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藏傳佛教培養人才的模式(多識)

  談藏傳佛教培養人才的模式

  作者:多識·洛桑圖丹瓊排 來源:法音

  “佛教”的“佛”是正遍知之義,“教”是教育教化之義。以諸佛所證之究竟真理教育和啓發衆生,使一切衆生獲得正智,擺脫愚暗,達到人格精神圓滿的佛菩薩境界——這就是佛教的根本宗旨。

  藏傳佛教忠實地繼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顯密學修傳統,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獨具特色的佛教教育製度。一千多年來,以寺院爲中心、僧人爲主體的藏傳佛教教育,在藏區和信仰藏傳佛教的各少數民族地區,扮演著傳播知識、培養人才、繼承發揚佛教文化和民族傳統文化的主要角色,在培養造就宗教和社會各類人才,締造藏傳佛教文化,提高本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爲人類精神文明寶庫增添優秀成果等方面,做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貢獻,其中許多成功經驗不僅對佛教教育,而且對全人類的教育和智力開發也有著深刻的啓示和重要的參考價值。

  藏傳佛教在1370多年的發展曆程中,經受了各種嚴峻的考驗,一開始即遭到原始宗教苯教的激烈排斥,九世紀中葉因郎達瑪滅法而中斷百余年,近代以來又遭到洋教的入侵滲透和西方文明的沖擊。但它始終像屹立在海岸上的一座花崗岩石山,在一次次曆史風浪的沖擊下奇迹般地保存了下來。

  近現代以來,周邊地區和鄰近國家的佛教普遍從昔日的鼎盛逐步走向衰敗沒落,有的地方道風學風淪喪殆盡,寺廟佛塔變成了曆史遺迹、旅遊景觀,而藏傳佛教的繁榮期卻一直延伸到二十世紀中葉;直到現在國內外仍有不少藏傳佛教寺院保持著傳統風規和學修模式,承擔著培養人才、傳承法脈和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曆史重任。藏傳佛教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能夠保持優良傳統,僧衆能夠保持堅定的信仰,這和它的傳統教育是分不開的。爲了從藏傳佛教傳統教育中獲得有益的經驗和啓示,有必要了解藏傳佛教教育的基本情況。本文就此作一概括性的介紹,供大家參考。

  一、教育爲根本的思想和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

  佛教的目的是自利利他。自利是解脫成佛;利他是以佛法教育群衆,以佛教精神爲衆生服務。要實現自利和利他的目標,首先必須掌握知識,懂得佛法。因此,藏傳佛教把聞佛法、學知識看作是入道、成佛、成辦利生事業最根本的條件。這種思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學問和尊重善知識的傳統

  藏傳佛教重視知識學問,視知識學問爲最寶貴的財富。在社會上,有知識學問的人享有崇高的地位。如藏傳佛教中有活佛轉世製度,但轉世活佛的第一世必須是學修成績卓著的大善知識,否則沒有轉世資格。其次,藏傳佛教中善知識的地位是高于一切的,是最受人尊敬的,如金座法王和各寺院的堪布(主持)、活佛的經師、傳法的上師人選都從善知識中産生。即使是轉世活佛,若無學問和品德,也不會受到信衆的尊重。

  在寺院中好學上進、有學問的僧人比一般僧人地位高,學習成績差的僧人別人自然瞧不起,只能做寺院的後勤服務工作。

  在藏民族中僧人是最受尊敬的知識階層,婚喪嫁娶諸事務中均離不開僧人,每戶人家把子女成才的希望也寄托在寺院上。讓子女出家,不僅是爲了學佛,在很大程度上是爲了學知識,成人成才,在社會上受到尊敬及謀到較好的職業。有知識的僧人在寺院可以當經師、法師,還俗回家後也同樣得到社會的尊敬,可以擔當教師、藏醫師等知識性和技術性社會工作。

  (二)重視寺院的傳統

  寺院在藏傳佛教中不僅僅是修行和禮佛的場所,也是學習文化知識的學校和群衆文化活動中心。

  藏傳佛教寺院共有兩種類型:一是學院式的寺院,一是禅院式的寺院。一二百僧人乃至數千僧人的寺院都是學院式寺院,不足百人的寺院一般都是禅院式修行寺院。學院式寺院中規模較小的只有聞思學院,規模較大的寺院中除了學習顯宗五部大論的聞思學院外,還有上下部密續學院、時輪學院、喜金剛學院、藏醫學院和印經院、藏經院等機構。各學院有比較統一的學製和教材,有考核和學位授予製度及嚴格的管理製度。大小寺院都有各種法事活動和各種節日文化娛樂活動,如佛展、燈展、酥油花展、表演法舞、演出藏戲、暑假旅遊節等。

  由于寺院具有繼承發揚佛教和民族傳統文化、培養各種人才、舉行法事活動及供人禮拜觀賞佛教文化藝術等功能,藏族非常重視寺院建設。藏族群衆一般住房簡陋、衣食樸素,卻會拿出勞動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去修寺造像、供養寺院。因此,藏區到處都可以看到金碧輝煌的寺廟建築和金銀珠寶裝飾的佛像佛塔,和藏區群衆的生活形成了顯著的反差。

  (叁)視師如父與尊師如佛的傳統

  在藏傳佛教中把依止善知識、尊重上師看作學法修行和入道成佛的根本因緣,把經師和上師的地位看得無比神聖。在修行人的德行中最根本的一條是尊重上師的德行,不尊重上師、不尊重師教被視爲嚴重的道德敗壞,將會受到輿論的譴責和僧俗群衆的歧視。因此,在藏傳佛教中很難找到背棄經師上師的事例。

