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用这种方法,我知道少数,有十几个人,他们告诉我真正契入了。薰习的时间要长,我们的修学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而五经另外一种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楞严经》上的一段经文,并不长,两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大家都知道,这一段经文是民国初年印光大师提出来的,这个更近了。印光大师把《楞严经》这一段,附在净土四经的后面,变成净土五经,是现在我们流通的本子。净土宗的经典达到究竟圆满了。
我年轻的时候在台中学经,我是专攻《楞严》的,我跟李老师学经是以《楞严经》为主。《楞严经》我讲了很多遍,至少有六七遍,但是没有发现这一章这么重要。到看到净土五经的时候,这才想起来,这印光法师这么一做,提醒了我,回过头再去看看《楞严经》这一段经文,不一样了。发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二百四十四个字是我们净土宗的心经!不但是净土宗的心经,可以说它的价值超过《般若心经》。它可以代表一大藏教的心经,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全部经典的精华。真正不可思议!
印光法师不是普通人,能够在一大藏教里面,把这一段经文提出,成为全藏的中心,这个眼光不是普通人能够有的。於是净宗的经典完备了。现在我们净土宗是五经一论,依照这个修学,你这一生决定成就,现前生活一定得到幸福美满。
於是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们为专修净土的同修们,定下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要遵循的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就是从「净土五经」里面提出来的,第一个是「三福」。三福是出在《观无量寿佛经》,非常重要,修行的基础,根本的根本。佛在经上跟我们说明,他说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非常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换句话说,所有一切成佛的人,他是怎么修的?都是用这个做基础。我们知道,任何法门都能成佛,无量的法门都可以成佛。无量的法门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同一个基础,这是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的。
三福里,第一福是讲人天的福报,你要想作佛、作菩萨,先要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了,佛菩萨没分!做人的基本条件,佛告诉我们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要把这个四条做到,要真干才行!听了之后,回家就要学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接受老师的教导。可是现在孝道没有了,师道也没有了,这是我们这一个时代人的悲哀。这是实实在在的,现代人眼目当中没有尊长,他怎么能成就?
古时候的教育,是家长跟老师密切配合,把这个小孩教育成人。单方面不行!譬如,作父母的,你这个儿女要是不孝顺,你不好意思开口说:「你是我的儿子,你为什么不孝顺我?」这话说不出口!要谁说?老师说。老师是第三者,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老师对学生也不能要求:「你是我的学生,你要尊师重道。」也说不出口。谁说?父母说。父母教儿女尊敬老师,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两个人配合,他才能行!密切配合,是这么教的。
现在说老实话,父母养育儿女,对他的教学不关心。遇到一个好老师,要认真严格一点教导的时候,学生受了委屈,回去父母那里一告状,不得了了,做老师的还要吃官司。现在当老师不敢教学生。我在台湾教了五年书,我们那些老师常常在一起,很感慨,说出我们真心话。做老师的,每个月薪水袋拿来就可以了,分数都给学生及格就可以了、就欢喜了,彼此皆大欢喜。学生骗老师,老师骗学生;学校骗家长,家长骗学校,骗来骗去,成了骗子的世界了。这个世界能有前途吗?今天达到这么一个现象,我们是真想帮忙,帮不上忙!
多少人,连中国大陆的许多法师、道友都劝我讲大经。我不是不想讲,想了多少年了,没机会!在佛法讲没有这个机缘,也就是没有这种条件、没有这个环境。必须大家有福报,福报是要真正觉悟!
