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庭里,丈夫要学佛,妻子不赞成;妻子要学佛,丈夫不赞成。或因身体多病,或因事务羁缠,或因恶友包围,以致错失学佛的机会。或者愚痴不信佛法;或信佛法而家庭太穷,受着生活的鞭策拖累,无法抽身,于是永远陷在苦痛中,不能自拔。要弥补这些人生缺陷,祗有修学净土(非专指西方)法门,时常念佛,与佛接近,就会消弭业障,增长善根,渐渐远离了逆境,恶人;得遇顺利环境,善人,受善者的引导,步上正途,生活于佛法的光明中。
佛在世时,是正法时代,众生的智慧利,业障轻,修学佛法易得受用,大多能获得果证。但过千年,到了像法时代,佛法都走了样,变了质,到处是一些相似的佛法;所以名像法。其时众生的善根浅薄,智慧暗钝,业障深 [P41] 重,苦难多而不易修学。所以这净土念佛法门,佛住世时原可不一定说(初五百年正法时代,净土念佛法门不大流行,就由于此),然「为欲利乐」那些福慧浅薄、烦恼特重的「像法转时」的一切「诸有情」之「故」,不得不劝请佛陀,慈悲哀愍而为敷演了。
佛灭千年后,为像法时代;两千年后,即从像法转入末法时代,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众生的善根越来越浅,烦恼越来越重,修行了生死者少,而苦痛愈来愈多。佛为慈济这些众生,所以应曼殊的请求,开示这简易的药师净土法门。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
上由曼殊室利代表启问诸佛名号,及本愿功德,今佛允许开示。
当代众请法的「时」候,「世尊」便「赞」叹「曼殊室利童子」说:「 [P42] 善哉!善哉」!即是说;好极了好极了!因为菩萨的劝请,不但适应众生的需要,而且契合佛陀救世的悲怀,所以世尊对他频频称许。
上称曼殊菩萨为法王子,此地又称他是童子。童子的含义,略说两点:一、约世俗说:菩萨都是随应众生而现身的,没有一定的形相;为什么样的众生,就示现什么样的身相,一切都是为了适应众生。不过,在诸大菩萨中,曼殊多示现童子相;如观音菩萨,多现女人身,虽然他有三十二应。曼殊菩萨的道场,据华严经说,是在印度东北的清凉山,中国佛学者,一向肯定即山西五台山。从前无着文喜禅师,因仰慕曼殊菩萨,特地从老远的南方,到北方去参拜,结果是走遍全山,都不曾遇见菩萨,内心觉得非常失望,惭恨自己的善根浅薄。后来看见一个放牛的小孩,手里牵着一条牛,引导他去参见一位老者。禅师因遇不到曼殊菩萨,心里总有些怏怏不乐,可是等到与他们晤谈后,忽然小孩变了相,骑在一头狮子身上,显然就是曼殊菩萨。这一公案,见于中国的佛教传纪。曼殊示现童子相的事迹,在中国很多。 [P43]
二、约胜义说:菩萨修行,进入高阶段的时候,有一位次叫童子地(即第九地)。童子有良好的德性,一切是那么天真,纯洁,那么热情,和乐,易于与人为友,没有记恨心,不像世故深的成人,那么虚伪、冷酷、无情。菩萨修到那阶段,洋溢着慈悲与智慧,热情与和乐,内心纯净,故以童子形容菩萨,表征菩萨的纯洁、天真、高尚、热情、和乐的美德。
佛因曼殊童子问法,极为扼要,恰当,所以称赞他,接着便说:「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心,「劝请我」广「说诸佛名号」,及「本愿功德」;这是「为」了要救「拔」那些受「业障所缠」的「有情」,及「利益安乐像法转时」一切「有情」之「故」。这本为曼殊菩萨请说的话,现在佛把话重提一遍,以赞美印可他所问的合理。
缠,如绳索捆缚;人有了业障,受业障的牵制,就像被绳子纠缠住一样,不得自由。拔,即拯拔、救拔。众生受业障的缠缚,陷入生死苦痛泥泞之中,无力自拔,今由曼殊菩萨的悲愍,请求释尊开示诸佛圣号,及本愿殊胜 [P44] 功德,使众生听闻以后,能够依法受持,以挣脱业障的桎梏,跳出苦难的深渊。
谈到业障所缠,陡然想起:前天有位居士告诉我,某公司,最近有一个人跳楼自杀,谁也找不出他自杀原因。听说这几天,他常觉得有两个什么人跟着他。近乎这类的事情,实在很多。这不一定是非人所逼,大都是自己的业障现前。由于现世恶业,或宿业所缠,才有种种灾难,种种不如意的遭遇。曼殊请佛说净土法门,就是要拔除这些业障,使人类过着自由、安乐的生活。
佛对曼殊的启请,先赞叹他所说的合理,后即允许他说:「汝今」可以静心「谛听」,同时更须「极善思惟」,我「当为汝」宣「说」。
