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太虚大师年谱▪P4

  ..续本文上一页为助道因缘,其各永遵,俾成法益!一则以心印心,亲同骨肉;不可少怀异见,阳奉阴违!一则白首如新,历久弥敬;不可泛交朋党,背亲向疏!一则以善劝勉,有过箴规;不可弗纳忠言,任从己意!一则疾病相扶,患难相救;不可忘恩负义,袖手旁观!一则安危与共,忧乐是均;不可但顾自身,不思大义!一则事必相商,言当忍纳;不可诸般瞒昧,词组分离 [P30] !一则出处行藏,追随晤对;不可轻离忍别,致叹参商!一则各自立志,宏法利生;不可虚度韶光,甘居人下!以上义规,各宜慎重!右录盟心律一首:天涯聚首两欢然,鱼水相亲夙有缘。手足情同交莫逆,安危誓共义周全!盟心志在真心印,助道功成觉道圆。并建法幢于处处,迷津广作度人船。时维光绪三十二年自恣日,于太白名山奎焕楼,盟兄今悟书。时年二十九岁。本命戊寅宫,五月十二日子时建生』。

  按:太白名山即天童。今悟,为圆!4漒出家时之法名,乃曹洞宗派,「耀古复腾今」之今。其后,接宁波七塔寺法,乃改名弘悟,故与「圆!4漒法师事略」不同。又,奎焕楼乃楼之正名;以楼藏清帝御书,因俗称御书楼。楼有关帝像;然自圆!4漒主席天童,改建法堂上层为藏经楼,即移供关帝像于法堂楼上。圆!4漒时年二十九,能屈交十七龄未满之大师,眼力实有足多者! 秋初,仍回永丰寺续受楞严,兼阅四书五经(自传三)。 [P31] 冬,奘老朝峨嵋山回,购得滋补参药,授令服之;多年痼疾,霍然全愈,色身日臻康健(自传三)。

  是年(「出家二年」),大师初摄肖影,且自为题(昧盦诗录):『你!你!我认识你!我认识你!你就是你。你自题』。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一九0七──一九0八),大师十九岁。 是年夏,大师再去天童,听道老讲楞严经。阅楞严蒙钞,楞严宗通,爱不忍释 [P32] 。暇从道老受相宗八要及五教仪,于教义乃略植初基(自传三) 。秋,辞歧老,去慈溪汶溪西方寺阅大藏经。初以道老赞叹阅藏利益,心生向往。圆!4漒力赞其成:初为修书介绍,次复亲送大师去汶溪。西方寺阅藏、大有造于大师之一生,故大师自谓: 『后来他(圆!4漒)与我虽不无抵牾,我想到西方寺的阅藏因缘,终不忘他的友谊』(自传三)。

  同阅藏经者,有净宽(后为镇江金山寺方丈)、本一(后为沙市章华寺方丈)、昱山。昱山(法名慧月,别署懒石,常州人,出家于普陀山普慧庵)与大师同戒,『朝夕晤对,研究唱和者,间续历二三载。真挚高纯,为(大师)生平第一益友』 (人物志忆七;自传三;辑定毗陵集跋后)。冬,大师阅般若经有省。蜕脱俗尘,于佛法得新生自此始。如自传(三)云:『积月余,大般若经垂尽,身心渐渐凝定。一日,阅经次,忽然失却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灵光湛湛,无数尘剎焕然炳现,如凌虚影像,明照无 [P33] 边。座经数小时,如弹指顷;历好多日,身心犹在轻清安悦中』。旋取阅华严经,恍然皆自心中现量境界。伸纸飞笔,随意舒发,日数十纸,累千万字。所有禅录疑团,一概冰释,心智透脱无滞。所学内学教义,世谛文字,悉能随心活用(自传三;我的宗教经验;告徒众书;相宗新旧二译不同论书后)。是年秋冬,大师目光忽成近视(自传三)。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一九0八──一九0九),大师二十岁。 初春,温州华山(云泉)来西方寺。华山盖开僧界风气之先者!见大师神慧,乃为力陈世界与中国之新趋势,及佛教非速革流弊,振兴僧学不为功。时大师禅慧资心,颇不谓然,与辩十余日而莫决。因请观其所携新籍(康有为大同书,梁启超新民说,章太炎告佛子书、告白衣书,严复天演论,谭嗣同仁学),不觉为之心折,遂与华山订莫逆交。大师以佛学救世之宏愿,由此勃 [P34] 发而不复能自遏,一转先之超俗入真而为回真向俗(自传四;华山法师辞世记;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书后)。

  按:大师遇华山,辞世记作『光绪三十四年』。告徒众书亦谓:『民国前四年起,受(华山携来)康有为大同书、谭嗣同仁学』等影响。然自传叙与华山相遇已,继谓:『次年夏间,七塔寺请谛闲法师讲四教仪』。人物志忆亦谓:『民国前五年,读到先生以「白衣章炳麟」署名的告四众佛子书』。是则大师之遇华山,为光绪三十三年冬。二说相左,未知孰正!今谓晚年不免废忘致误,取早年之说为定。夏,听谛闲讲四教仪集注于宁波七塔寺。华山欲乘间有所宣导,故与净宽力劝大师往听(自传三──四)。

  一日傍晚,谛老答学众问次,明「七识无体,八识有体为别」。大师就理申问,诘难数番,谛老为!6窄眙半向。听众有非议者,谛老初不以为忤(自传三)。 [P35]