能够做到孝敬。从前讲求孝亲跟尊师这一桩事,现在不知道了,忘掉了,没人讲了。你看古时候,即使以清朝来说,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在那个时候,读书人考取了功名,像前清的进士、举人,最低的学位是秀才,考取功名,他第一桩事情是回去祭祖,不忘本,尽孝!这是尽孝道。子孙得了功名,第二桩大事是去拜谢老师。「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话都不能做到,你在学佛上没有立足之地。你学什么佛?所学的是谈玄说妙,无济於事,假的,不是真的。真实的就从这个地方做起。
你要不知道什么叫孝?为什么要孝?你去读地藏三经,地藏菩萨有三部经,除了《本愿经》之外,有《大乘地藏十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这里面给我们讲明这个道理。
从这一个基础再向上提升是二乘福,也就是我们有了做人的良好条件,才可以学佛,才可以成为佛弟子,才能入佛门。入佛门的条件,先要受持三归,然后要持戒、守规矩、不犯威仪。所以第二条有三句话,「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想许多同修都受了三归,真的归,假的归?都是形式,没有内容,没有实质。换句话叫假归依,冒充佛弟子!不是真的。
三归的意义、内容,我们另外找一个时间,单独讲一次,非常重要。归是回头,回头是岸!依是依靠,从哪里回来?从一切错误的地方回来。我们对於宇宙人生,我们想错了、看错了、讲错了、做错了,从一切错误回过头来,依靠三宝,改正我们一切的错误,那叫依靠。
三宝是什么?大家晓得是「佛、法、僧」。你知道「佛法僧」,不知道「佛法僧」这三个字的意义;换句话说,你还是没有归依。「佛法僧」不是讲外面的佛,现在泥塑木雕的佛像,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依靠它,怎么能靠得住?靠不住。法宝是经书,自古以来经书被销毁掉的有多少?也靠不住。出家人是凡夫,他的生活要靠你们信徒,没有信徒他会饿死,他靠得住吗?也靠不住。所以佛门里常讲,在家信徒是衣食父母,想尽方法抓住信徒,不能让信徒跑掉;跑掉了,我们生活就成问题了。所谓「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这哪里能靠得住!
三宝是什么意思?佛给我们讲清楚,自性三宝。佛是教你归依,是依靠你的自性三宝,不是你心性外面的。佛是觉悟的意思,自性觉就是佛宝,自性正就是法宝,自性净就是僧宝。所以「佛法僧」三宝是「觉、正、净」。
归依三宝的问题,从唐朝的时候可能就产生误会了,大家都把佛菩萨形像、经书、出家人当作三宝。归依的时候,这是我的归依师,那个不是!在这里起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怎么晓得那个时候就有这个弊病?我们读了《六祖坛经》发现的。六祖大师在当时给人家传授三归依,他已经不说「佛法僧」了。他为什么不说「佛法僧」?在我们想像当中,一定是怕这个名词使大家产生误会,而他讲「觉、正、净」,他用这个名词,叫「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诸位读《坛经》就看到了。这个名词我们听起来,也不会产生错觉,很清楚。然后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个一解释,原来「觉正净」就是「佛法僧」,把自性三宝给我们显示出来了。
所以那个回头,我们就很清楚了。觉而不迷,我们从迷惑颠倒回头,依自性觉。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要依理智,不要用感情,这就是「归依佛」。佛是智慧,佛是觉悟。感情用事是迷惑颠倒,三归依是这么教给我们的。「归依法」,法是正知正见,也就是我们把错误的想法、看法改正过来,一定要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看法,这个叫「归依法」。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不管出家人怎么样,只顾自己,我们自己要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心理不要被污染了,精神不要被污染了,思想不要被污染了,见解不要被污染了,始终保持一个清净心,这叫「归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这叫作三归依。
你们这一归依的时候,归依一个法师,「这个法师是我的归依师,那个都不是」,你看你们是归依「迷、邪、染」,你们的心被这个法师染污了,「这个是我的师父,那个不是」,你的心不是被他染污了?所以你们归依的是什么?是「迷、邪、染」,那哪里是佛弟子?佛弟子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才是三宝弟子。所以今天学佛,从归依那一天就错了,一错到底,还想作佛?差得太远太远了,不堕地狱就算好事了,这麻烦大了,所以一定要搞清楚。
三归依是入门,这还是基础。入了门之后,再提升大乘基础。大乘有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你归依之后,境界再往上提升一层,要叫你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菩提是印度的梵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觉悟,决定不能迷惑。所以修学大乘,菩提心是根本。
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第十八愿、十九愿。十八愿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十念必生」。而十九愿就是讲的「发菩提心」。你在经文里面看三辈往生(上辈、中辈、下辈),三辈往生里面都是一样的讲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们去看经文上三辈都是这一句话。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就这八个字。你不发菩提心,你怎么能往生?念佛也不能往生。
菩提心是什么?觉悟。要怎样才算觉悟?这里面有几个重要的原则,第一个要知道这一个世间苦,这个世间真苦!像我们这个年岁的人,吃尽了苦头。你们年轻二、三十岁的人不知道,你们是二次大战以后出生的,没有遭遇到这些苦难,算是很有福报的人。但是你的福报能保证享到老吗?你往后不会遇到灾难吗?谁给你担保!今年是一九九六年,东西方的预言都说一九九九年是世界末日,说这个大灾难来的时候,地球上人要死三分之二。所以你要想一想,你的福报能保持得到老吗?
这个预言是古老的预言,几百年前的预言。中国的预言,差不多将近一千多年前…
《认识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