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悲心 的激发,立定度生宏愿,以佛陀为轨范,修学大悲大智大勇大力,以救度一切 众生,名为发菩提心。因此,如贪慕成佛的美名,但为个己的利益,那是菩提 心都不会成就,何况成佛!
应云何住与云何降伏其心,可通于二义:一、立成佛的大愿者,应当怎样 安住,怎样降伏其心?一、怎样安住,怎样降伏其心,才能发起成就菩提心? 住,龙树释为『深入究竟住』。凡发大菩提心者,在动静、语默、来去、出入 [P30] 、待人接物一切中,如何能使菩提心不生变悔,不落于小乘,不堕于凡外,常 安住于菩提心而不动?所以问云何应住。众生心中,有种种的颠倒戏论,有各 式各样的妄想杂念,这不但障碍真智,也是菩提心不易安住的大病。要把颠倒 戏论,一一的洗净,所以问云何降伏其心。住是住于正,降伏是离于邪,住是 不违法性,降伏是不越毗尼。但此住与降伏,要在实行中去用心。如本经即在 发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等中,开示悟入此即遮即显的 般若无所住法门。无住与离相,即如是而住,即如是降伏其心。
什公所译,惟有此二问。此二──住与降伏,于菩提心行上转;全经宗要 ,不过如此住于实相而离于戏论而已。诸异译,于住及降伏间,更有「云何修 行」一问。考无着论,此三问遍通于一切,即于发心──发起行相,及修行─ ─行所住处,都有这愿求的住,无分别相应的行,折伏散乱的降伏,与本译意 趣相近。世亲释论,将此三问别配三段文,隔别不融,与本译即难于和会。
--------------------------------------------------------------------------------
丁二 许说 [P31]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 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听了须菩提的赞叹与请问,就印可赞叹他说:好得很!好得很!你说得 真不错!如来的确是能善巧护念诸菩萨,能善巧付嘱诸菩萨的。现在,我要给 你说发大菩提心的,应当这样的安住,应当这样的降伏其心:你仔细听吧!须 菩提得到了如来的应允,欢喜的回答说:是的,世尊!我们都愿意听你的教诲 !
如是住及如是降伏其心,约全经文义次第说,当然是指如来下文开示。但 古德曾解说为:如上文所说的──乞食、着衣、持钵、入城、洗足等,那样安 住,那样降伏其心。须菩提的「唯然」,即契见如来的深意,这真是富有新意 的别解!
--------------------------------------------------------------------------------
丁三 正说 [P32]
戊一 发心菩提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 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发心菩提,即初发为度众生而上求佛道的大愿,也称为愿菩提心。自所有 一切众生之类至而灭度之,是菩萨的大悲心行。自如是灭度至即非菩萨,是与 般若无相相应,要这样降伏其心,安住其心!悲愿为本的菩提心,才能成就而 成为名符其实的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萨埵是众生──新译有情,菩提是觉。发心上 求大觉的众生;或上求大觉,下化众生的,名为菩萨。菩萨以菩提心为本,离 了菩提心,即不名为菩萨。摩诃萨,是摩诃萨埵的简称。摩诃译为大;菩萨在 一切众生──凡夫,小乘中为上首,所以名摩诃萨。还有,萨埵,在凡夫以情 [P33] 爱的冲动为中心,生存斗争,一切互相的争执、残杀,都由此情爱的妄执所引 发。众生的情爱胜于智慧,所以一言一动,都以一己、一家、一族、一国的利 益为前提,甚而不顾众生多数的福乐。菩萨发菩提心,以智慧净化情爱,发为 进趣菩提,救度众生的愿乐;于是乎精进勇猛的向上迈进,但求无上的智慧功 德,但为众生的利益,此心如金刚,勇健、广大,所以又名摩诃萨埵(萨埵即 勇心)。应如是降伏其心,即于菩萨应发的度生大愿中,不着一切众生相。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是总举一切众生。众生是五众和合,生死流转的众生 。一切众生,可以分作三类说:一、从众生产生的方式说,有四种:卵生,如 飞禽等。先由母体生卵,与母体分离,再加孵化而产生。胎生,如人兽等。起 先也类似卵,但不离母体,一直到肢体完成,才离母体而生。湿生,如昆虫等 。先由母体生卵,离母体后,祗摄受一些水分及温度,经过一变再变,才达到 成虫阶段。化生,如天上的众生,都是由业力成熟而忽然产生的。二、从众生 自体的有没有色法──物质说,有二类:有色的,如欲界与色界的众生。无色 [P34] 的,是无色界众生。关于无色界,有说是没有粗色,细色是有的。有说:细色 也没有,仅有心识的活动。三、从众生的有没有心识说,有三类:有想的,如 人类及一般的天趣。无想的,这是外道无想定的果报,名无想天。这无想的众 生,有说:只是没有粗显的心识,微细的心识是有的。有的说:什么心识也不 起。非想非非想的,是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他实在是有想的,但印度 某些宗教师,以为到达非想非非想处,就是涅槃解脱了。所以,佛法中称之为 非想非非想,即虽没有粗想──非有想,但还有细想──非无想;还取着三界 想,没有能解脱呢!