  谛闲,法名古虚,浙江黄岩朱氏子。业药,困于资,光绪六年投临海白衣寺出家。九年,初听法华于敏曦。十二年,初讲法华于杭之六通。一再掩关于慈溪芦山寺,温州头陀寺。参禅于金山;得天台教法于迹端融。法缘甚盛,为当时讲师巨擘。是年,讲于七塔寺,年五十(宝静「谛公老法师年谱」;鲍海秋「谛闲法师幼年略状」)。时圆!4漒以某寺寺产纠纷,开罪宁波官府,被拘禁于县衙。大师致函寄老,侠情喷涌,怪其不为营救,语涉过激。寄老来七塔寺,面施呵责;大师乃不待法会终了,避之于平望小九华寺(自传三)。

  大师于小九华,识革命僧栖云,为大师与党人往来之始。因从栖云读及孙文与章太炎之民报,梁启超之新民丛报,邹容之革命军等,大受革命思想之掀动(自传四)。

  栖云俗姓李,湘人。弱冠出家,尝从寄老参学。历数年,舍而去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与徐锡麟、秋瑾等回国潜图革命。时虽西装革履,犹复时以僧 [P36] 装隐僧寺(自传四)。秋,得寄老谅解,乃返甬(自传四)。时栖云以革命嫌疑,陷吴江狱。大师恳奘老,为求寄老向苏抚(寄老诗友)疏解,因得开脱(自传四)。

  时寄老主办宁波(府属)僧教育会,大师与圆!4漒、栖云襄赞之;大师之从事佛教运动,自此始。先数年,清廷废科举,兴学堂,各地教育会,每借口经费无着,提僧产充学费,假僧舍作学堂。僧界遑遑不可终日。日僧水野梅晓、伊藤贤道等乘机来中国,诱引中国僧寺受其保护;杭州即有三十余寺,归投真宗之本愿寺,遇事即由日本领事馆出为维护。事发,清廷乃有保护佛教,僧众自动兴学,自护教产,另立僧教育会之明令。浙江之寄禅、松风、华山,江苏之月霞,北京之觉先等,先后相共致力于自动兴学之举。时僧教育会会长有二:一出家长老,一地方士绅。惟长老多无能,士绅多土劣,僧寺虽负担经费以兴学,办理多难完善(自传四;略史;三十年来之中国佛教; [P37] 华山法师辞世记;议佛教办学法;从中国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冬,寄老应江苏省僧教育会之邀,参加(镇江金山寺)成立大会,大师与栖云随行,各有演说(自传四;略史)。归途,游苏州之虎丘(诗存)。回甬度年(自传五)。

  按:无言「太虚大师行略」,谓:『宣统元年,年十九,参加江苏省教育会』,误。

  

  宣统元年,己酉(一九0九──一九一0),大师二十一岁。 春,大师以华山之策发,栖云之怂恿,就学于南京祇洹精舍(自传五;华山法师辞世记;略史)。凡半年,于古文及诗颇多进益。杨仁老授楞严,苏曼殊授英文,谛老任学监。同学有仁山、智光、开悟、惠敏等;与梅光羲、欧阳渐、丘晞明,亦有同学之谊(自传五;三十年来之中国佛教)。

  按:柳无忌「苏曼殊年谱」,曼殊于去年任教祇洹,十二月由上海去日本 [P38] ,至是年八月始返上海。大师今春去学,如何得值曼殊授课?疑。按:杨仁老曾随使节去日本,与南条文雄等游,因归心佛教。于南京成立刻经处,流通佛典,民国来佛学之兴,颇得其力!光绪三十四年,得锡兰摩诃菩提会达磨波罗书,约与共同复兴佛教,以弘布于世界。杨氏因于去秋成立祇洹精舍。为佛教人才而兴学,且有世界眼光者,以杨氏为第一人!惜以经费绌,仅办一年而辍。秋,大师因华山荐以自代,任普陀山化雨小学教员(自传五;略史)。十二月,祝寄老五九(预庆六秩)华诞于天童寺(自传五),呈诗二绝(诗存)。

  再回西方寺,阅藏过年(自传四──五)。

  是年,道老任北京法源寺住持,北方佛学渐兴(南岳道阶法师小传)。圆!4漒住持宁波接待寺,并办佛教讲习所(叶性礼「圆!4漒法师事略」)。大师期望之甚深,赋诗持赠(诗存遗): [P39] 『会入一乘皆佛法,纔皈三宝即天人。当为末劫如来使,剎剎尘尘遍现身 。 『三千世界真经典,剖出微尘也大奇!珍重斫轮运斤手,总令机教得相宜』!

   宣统二年,庚戌(一九一0──一九一一),大师二十二岁。 正月,栖云自广州来西方寺,邀大师去广州。广州白云山双溪寺住持月宾,与栖云善,乃因栖云邀大师去广州,协助组织僧教育会(自传五;人物志忆四)。

  是月,革命党起事广州,不成。二月,汪兆铭谋刺摄政王于北京。革命之机运日迫。二月,大师偕栖云放海南行。舟次,诗有『幻海飘蓬余结习,乱云笼月见精神』句,意兴甚豪。经福建,香港,抵广州,时已三月。以月宾为湘人,与粤 [P40] 僧有语言俗习之隔碍,致僧教育会组织未成(自传五;略史;阴符经称性直 解序)。

  按:大师于民国六年,编东瀛釆真录云:『所游未逾闽粤江皖』。大师抵闽,应在此时。夏,粤僧志光及鲁少皞、邹海滨、潘达微等,发起于华林寺,迎月宾及栖云与大师讲佛学。大师旋就志光之狮子林,组设佛学精舍,按时讲说。讲次,编出「教观诠要」,「佛教史略」,为大师讲学著述之始(自传五;略史;德音孔昭之邹校长)。

  按:佛教史略…

《太虚大师年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