  (四)終身受教育的思想傳統

  佛教把修學之路概括爲戒定慧叁學,從入道到十地都稱“有學位”,成佛後才稱“無學位”,這充分說明學佛不能僅靠“自悟”,還要學習經教。藏傳佛教叁大學者之一的薩班曾說:“即使明日死,今日要學習;今生雖無用,下世自受用。”藏族格言說:“學到知識生存一天,勝過無知枉活百年。”在這種好學傳統的影響下,藏傳佛教中曾出現過很多畢生追求學問,不惜身命,不怕困難,訪師求學,最終獲得卓越成就的大善知識。

  二、藏傳佛教教育的培養目標

  培養嚴持戒律、精通顯密教義、憫念衆生的德才兼備的人才是藏傳佛教教育的培養目標。根據這一目標設有如下教育內容:

  (一)戒行品德教育

  戒行品德是修行做人的根本,也是佛陀立教的根本,故叁學以戒律爲本。藏傳佛教非常重視四衆弟子的戒行品德教育,各寺院都製訂有相應的規章製度,有規定的戒學課和衣食住行的行爲准則,並有獎懲製度。在經師法師等僧職的任職條件中戒行占第一位,壞戒僧雖懂經學,也無傳戒傳法資格。犯四根本戒(殺盜淫妄)的僧人就被開除僧籍、驅逐出寺。戒行不清淨的僧人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守戒的僧人則會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這種信仰環境對僧人的教育十分有利。

  (二)文化基礎教育

  文化基礎教育包括藏文拼讀、書寫和各教派各寺院日常念誦經文頌贊、儀軌的熟讀和背誦。

  (叁)內學基礎理論教育

  “內學”也稱“內明”,是指佛教專業知識。佛教專業知識分顯學、密學兩個體系。顯學內容主要是“內學五部”,即因明學、般若學、中觀學、俱舍論、律學以及菩提道次第、判教理論、教派史等;密學內容主要是密教原理,如密宗道次第、四續概論、二次第教理、修供壇城灌頂、開光、護摩儀軌等。學習途經有兩種:一是報考顯宗聞思學院和密宗學院,參加正規學習,學完全部課程大約需要二十年時間;二是單獨拜師求學,學習的內容自己選擇,學習沒有時間限製,有叁五年的,也有十多年的。無論是正規學習和非正規學習,主要還是靠精進自修、研讀經論和聞思修全面結合。

  (四)外學廣泛知識教育

  “外學”是指大五明中除內明(佛學)以外的因明、聲明(梵文和藏文文法)、醫方明(藏醫學)、工巧明(工藝技術,如繪畫、雕塑佛像、製作壇城法器供品、學習佛舞佛樂和手印類)以及數學(包括天文曆法和蔔算)、詩學(文學理論和修辭學)、詞藻學、音韻學、戲劇學等小五明知識。

  十明中除了內明佛學外,其余都是世間知識學科。學習的目的是爲了擴大知識面,爲深入學習佛教理論、提高講辯著述的能力和技巧、掌握爲衆生服務的知識和學問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這類外學知識,除了學醫有藏醫學院外,其余都沒有正規的學製,一般都是自己拜師求學,按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學科進行學習。

  在藏區,將精通十明者稱爲大班智達,精通五明者稱爲班智達,精通佛學者稱爲格西。藏傳佛教非常重視經學傳承,叁藏、四續顯密經典理論都有傳承。沒有傳承的自學,特別是密法,信衆不予承認,沒有講學和傳法的資格。

  內學傳承有誦讀傳承、講學傳承和灌頂傳承,外學如藏醫和繪畫也有不同的學派和畫派的傳承。佛教顯學和密學的傳承源頭都是釋迦牟尼佛以及彌勒、龍樹、無著等菩薩。沒有傳承的傳法和傳戒,被視爲不具備法脈戒脈的違法行爲。

  叁、寺院製度

  藏傳佛教寺院分兩類,一類是學院式寺院,一類是禅院式寺院。

  藏傳佛教學院式寺院是按印度那爛陀寺的模式建立的學修一體的佛教寺院,其建製最初形成于十一世紀的噶當派桑普寺,後來在薩迦派中也相繼建立,其製度的完善應歸功于十五世紀建立的甘丹、色拉、哲蚌等格魯派叁大主寺。這叁個寺院在鼎盛期學僧數量高達二萬人,其中哲蚌寺學僧近萬人,被稱爲“雪域那爛陀”。規模較大的寺院中除了顯宗學院外,還設有上部密續學院、下部密續學院、時輪學院、喜金剛學院、藏醫學院等。

  顯宗寺院的學製一般分爲十叁級。其中因明論五級(五學年),般若現觀莊嚴論四級(四學年),中觀論二級(二學年),俱舍一級(四學年),律學一級(二學年)。學完五部大論,共需十七個學年。每一學年分四大學期(每學期30天)、四小學期(每學期20天)。每年除了夏季和冬季年關放假十多天外,其余時間各班級學僧都要按規定聽課和閱讀。讀完10—12個學年的學僧,成績優秀者可以申請格西學位預備資格。進入格西學位預備名單的學僧,等待多年才能獲得正式格西學位答辯的機會。處于格西學位預備期的學僧,還要按規定廣泛研讀有關經論,參加辯論。

  從顯宗學院畢業後,可以進入密續學院,攻讀密宗學位。密宗學院的學製一般是叁…

《談藏傳佛教培養人才的模式(多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