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至五年。
在显宗学院一般设有三级学位:一级然建巴,相当于硕士学位,读完十年就可以申请答辩;二级噶居、多然巴,相当于博士学位,读完五大论后成绩优秀者方可获得;三级拉然巴,相当于博士后,是最高学位,是在拉萨三大寺僧众集会的祈愿大法会上经过答辩选拔的前十名,由达赖喇嘛授予学位。
密宗成绩优秀、通过答辩者,可以获得俄然巴(密宗博士)学位。时轮学院有宰然巴(术学博士)学位,藏医学院有曼然巴(医学博士)学位。如甘丹寺金座法王任职者必须具备显密双学位,即拉然巴和俄然巴。各大寺的堪布、首席法座任职者必须具备拉然巴或者多然巴、噶居等学位。各学院高级班的教授由获得高级学位的著名善知识担任,各班级的教师由学院组织派遣。学员拜师的礼物只是一条哈达,学院和教师不收学费,教师没有工资,学院的经费和教师学僧的生活费都靠社会信众的布施供养。
禅院式寺院一般都是规模较小的寺院,这类寺院没有正规的学制,一般都是以法事活动和禅修为主。学僧采取单独拜师、分散学习的方式,有时参加经论讲座和传法、灌顶活动。这类寺院在管理上比较松散,来去也较自由。
四、藏传佛教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一)锻炼记忆力的背诵方法
藏传佛教无论学院或禅院,都十分重视经典。禅院式寺院要求背诵日常课诵的经文、仪规,一般不允许在集体法事活动中带经典法本。学院式寺院更有严格的背诵考试制度,入学和升级都要求背诵考试合格,各班级的基本课程教材都要背熟。在辩论中需要运用到储存在记忆中的大量论点、论据和经典理论原文,这就需要背诵经论的基本功,记忆力差的人无法参与答辩,不通过答辩难以学精五部大论,也取不到格西学位。
藏传佛教中有特殊的背诵传统。据史料记载,印度的世亲大师能背诵十万颂论九十九部。藏地噶当派格西夏热瓦能背诵一百零三函的大藏经《甘珠尔》。宗喀巴大师从小养成了每天早晨黎明到日出背熟十七页经文(约一万字)的习惯,有一次给一万多僧人开讲经论十七部(约二十函),偈颂、疏论按原文一字不漏,靠背诵经书讲解,共讲了三个多月,是宗喀巴的四大奇迹之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拉卜楞寺的奴古活佛取得了背诵经论六十四函(约一千九百万字)的优异成绩,曾传为佳话。像这样记忆力超常的善知识虽然不多,但能背诵三五部或十来部的人不算稀有。背诵这一学习方法,对提高人的记忆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用大脑作知识的宝库”,这是藏传佛教的优良传统。
(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开发深细智慧的辩论方法
辩论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思辩规则对各种问题进行讨论,以加深认识、得出合理结论的一种认识方法。辩论的方法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敏捷的思想反应能力、准确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藏传佛教教育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开发人的智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增进深细的理论思维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培养出很多思想敏捷、辩才无碍,可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相匹敌的智者和辩论家。
在闻思学院学习的学员,入学后的前二年,要集中学习辩论规则和方法,通过辩论实践,熟练掌握辩论技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进入因明、般若、中观、俱舍等经论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采取思辩推理的方法,每一个法相概念,每一个命题和理论观点,每一个结论和论证过程,都要一一思辩推论,刨根问底,对每个问题的了解达不到精细入微绝不罢休。三大论的教材由本颂、注疏、总义、论证四部分组成。论证部分中对本颂和注疏的内容逐个进行正面和反面的推理论证,使每个命题、每个观点都建立在充分论证、合乎逻辑的基础之上,消除或然性、不确定性、歧义及隐含的矛盾。
经师讲课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采取议题分析辩论的方法,让学员自己动脑筋进行推理分析,在师生的相互辩论中获得合理的答案。闻思学院每个班级都按课程内容所规定的提纲条目进行辩论,辩论的形式有:同班辩论和不同班级间的联合辩论,有一般辩论和竞赛式的各班对抗式辩论,有升级答辩和学位答辩,有各寺相同班级的联合辩论和游学参辩等等。在辩论中可以参照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可以打破教条框架,自由思考,发挥辩才机智,畅所欲言。在辩论场合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参辩者一律平等,进行学问和智力的较量,以理取胜。
这种辩论方式,不但有利于深透掌握理论原理,而且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精细敏捷的认识和思辩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在这种独立思考、自由辩论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人,一般都有考虑问题精细周到、能言善辩、在演讲和著作中具有较强逻辑性等特点。
(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
佛教是重实践不尚空谈的宗教,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指导修行实践。把闻所得智、思所得智变成修所得智产生的因缘,把闻思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修行实践中发挥闻思的作用,这是一切佛教正法的学修道路。藏传佛教反对轻视经教的盲修瞎练,同时也反对不与修行实践相结合的世俗学者的纯学术作风,在学修的实践中创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在学修结合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学修并进,一种是先学后修。
学修并进就是采取边学边修,学一点用一点,使学问和修持同步增进。先学后修是第一阶段集中精力学习经论,提高思想认识,打下坚实的修行理论基础;第二阶段转入修行,把修行和弘法利生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学习和修行分阶段进行,并不是集中学习期间没有实修项目,恰恰相反,在集中学习期间除了有行为道德方面的严格要求外,还有许多按规定需要完成的修行项目,还要参加寺院的各种法事活动。在集中修行阶段也不是不看书学习、不研究理论,只是有重点地看而已。
一般正规学院出身的人符合先学后修的模式,非正规学院出身的人一般符合学修并进的模式,但也并非没有例外。
在宗喀巴大师的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前期广泛求学增知识,中期思化经论为教诲,后期日夜勤修实践行,一切为教振兴作回向。”这不仅是宗喀巴大师的历程,也是藏传佛教中流行的闻思修全面结合、循序渐进的一种学修模式。
藏传佛教讲辩著述人材辈出,研究著作成果也远胜于印度。在屡遭挫折的情况下,其学统和法脉传承源源不断,后继有人,充分证明了它在教育方面的成功。
藏传佛教教育的成功经验,对继承和发展佛教文化传统、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佛教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谈藏传佛教培养人才的模式(多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