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都说在这个时代有灾难。但是我们中国的预言没有讲末日,没有说得这么严重。西方的预言说得很严重,说是末日来了。我们姑且不管那些预言,我们仔细看看现实的社会,我们用很理性的来看,从哪里看?从人心上看,太可怕了,不要再往前比了。三十年前的人心,比现在人淳厚、厚道。现在的人心跟三十年前的人心完全不一样,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从前人想利己,大概还不至於损人。现在要伤害别人,这怎么得了!整个世界的动乱,连整个地球的气候都变化了、都不正常了,这是我们要提高警觉的。如果不认真好好的断恶修善,老实念佛,恐怕这一个灾难来的时候,没有法子幸免,太可怕了。虽然这个时间很近,还有三年,三年还来得及,好好干的话,还来得及。现在不认真的干就来不及了,时间太短了。所以发菩提心,第一个要警觉这个世间苦,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乐,我们要离苦得乐,这是真正觉悟。
第二个是觉悟,要利益众生,要能够舍己为人。我们想一想,今天众生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是佛陀的教育,没有比这个更重要了。所以我们这一边也有几位同修,也相当难得,他们在这里建立净宗学会,希望佛法能够在这里建立,难得!找到我,我随缘!大家有这个心,我就来帮个忙;你们没有这个心,我到别的地方去。哪里有缘哪里去。
可是最重要的是培养弘法人才,「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经典,今天印刷术发达,我们印了很多,散发到全世界,可惜没人讲!大家还是看不懂,还是把意思错会了,必须要有人讲。因此,今天利益众生,最大的利益,无过於培训讲经的人才,这个功德是第一功德,无比的功德。我在此地期望这一边净宗学会的同修,向这个目标去做。心量要大,不是为我一个道场,不是为这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我们要为全世界。
一个国家好,其他地方不好,我们的日子还是很不好过。大家都好了,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中国古话常讲:「一家饱暖千家怨。」你这一个人富有,别的人贫穷,贫穷人嫉妒你、瞋恨你,时时刻刻要整你,你的日子怎么会好过?大家都富了,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所以眼光要大、要看得远,希望整个世界都好,我们就好了。我们从哪里做?从培训弘法人才做起,这是希有而难得。弘法的人多了,讲经的人多了,大家明白佛法的道理,渐渐觉悟了,才能够破迷开悟,才能够离苦得乐,这叫发菩提心。
「深信因果」,这是讲的菩萨。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都相信。菩萨相信的因果,不是我们这个因果,是什么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的确这一重因果,我们在经论里面看到,许许多多菩萨都不知道。所以要相信念佛是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成佛,这是果报。
「读诵大乘」,在我们修净土的人,大乘只念《大乘无量寿经》,一门深入。如果你觉得不够,净土的「五经一论」足够了,就非常非常丰富,不必再多求了。在这上面扎根,开花结果,把它发扬光大。一经通,所有一切经都通达了。
末后「劝进行者」。由此可知,前面所讲的全是属於自利,最后一句叫我们把自己所得的这个利益、好处,要转告给别人,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认识佛法、了解佛法、修学佛法、成就佛法。成就佛法就是成就无量无边智慧的法门,是这个意思。
这是三福,我们五个科目的第一个科目。今天时间又到了,好,下面接著要介绍给诸位的是六和、三学、六度、十愿,明天来讲这四个科目,好明天见。
(第四集)
1996/1/9 澳洲布里斯本 档名:17-13-04
诸位同修:大家好!《观无量寿佛经》里所说的「三福」,这三条非常重要。无论是修学哪一宗、哪一个法门,都不能够缺少的,正如佛在经上所说的「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说得很清楚。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修行成佛的法门很多,但是都是建立在这一个基础上。
有了这一个基础,必须要知道,我们现在还没成佛、还没有离开这个世界,实在讲,即使成佛了,也离不开众生,佛要普度众生,怎么能离开众生?假如要跟众生相处,如何才能够处的好、相处的和睦?佛给我们制定了六条的戒条,这个六条戒条,实在讲,不仅仅是用在佛教团体当中,它可以普遍广泛用在所有一切团体中。佛门里面讲「众」,我们归依三宝的时候,「归依僧,众中尊」。「众」的意思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团、团体,大家在一块聚会的时候,这个叫「众」。
世出世间大大小小的团体,在我们这个一般社会上来讲,最小的团体是家庭,家庭是个团体。大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也是一个团体。更大的,今天我们有联合国这个组织,这就说明这一个世界是一个团体,是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一个团体。
为什么说这许许多多的团体当中,佛教团体是最尊、最贵的?因为世尊为佛教团体制定了六条戒律,团体当中每一个分子,都必须要遵守的,因此它在所有团体当中确实是最为尊贵,值得大众尊敬,它是大众的榜样。
这六条戒律里面,第一条就是「见和同解」,也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建立共识。换句话说,这一个团体当中,任何一个分子必须要思想、见解,也就是想法、看法很接近,这才是一个和睦的基础。如果每一个人的想法、看法都不一样,大家在一起就免不了要有意见、免不了有冲突,这个团体就不能够和睦了,所以把这个列在第一条。
当然「见和同解」这个「见」字,也有许许多多差别的标准。譬如,一个家庭,它以家庭兴旺为目标,如果有这个共识,这个家庭就很美满。如果是一个商业公司,它的目的是赚钱,只要大家能团结,都能够赚更多的钱,这是他们的共识。由此可知,团体不一样,标准就不相同。
佛门里面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这个标准使我们感到释迦牟尼佛的确非常聪明、非常有智慧。因为学佛的人,走进佛门了,这个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放下了,我们要从什么地方来建立共识?释迦牟尼佛如果给我们说:「你们都迷惑颠倒,见解错误,我是大智大觉,你们要依我的见解为见解。」这种说法,我们能不能服?当然有一部分承认佛是大圣人,圆满智慧的人;还有一些人,觉得未必!我们赞叹佛的智慧德能,万德万能,有不少人听到这一句话,这只是赞叹释迦牟尼佛,并不是事实!那么这样的见解就有很大的差距,怎么能够建立共识?
