稱贊他爲法王子。曼殊室利有大智慧,了解法會大衆的內心要求,更深知末法衆 [P38] 生對此法門的必要;由于悲愍心的驅使,覺得應由自己來啓開這一救苦法門。于是,他「承」受了「佛」的「威神」之力,加被鼓勵,便在廣大的聽衆中,「從」自己的「座」位上,從容地站立「起」來。「偏袒一肩,右膝著地」,面對「薄伽梵(佛),曲躬合掌」。佛的威德,巍巍赫赫,不可思議,若無佛的威神慈悲加被,弟子們是不敢冒然啓問的,恐自己的智力不夠,問得不叁不四;有了佛的威神力的加被,就有發問的膽量,而問題也可問得恰到好處。偏袒一肩,即露出右臂;右膝著地,即右邊的膝蓋靠著地面下跪;曲躬,就是鞠躬。這都是印度當時集會請法時,必用的一種崇重的禮節;爲衆生而向佛請法的曼殊,當然也不能例外。這些既是禮節,本不必再作解說,但佛法即事表法,所以這也是富有深義的。偏袒一肩,表示荷擔佛法;右膝著地,表示下化衆生;曲躬表示內心的謙恭、至誠;合掌當胸,表向于中道。有說:十指即表示十波羅蜜,和合而歸中道。我們禮佛,應該這樣的觀想。 [P39]

  

  白言:『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消除,爲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上文是曼殊從意業而現的身業的恭敬,此中請法,即表口業的清淨。曼殊是大智的代表者,然而所請的法門,卻爲慈悲救濟邊事。可見慈悲須從智慧中流出,由智慧而攝導慈悲,才是佛教的真慈悲。

  請法之前,曼殊先尊稱一聲「世尊」,以表示恭敬懇切。他接著說:「唯願」佛爲我們「演說如是相類」的「諸佛名號」,以「及」諸佛因地的「本大」行「願」,無邊「殊勝功德」。因佛曾在彌陀經,或其它經中,說過西方或其它的淨土,是如何如何的微妙莊嚴;其土有佛,是稱什麼什麼;其佛的本願功德,又是何等的偉大;衆生聞其名稱,或稱念,或憶持,便可獲得無量功德等。因此,曼殊代表大衆,要求世尊宣示與此相類似(如是相類)的教法。

  曼殊的勸請,純爲大智慧的表現,大慈悲的流露,非自求個己的利樂, [P40] 所以他又向佛表示:這是爲「令」末世「諸」聽「聞者」,能夠因此得以「業障消除」。障是障礙,業即我們現生或過去事業所作的潛力。善業是不發生故障的;作的惡業多了,就要障我們的前途,尤其當我們要向光明的菩提道前進時,是最容易發生魔障的。例如家…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成佛之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