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P6

  ..續本文上一頁庭裏,丈夫要學佛,妻子不贊成;妻子要學佛,丈夫不贊成。或因身體多病,或因事務羁纏,或因惡友包圍,以致錯失學佛的機會。或者愚癡不信佛法;或信佛法而家庭太窮,受著生活的鞭策拖累,無法抽身,于是永遠陷在苦痛中,不能自拔。要彌補這些人生缺陷,祗有修學淨土(非專指西方)法門,時常念佛,與佛接近,就會消弭業障,增長善根,漸漸遠離了逆境,惡人;得遇順利環境,善人,受善者的引導,步上正途,生活于佛法的光明中。

  佛在世時,是正法時代,衆生的智慧利,業障輕,修學佛法易得受用,大多能獲得果證。但過千年,到了像法時代,佛法都走了樣,變了質,到處是一些相似的佛法;所以名像法。其時衆生的善根淺薄,智慧暗鈍,業障深 [P41] 重,苦難多而不易修學。所以這淨土念佛法門,佛住世時原可不一定說(初五百年正法時代,淨土念佛法門不大流行,就由于此),然「爲欲利樂」那些福慧淺薄、煩惱特重的「像法轉時」的一切「諸有情」之「故」,不得不勸請佛陀,慈悲哀愍而爲敷演了。

  佛滅千年後,爲像法時代;兩千年後,即從像法轉入末法時代,也就是我們這個時代。衆生的善根越來越淺,煩惱越來越重,修行了生死者少,而苦痛愈來愈多。佛爲慈濟這些衆生,所以應曼殊的請求,開示這簡易的藥師淨土法門。

  

  爾時,世尊贊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爲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汝今谛聽,極善思惟,當爲汝說』。

  上由曼殊室利代表啓問諸佛名號,及本願功德,今佛允許開示。

  當代衆請法的「時」候,「世尊」便「贊」歎「曼殊室利童子」說:「 [P42] 善哉!善哉」!即是說;好極了好極了!因爲菩薩的勸請,不但適應衆生的需要,而且契合佛陀救世的悲懷,所以世尊對他頻頻稱許。

  上稱曼殊菩薩爲法王子,此地又稱他是童子。童子的含義,略說兩點:一、約世俗說:菩薩都是隨應衆生而現身的,沒有一定的形相;爲什麼樣的衆生,就示現什麼樣的身相,一切都是爲了適應衆生。不過,在諸大菩薩中,曼殊多示現童子相;如觀音菩薩,多現女人身,雖然他有叁十二應。曼殊菩薩的道場,據華嚴經說,是在印度東北的清涼山,中國佛學者,一向肯定即山西五臺山。從前無著文喜禅師,因仰慕曼殊菩薩,特地從老遠的南方,到北方去參拜,結果是走遍全山,都不曾遇見菩薩,內心覺得非常失望,慚恨自己的善根淺薄。後來看見一個放牛的小孩,手裏牽著一條牛,引導他去參見一位老者。禅師因遇不到曼殊菩薩,心裏總有些怏怏不樂,可是等到與他們晤談後,忽然小孩變了相,騎在一頭獅子身上,顯然就是曼殊菩薩。這一公案,見于中國的佛教傳紀。曼殊示現童子相的事迹,在中國很多。 [P43]

  二、約勝義說:菩薩修行,進入高階段的時候,有一位次叫童子地(即第九地)。童子有良好的德性,一切是那麼天真,純潔,那麼熱情,和樂,易于與人爲友,沒有記恨心,不像世故深的成人,那麼虛僞、冷酷、無情。菩薩修到那階段,洋溢著慈悲與智慧,熱情與和樂,內心純淨,故以童子形容菩薩,表征菩薩的純潔、天真、高尚、熱情、和樂的美德。

  佛因曼殊童子問法,極爲扼要,恰當,所以稱贊他,接著便說:「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心,「勸請我」廣「說諸佛名號」,及「本願功德」;這是「爲」了要救「拔」那些受「業障所纏」的「有情」,及「利益安樂像法轉時」一切「有情」之「故」。這本爲曼殊菩薩請說的話,現在佛把話重提一遍,以贊美印可他所問的合理。

  纏,如繩索捆縛;人有了業障,受業障的牽製,就像被繩子糾纏住一樣,不得自由。拔,即拯拔、救拔。衆生受業障的纏縛,陷入生死苦痛泥濘之中,無力自拔,今由曼殊菩薩的悲愍,請求釋尊開示諸佛聖號,及本願殊勝 [P44] 功德,使衆生聽聞以後,能夠依法受持,以掙脫業障的桎梏,跳出苦難的深淵。

  談到業障所纏,陡然想起:前天有位居士告訴我,某公司,最近有一個人跳樓自殺,誰也找不出他自殺原因。聽說這幾天,他常覺得有兩個什麼人跟著他。近乎這類的事情,實在很多。這不一定是非人所逼,大都是自己的業障現前。由于現世惡業,或宿業所纏,才有種種災難,種種不如意的遭遇。曼殊請佛說淨土法門,就是要拔除這些業障,使人類過著自由、安樂的生活。