所以世尊高明,他高在哪里?我们只要把自己所有的想法、看法统统都放下,那不就都平等了!这个方法的确高明。佛不说:「我的知见正确,你的知见不正确。」咱们把所有的知见统统放下,那就归了一了,他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正是所谓「般若无知」,当它起作用的时候,就是「无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时候,也就是没有人请教他、没有人问他,他心清净,一念不生。每一个人的心都清净,都没有一个妄想、没有一个杂念,这个的确是共识。佛门团体的共识建立在这一个基础上,这是让我们听了之后,真正佩服,谁也不跟谁走,谁也不牵著谁走。我们在世间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找不到,真的没有第二家。以宗教来说,宗教还要跟著上帝走,你不能跟上帝平等。佛不叫你跟他走,这是我们最佩服的地方。
第二条戒律叫「戒和同修」。这个地方所讲的戒,有广义、有狭义。狭义的就是佛陀对我们的教诫,一切经中所讲的教训,我们要明了、要遵守,这是狭义的讲法。广义的讲法,就是守法。戒就是法律,就是规矩、制度,乃至於包括我们这个世间一切的风俗习惯,我们都要遵守。特别是我们现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由於交通的便捷、资讯的发达,我们活动的空间不限於自己一个国家,常常到其他国家去旅行,到一个地方一定要遵守这个地方的法律、遵守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这样我们才能够跟当地人和睦相处,才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当地人的尊敬。尤其佛这一条戒律,我们看到非常实用,我们看到真正能够生欢喜心。所以佛家讲这个戒律,不是死板板的说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那个范围就看得太窄小了。这个持戒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守法。守法就是持戒,守法的人没有一个地方不欢迎,人人都欢迎,每一个国家政府都欢迎,所以持戒的真正意思是守法。
以这个基础,这才讲「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是生活在一个团体里面,彼此互相没有争论。没有意见,当然就没有争论,在一起修学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每一天都有进步,当然生欢喜心,所谓「法喜充满」。
最后一条是「利和同均」。利,就是我们今天讲物质生活。诸位要知道,僧团也是广义的,并不完全指出家人。指出家人,那当然是僧团,但是它的意思不限於出家人。在家同修,如果你一家人都学佛、一家人都归依了,你这一家就是个僧团,可见得僧团这个名词用得非常广泛。你如果是一个公司,从老板到员工都修学佛法,你这个公司就是僧团。所以它这个团体的定义是非常非常之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只要遵守这六条戒律,就是一个僧团。
僧团里面讲求利要同均,同均不是说大家都一律平等。出家人可以说生活一律平等,在一个寺院里面,从住持到里面的清众,物质生活待遇决定是平等的,没有特权阶级。假如你是一个公司行号,从老板到员工,你的职员薪水当然不一样。那这个平等怎么讲法?你应当得到的待遇。你能够得到多少待遇,决定公平,这就是均等了。由此可知,佛法里字字句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总而言之,它确确实实符合合情、合理、合法,这个就叫均等。这是六和敬。
佛教给我们与大众相处,我们一定要遵守。即使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团体,它们没有修学「六和敬」,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依「六和敬」的精神去做,这是个佛弟子,没有违背佛陀的教诲。不能说别人不做,我们也可以不做了,那是讲不通的。佛菩萨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最佳的典范,而我们学…
《认识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