发菩提心,本经以大悲大愿去说明;可见离了大悲大愿,即没有菩萨,也 没有佛道可成。以度生为本的菩提心,第一,是广大的:不但为一人,一些人 ,或一分众生,而是以一切众生为救拔的对象。又是彻底的:众生的苦痛无边 ,冷了给他衣穿,饿了给他饭吃,病了给他医药,都可解除众生的痛苦,政治 的修明,经济的繁荣,学术的进步,也着实可以减轻众生的痛苦。但苦痛的根 [P35] 源没有拔除,都是暂时的,局部的,终非彻底的救济。所以,菩萨的大菩提心 ,除了这些暂时的局部的而外,要以根本解脱的无余涅槃去拯拔众生。涅槃为 名词,指解脱生死苦迫的当体;灭度是动词,即使众生于涅槃中得到众苦的解 脱。涅槃本不可说一说多,然依世俗施设来说,即有凡外与佛法的不同。世俗 有人说:冷了饿了,有饥寒的苦迫;如生活富裕,丰衣足食,这就是涅槃。涅 盘的字义,有消散的意思,即苦痛的消除而得自在。所以俗人拍着吃饱的肚子 说:这就是涅槃。有些外道,以四禅八定为涅槃;不知这祇是定境的自我陶醉 ,暂时安宁,不是彻底的。佛法说涅槃,有二:一、有余(依)涅槃:通达一 切法的寂灭性,离烦恼而得到内心的解脱,即是涅槃。但由前生惑业所感的果 报身还在,从身体而来的痛苦,还未能解除。所以,即使是阿罗汉,饥寒老病 的身苦,还是一样的。二、无余(依)涅槃:无学舍身而入无量无数的法性, 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碍,名为无余。菩萨发愿度生,愿使每一众生都 得此究竟解脱,所以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为三乘圣者 [P36] 所共入,菩萨也会归于此。菩萨安住无住大涅槃,即此无余涅槃的无方大用, 能悲愿无尽,不证实际罢了!本经以无余涅槃度脱一切众生,即本于三乘同入 一法性,三乘同得一解脱的立场;也就因此「通教三乘」而「但为菩萨」。
菩萨愿灭度无限量、无计算、无边际的众生,但在菩萨的菩提心行中,不 见有一个众生得灭度的。般若经也说:『我当以三乘法拔济一切有情,皆令入 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我当以三乘灭度一切有情而实不见有情得灭度者』。何 以不见有情?因菩萨观缘起相依相成,无自性可得,通达自身众生身为同一空 寂性,无二无别,不见实有众生为所度者。必如此,纔是菩萨的大菩提心,纔 能度一切众生。否则,即执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空无我慧── 般若的悲愿,即不能降伏其心而安住菩提心了,即不成其为菩萨了!
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 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 以般若慧而彻悟他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 [P37] 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 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 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 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 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 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 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异名,都不外 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我,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 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它(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人,行人法 ,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 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
《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