  佛對曼殊的啓請,先贊歎他所說的合理,後即允許他說:「汝今」可以靜心「谛聽」,同時更須「極善思惟」,我「當爲汝」宣「說」。

  谛聽,即細心地、聚精會神地聽;極善思惟,是要善巧地思考,將已聽過的,用智慧加以抉擇、思辨、審察。我們若聽經聞法,最低限度應做到這兩點:第一、集中精神,專心一意地聽;第二、聽聞以後,好好地思考一下 [P45] ,才能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儒家教人治學,也要『慎思明辨』,何況佛法?般若經曾說:有的人聽了佛法覺得無味;有的雖樂意聽法,但不留心,聽過便忘;有的人雖能記得,但不加以思惟考察。這都是我們的宿習。如我們這一生聽經不感興趣,不肯用心,聽了佛法,不肯深刻思惟,那麼我們來生還是會這樣的!所以世尊開示曼殊室利,教他谛聽,教他極善思惟。佛在宣說每一部經的開始,總反複提到:『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絮絮的叮咛策勉,實爲大悲佛陀的苦口婆心!大家應該體會這點,切實遵重,切實學習,不可因爲是常談而等閑視之。

  

  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曼殊室利」聽了佛的叮囑教勉,即歡喜地答複世尊:是,是!世尊的誨導,我們當然唯命是從,現在「願」您就「說」,「我等」弟子,都是好「樂」──極願意聽「聞」的!佛說,好樂聞法的程度,應如同饑餓的遇到美食,口渴的得到清涼飲料。我們沈淪于生死輪回之中,苦痛不堪,一旦遇 [P46] 到佛陀說法,慈悲救濟,該是如何的欣喜呢!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如來開示

  丙一 依正行願

  丁一 總標依正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從這以下,是正宗分,今分叁大科,即如來開示、菩薩宏傳、藥叉誓護。在如來開示中,先說藥師如來的依正行願。其中又分叁段,先總標依正,即標明如來的正報(佛身)與依報(佛世界)。

  「佛告」訴「曼殊室利」說:從我們的「此」一世界,向「東方去」,經「過」了「十殑伽沙」那麼多的「佛」國「土」,「有」一個「世界,名 [P47] 」叫「淨琉璃」。殑伽沙,即恒河沙的異譯。恒河,義譯天堂來,是印度有名的大河,河中的沙又細又多;佛多在恒河流域一帶說法,所以每說到極多時,總是舉恒河沙爲喻。淨琉璃世界,就在我們這個世界的東邊,距離了十恒河沙等佛土之遠。那個國土的「佛」,「號」稱「琉璃光」。淨琉璃是依報世界,琉璃光是正報佛名。琉璃光一名,上文已經解釋。世界名淨琉璃,即常寂光淨土,以究竟清淨真如爲體。藥師如來徹底破除無明障蔽,證得最清淨法界,所以約所證成的境地──國土說,名淨琉璃世界;而不離法界,圓具大智慧,光明遍照,能破一切愚癡暗昧,約能證智──佛說,名琉璃光。

  從如來至薄伽梵等文,是佛的十大通號。這十名,全是依佛的功德而安立的。因佛的功德太大,一名不足以表诠;同時,印度的一般習慣,凡歌頌或贊美,多用十個名詞,如帝釋、大自在天,都有十號,佛法循世俗習慣,也采用十種名稱贊佛。 [P48]

  十名中,1.「如來」,已如上釋。2.「應」,即梵語阿羅诃的義譯。因佛功德最爲圓滿,應受人天供養,爲人天作大福田;又應已斷淨煩惱;應不再受生死。3.「正等覺」,即梵語的叁藐叁菩提。覺即覺悟,能通達一切法相,遠離一切顛倒。但說正覺,可通于小乘;大乘稱正等覺,等是普遍義,即普遍的覺了一切法真性。4.「明行圓滿」,舊譯明行足;圓滿,就是足的意思。明是智慧,行如布施持戒等萬行;佛的福德智慧,自利利他功行,一切圓滿具足,無欠無缺,故名明行圓滿。5.「善逝」,逝,即去的意思,也就是入涅槃。小乘聖者,丟下無邊苦惱衆生,自己一人入涅槃,是逝而不善;大覺佛陀不離生死而證菩提,不舍衆生而般涅槃,故名善逝。6.「世間解」,解是解了:對世間事理,衆生苦本,苦因,以及滅苦的方法,離苦的究竟處,都明達、解了。7.「無上士」,士是士夫,佛于天上人間而獨稱尊,爲人天的導師,故稱無上士。8.「調禦丈夫」,調禦如馬師,能把暴戾的馬,訓練成馴服的馬。佛教化衆生,無論衆生的根性如何惡劣、乖戾,如何剛 [P49] 強難服,也能善巧調禦,使他慢慢轉向佛法,修學佛法而得成就。佛陀教化的方法不一,因人而異:有時慈顔愛語,贊歎鼓勵,如說你行布施、持戒,功德無量,希有難得;有時則當頭棒喝,诃斥一頓,如說你業障深重,愚癡無智,再不精進修行,必墮叁途惡道。這等于調馬,在軟硬兼施的訓導下,就可慢慢馴服。9.「天人師」,佛出世間,不但教化人類,也同樣教化天人。有無量諸天參預法會聽法,故佛爲天人的教師。10.「佛」即是覺者,能究竟覺悟生命的秘奧,和覺察世出世間的種種法相。「薄伽梵」,即世尊。

  至此爲止,總標了東方淨土的名稱,及佛陀的聖號。

  

  丁二 別陳行願

  戊一 行願

  己一 總說 『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P50]

  依正行願中,上文已總標藥師如來…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成佛之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