谛听,即细心地、聚精会神地听;极善思惟,是要善巧地思考,将已听过的,用智慧加以抉择、思辨、审察。我们若听经闻法,最低限度应做到这两点:第一、集中精神,专心一意地听;第二、听闻以后,好好地思考一下 [P45] ,才能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儒家教人治学,也要『慎思明辨』,何况佛法?般若经曾说:有的人听了佛法觉得无味;有的虽乐意听法,但不留心,听过便忘;有的人虽能记得,但不加以思惟考察。这都是我们的宿习。如我们这一生听经不感兴趣,不肯用心,听了佛法,不肯深刻思惟,那么我们来生还是会这样的!所以世尊开示曼殊室利,教他谛听,教他极善思惟。佛在宣说每一部经的开始,总反复提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絮絮的叮咛策勉,实为大悲佛陀的苦口婆心!大家应该体会这点,切实遵重,切实学习,不可因为是常谈而等闲视之。
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曼殊室利」听了佛的叮嘱教勉,即欢喜地答复世尊:是,是!世尊的诲导,我们当然唯命是从,现在「愿」您就「说」,「我等」弟子,都是好「乐」──极愿意听「闻」的!佛说,好乐闻法的程度,应如同饥饿的遇到美食,口渴的得到清凉饮料。我们沉沦于生死轮回之中,苦痛不堪,一旦遇 [P46] 到佛陀说法,慈悲救济,该是如何的欣喜呢!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如来开示
丙一 依正行愿
丁一 总标依正 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从这以下,是正宗分,今分三大科,即如来开示、菩萨宏传、药叉誓护。在如来开示中,先说药师如来的依正行愿。其中又分三段,先总标依正,即标明如来的正报(佛身)与依报(佛世界)。
「佛告」诉「曼殊室利」说:从我们的「此」一世界,向「东方去」,经「过」了「十殑伽沙」那么多的「佛」国「土」,「有」一个「世界,名 [P47] 」叫「净琉璃」。殑伽沙,即恒河沙的异译。恒河,义译天堂来,是印度有名的大河,河中的沙又细又多;佛多在恒河流域一带说法,所以每说到极多时,总是举恒河沙为喻。净琉璃世界,就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东边,距离了十恒河沙等佛土之远。那个国土的「佛」,「号」称「琉璃光」。净琉璃是依报世界,琉璃光是正报佛名。琉璃光一名,上文已经解释。世界名净琉璃,即常寂光净土,以究竟清净真如为体。药师如来彻底破除无明障蔽,证得最清净法界,所以约所证成的境地──国土说,名净琉璃世界;而不离法界,圆具大智慧,光明遍照,能破一切愚痴暗昧,约能证智──佛说,名琉璃光。
从如来至薄伽梵等文,是佛的十大通号。这十名,全是依佛的功德而安立的。因佛的功德太大,一名不足以表诠;同时,印度的一般习惯,凡歌颂或赞美,多用十个名词,如帝释、大自在天,都有十号,佛法循世俗习惯,也采用十种名称赞佛。 [P48]
十名中,1.「如来」,已如上释。2.「应」,即梵语阿罗诃的义译。因佛功德最为圆满,应受人天供养,为人天作大福田;又应已断净烦恼;应不再受生死。3.「正等觉」,即梵语的三藐三菩提。觉即觉悟,能通达一切法相,远离一切颠倒。但说正觉,可通于小乘;大乘称正等觉,等是普遍义,即普遍的觉了一切法真性。4.「明行圆满」,旧译明行足;圆满,就是足的意思。明是智慧,行如布施持戒等万行;佛的福德智慧,自利利他功行,一切圆满具足,无欠无缺,故名明行圆满。5.「善逝」,逝,即去的意思,也就是入涅槃。小乘圣者,丢下无边苦恼众生,自己一人入涅槃,是逝而不善;大觉佛陀不离生死而证菩提,不舍众生而般涅槃,故名善逝。6.「世间解」,解是解了:对世间事理,众生苦本,苦因,以及灭苦的方法,离苦的究竟处,都明达、解了。7.「无上士」,士是士夫,佛于天上人间而独称尊,为人天的导师,故称无上士。8.「调御丈夫」,调御如马师,能把暴戾的马,训练成驯服的马。佛教化众生,无论众生的根性如何恶劣、乖戾,如何刚 [P49] 强难服,也能善巧调御,使他慢慢转向佛法,修学佛法而得成就。佛陀教化的方法不一,因人而异:有时慈颜爱语,赞叹鼓励,如说你行布施、持戒,功德无量,希有难得;有时则当头棒喝,诃斥一顿,如说你业障深重,愚痴无智,再不精进修行,必堕三途恶道。这等于调马,在软硬兼施的训导下,就可慢慢驯服。9.「天人师」,佛出世间,不但教化人类,也同样教化天人。有无量诸天参预法会听法,故佛为天人的教师。10.「佛」即是觉者,能究竟觉悟生命的秘奥,和觉察世出世间的种种法相。「薄伽梵」,即世尊。
至此为止,总标了东方净土的名称,及佛陀的圣号。
丁二 别陈行愿
戊一 行愿
己一 总说 『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P50]
依正行愿中,上文已总标药师如来…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