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谈藏传佛教培养人才的模式(多识)

  谈藏传佛教培养人才的模式

  作者:多识·洛桑图丹琼排 来源:法音

  “佛教”的“佛”是正遍知之义,“教”是教育教化之义。以诸佛所证之究竟真理教育和启发众生,使一切众生获得正智,摆脱愚暗,达到人格精神圆满的佛菩萨境界——这就是佛教的根本宗旨。

  藏传佛教忠实地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显密学修传统,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佛教教育制度。一千多年来,以寺院为中心、僧人为主体的藏传佛教教育,在藏区和信仰藏传佛教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扮演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继承发扬佛教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角色,在培养造就宗教和社会各类人才,缔造藏传佛教文化,提高本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为人类精神文明宝库增添优秀成果等方面,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贡献,其中许多成功经验不仅对佛教教育,而且对全人类的教育和智力开发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藏传佛教在13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受了各种严峻的考验,一开始即遭到原始宗教苯教的激烈排斥,九世纪中叶因郎达玛灭法而中断百余年,近代以来又遭到洋教的入侵渗透和西方文明的冲击。但它始终像屹立在海岸上的一座花岗岩石山,在一次次历史风浪的冲击下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近现代以来,周边地区和邻近国家的佛教普遍从昔日的鼎盛逐步走向衰败没落,有的地方道风学风沦丧殆尽,寺庙佛塔变成了历史遗迹、旅游景观,而藏传佛教的繁荣期却一直延伸到二十世纪中叶;直到现在国内外仍有不少藏传佛教寺院保持着传统风规和学修模式,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法脉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藏传佛教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能够保持优良传统,僧众能够保持坚定的信仰,这和它的传统教育是分不开的。为了从藏传佛教传统教育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有必要了解藏传佛教教育的基本情况。本文就此作一概括性的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教育为根本的思想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佛教的目的是自利利他。自利是解脱成佛;利他是以佛法教育群众,以佛教精神为众生服务。要实现自利和利他的目标,首先必须掌握知识,懂得佛法。因此,藏传佛教把闻佛法、学知识看作是入道、成佛、成办利生事业最根本的条件。这种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学问和尊重善知识的传统

  藏传佛教重视知识学问,视知识学问为最宝贵的财富。在社会上,有知识学问的人享有崇高的地位。如藏传佛教中有活佛转世制度,但转世活佛的第一世必须是学修成绩卓著的大善知识,否则没有转世资格。其次,藏传佛教中善知识的地位是高于一切的,是最受人尊敬的,如金座法王和各寺院的堪布(主持)、活佛的经师、传法的上师人选都从善知识中产生。即使是转世活佛,若无学问和品德,也不会受到信众的尊重。

  在寺院中好学上进、有学问的僧人比一般僧人地位高,学习成绩差的僧人别人自然瞧不起,只能做寺院的后勤服务工作。

  在藏民族中僧人是最受尊敬的知识阶层,婚丧嫁娶诸事务中均离不开僧人,每户人家把子女成才的希望也寄托在寺院上。让子女出家,不仅是为了学佛,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学知识,成人成才,在社会上受到尊敬及谋到较好的职业。有知识的僧人在寺院可以当经师、法师,还俗回家后也同样得到社会的尊敬,可以担当教师、藏医师等知识性和技术性社会工作。

  (二)重视寺院的传统

  寺院在藏传佛教中不仅仅是修行和礼佛的场所,也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学校和群众文化活动中心。

  藏传佛教寺院共有两种类型:一是学院式的寺院,一是禅院式的寺院。一二百僧人乃至数千僧人的寺院都是学院式寺院,不足百人的寺院一般都是禅院式修行寺院。学院式寺院中规模较小的只有闻思学院,规模较大的寺院中除了学习显宗五部大论的闻思学院外,还有上下部密续学院、时轮学院、喜金刚学院、藏医学院和印经院、藏经院等机构。各学院有比较统一的学制和教材,有考核和学位授予制度及严格的管理制度。大小寺院都有各种法事活动和各种节日文化娱乐活动,如佛展、灯展、酥油花展、表演法舞、演出藏戏、暑假旅游节等。

  由于寺院具有继承发扬佛教和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各种人才、举行法事活动及供人礼拜观赏佛教文化艺术等功能,藏族非常重视寺院建设。藏族群众一般住房简陋、衣食朴素,却会拿出劳动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去修寺造像、供养寺院。因此,藏区到处都可以看到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和金银珠宝装饰的佛像佛塔,和藏区群众的生活形成了显著的反差。

  (三)视师如父与尊师如佛的传统

  在藏传佛教中把依止善知识、尊重上师看作学法修行和入道成佛的根本因缘,把经师和上师的地位看得无比神圣。在修行人的德行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尊重上师的德行,不尊重上师、不尊重师教被视为严重的道德败坏,将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僧俗群众的歧视。因此,在藏传佛教中很难找到背弃经师上师的事例。

  (四)终身受教育的思想传统

  佛教把修学之路概括为戒定慧三学,从入道到十地都称“有学位”,成佛后才称“无学位”,这充分说明学佛不能仅靠“自悟”,还要学习经教。藏传佛教三大学者之一的萨班曾说:“即使明日死,今日要学习;今生虽无用,下世自受用。”藏族格言说:“学到知识生存一天,胜过无知枉活百年。”在这种好学传统的影响下,藏传佛教中曾出现过很多毕生追求学问,不惜身命,不怕困难,访师求学,最终获得卓越成就的大善知识。

  二、藏传佛教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严持戒律、精通显密教义、悯念众生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是藏传佛教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这一目标设有如下教育内容:

  (一)戒行品德教育

  戒行品德是修行做人的根本,也是佛陀立教的根本,故三学以戒律为本。藏传佛教非常重视四众弟子的戒行品德教育,各寺院都制订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有规定的戒学课和衣食住行的行为准则,并有奖惩制度。在经师法师等僧职的任职条件中戒行占第一位,坏戒僧虽懂经学,也无传戒传法资格。犯四根本戒(杀盗淫妄)的僧人就被开除僧籍、驱逐出寺。戒行不清净的僧人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守戒的僧人则会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这种信仰环境对僧人的教育十分有利。

  (二)文化基础教育

  文化基础教育包括藏文拼读、书写和各教派各寺院日常念诵经文颂赞、仪轨的熟读和背诵。

  (三)内学基础理论教育

  “内学”也称“内明”,是指佛教专业知识。佛教专业知识分显学、密学两个体系。显学内容主要是“内学五部”,即因明学、般若学、中观学、俱舍论、律学以及菩提道次第、判教理论、教派史等;密学内容主要是密教原理,如密宗道次第、四续概论、二次第教理、修供坛城灌顶、开光、护摩仪轨等。学习途经有两种:一是报考显宗闻思学院和密宗学院,参加正规学习,学完全部课程大约需要二十年时间;二是单独拜师求学,学习的内容自己选择,学习没有时间限制,有三五年的,也有十多年的。无论是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主要还是靠精进自修、研读经论和闻思修全面结合。

  (四)外学广泛知识教育

  “外学”是指大五明中除内明(佛学)以外的因明、声明(梵文和藏文文法)、医方明(藏医学)、工巧明(工艺技术,如绘画、雕塑佛像、制作坛城法器供品、学习佛舞佛乐和手印类)以及数学(包括天文历法和卜算)、诗学(文学理论和修辞学)、词藻学、音韵学、戏剧学等小五明知识。

  十明中除了内明佛学外,其余都是世间知识学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知识面,为深入学习佛教理论、提高讲辩著述的能力和技巧、掌握为众生服务的知识和学问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这类外学知识,除了学医有藏医学院外,其余都没有正规的学制,一般都是自己拜师求学,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科进行学习。

  在藏区,将精通十明者称为大班智达,精通五明者称为班智达,精通佛学者称为格西。藏传佛教非常重视经学传承,三藏、四续显密经典理论都有传承。没有传承的自学,特别是密法,信众不予承认,没有讲学和传法的资格。

  内学传承有诵读传承、讲学传承和灌顶传承,外学如藏医和绘画也有不同的学派和画派的传承。佛教显学和密学的传承源头都是释迦牟尼佛以及弥勒、龙树、无著等菩萨。没有传承的传法和传戒,被视为不具备法脉戒脉的违法行为。

  三、寺院制度

  藏传佛教寺院分两类,一类是学院式寺院,一类是禅院式寺院。

  藏传佛教学院式寺院是按印度那烂陀寺的模式建立的学修一体的佛教寺院,其建制最初形成于十一世纪的噶当派桑普寺,后来在萨迦派中也相继建立,其制度的完善应归功于十五世纪建立的甘丹、色拉、哲蚌等格鲁派三大主寺。这三个寺院在鼎盛期学僧数量高达二万人,其中哲蚌寺学僧近万人,被称为“雪域那烂陀”。规模较大的寺院中除了显宗学院外,还设有上部密续学院、下部密续学院、时轮学院、喜金刚学院、藏医学院等。

  显宗寺院的学制一般分为十三级。其中因明论五级(五学年),般若现观庄严论四级(四学年),中观论二级(二学年),俱舍一级(四学年),律学一级(二学年)。学完五部大论,共需十七个学年。每一学年分四大学期(每学期30天)、四小学期(每学期20天)。每年除了夏季和冬季年关放假十多天外,其余时间各班级学僧都要按规定听课和阅读。读完10—12个学年的学僧,成绩优秀者可以申请格西学位预备资格。进入格西学位预备名单的学僧,等待多年才能获得正式格西学位答辩的机会。处于格西学位预备期的学僧,还要按规定广泛研读有关经论,参加辩论。

  从显宗学院毕业后,可以进入密续学院,攻读密宗学位。密宗学院的学制一般是三…

《谈藏传佛教培养人才的模式(多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