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的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一定要给没有学佛的人,做一个好样子,这个是佛法的精神。这就是自行化他,弘法利生。我们虽然没有用言语去教化众生,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持、我们一举一动让别人看在心里,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这就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度化众生,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必须要学习的。
第三个科目是「三学」。「三学」大家都知道,这是真正进入到佛法的课程。前面两条是基础,第一个「三福」,你看没有学佛之前,先要修福报。没有福,不能学佛!然后教你处事待人接物的这一些原则,你要遵守,这样才能够学佛。
佛法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我们把他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我们现在的佛教经典,在中国编成的称为《大藏经》,《大藏经》里面就分「经藏、律藏、论藏」三个部分。藏就像仓库一样,藏在那个地方。
佛经传到中国来,最早是在后汉的时代,译经的工作到唐宋的时候,大概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九十。於是在宋朝就有人想起要把佛的经典重新分类,把它整理,这就是编成了《大藏经》。依照「经、律、论」把它分为这三大类,这些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朝时代的《永乐大典》,清朝康熙年间编《图书集成》,干隆年间编的《四库全书》,那种分类的构想,都从佛教里面学去的,最初分类是从佛教分的。所以乾隆编中国《四库全书》,就是从这个架构上来做这个工作。
经藏主要讲的是禅定,讲定学;律藏是讲戒学,论藏是讲慧,这就是「戒定慧」三学。你要说佛讲这么多经,内容讲的是什么?用这三个字来答覆决定没错,佛讲戒、讲定、讲慧。这个戒学里面,最要紧的是讲规律、讲秩序。地球有「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人事也必须要有秩序、要有规律,人才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如果失掉规律,世界大乱!纵然你今天有福报、有财富,古人常讲「富而不乐」,你生活在恐怖之中,你没有安全感!什么原因?我们把秩序失掉了。戒学里面给我们讲解这个道理,为什么有秩序?为什么要遵守秩序?这里面的道理、方法、境界,它讲得很透彻;读了之后,我们不能不服,觉得佛所讲的是有道理的。实在讲,戒定慧三学已经把这一桩事情很明显的显示出来了。
我们学佛,求的是什么?智慧,前面说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求的是这个。智慧现前了,确确实实对於宇宙人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所谓「全知全能」,这是赞美上帝的话。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个个人都是全知全能的。全知全能是真的,不是假的。不但知道现在、知道过去、知道未来,我们现在讲这是神通,不可思议!佛告诉我们这是本能,你应该知道的。可是现在我们应该知道的,却不知道了,我们的智慧德能失掉了。实在讲,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只是恢复我们自己本有的智慧能力而已。
为什么会失掉?迷失,佛告诉我们迷失掉了。迷的现象是什么?迷是你心动。诸位要知道,佛法讲迷、讲觉,觉心是不动的,迷心是动的。我们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迷。所以佛教给我们,如何在一切境界里面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们的本能就恢复了,这个境界就叫做定。
因此佛法讲的法门很多,修行的法门很多。「修行」这两个字的定义,也要把它搞清楚。行是行为,我们常讲思想、见解、言语、动作,这都是行为。行为错了,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你把这个统统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正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戒、定。戒是形式的标准,定是心理的标准,真的标准。定是清净心,所以外面标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标准。为什么?因为内在的标准才能达到我们修学的目标,开智慧!智慧是我们要求的东西,所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把这个标准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
慧里面就是第一天跟诸位同修报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在三学里属於慧学。要怎样才能得到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定功,这个定功就是清净心。清净心的纯度不相同,浅的得正觉,究竟圆满的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在大乘经里面跟我们讲菩萨,从初发心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一直到成佛,有五十二个阶级,五十二个阶级从哪里说的?就是从定功,从清净心的纯度不相等,从这个地方分的。所以统统修的是清净心,这个很重要,这是佛法的总纲领。总而言之,我们学佛要晓得自己修的是什么;离开了规矩,离开清净心,就不是学佛了。不管你学的是哪个法门,你念佛也好、持戒也好、读经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假如你要不遵守规矩,不得清净心,那都是样子,都是假的,不是真的。虽然学,没有效果!
好像学生在学校念书一样,很用功,天天念书,每一次考试都不及格,有什么用处?没有用处!所以你的修学,不管修哪个法门,懂得规矩,能够守规矩,能够得清净心,心一年比一年清净,一个月比一个月清净,一分清净就得一分智慧,二分清净就得二分智慧,真智慧是清净心的起用。所以心不能有烦恼、不能有忧虑、不可以有牵挂,佛说那些都是妄想,害事!不能成就事。
世间有不少人认为,我要不天天在想主意,我怎么能得富贵?以为他的那些富贵都是他的妄想得来的,这不是事实。他的富贵是前生修的,前生修的因,这一生得的果报。他不打妄想,富贵也来,不是打妄想打来的。他要没有富贵的命,怎么打妄想也打不来。你看打妄想的人多少,几个人得富贵?这就证明富贵不是打妄想打得来的,不是你怎么努力,你的钱能赚来的,没这个道理。关於这一桩事情,诸位要细细念念《了凡四训》,你就明白了。《了凡四训》念一遍不行,我过去教人要一口气念三百遍,印象深,仔细想一想有道理。你要修因,你才会得果报。
下面这个科目是「六度」。「六度」是跟你讲修因,你得什么果报。第一个给你讲「布施」。布施的意思也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到哪个地方去捐一点钱,这就是布施了?不是的,这是无量布施里的一种!实际上,六度是菩萨生活六大纲领,每一条里面它的范围都是涵盖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全部的活动,我们要明白它的真实意思。
譬如,布施是讲牺牲奉献。除了我们用财可以布施,我们体力也是布施。你是一个家庭主妇,你每一天在家里面整理你的家务事情,让你一家人过得很舒适,你在行布施。不是学佛的人,觉得每一天做同样的事情,洗衣烧饭累死了,天天觉得这个工作无聊,厌倦不堪!如果是学佛的人,每天是在行菩萨道,每天在修「六波罗蜜」,快乐无穷!同样干这些事情,念头转过来就不一样了。你是在修布施波罗蜜,你是在供养你一家人;不但供养你一家人,你这一家做得整整齐齐,让你的邻居、亲戚、朋友看,你是个模范家庭,影响他们,教化他们。可见得你做这一桩事情,不是利益一个众生,是利益一切众生。一个人是一切人的榜样,我这个家是世界上所有一切家庭的榜样。你做生意,你的店是所有一切开店的人的榜样,你的公司是所有天下公司的榜样,这叫行菩萨道,普度众生!你就晓得六波罗蜜它的境界是多么广,展开来尽虚空遍法界,不止这一个地球,地球太小了!你有这么大的心量、有这样大的眼光,这是大乘菩萨。
通常佛把这个意思归纳起来,所有一切布施,不外乎三大类,三大类就全部都包括了。第一个是财布施,财里面包括内财、外财,外财是身外之物,内财是身体。我们每天身体做的这些劳作,做的这些工作是内财布施,利益别人,不是为自己,它所得的果报,财布施得财富。所以你有这么多财富,从哪里来的?你前世修的,你命中有的;你命里没有,想什么样的方法,也想不到!
聪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报。法布施是肯教别人,不吝啬,不吝法。我知道的,别人想跟我学,我尽心尽力教导别人,所以法布施的果报得聪明智慧。
无畏布施的果报得健康长寿。什么叫无畏?众生有恐惧、有不安,你能够安慰他,你能够保护他,使他身心有安全感,这一类的协助叫做无畏布施,果报得健康长寿。
众生财富他要,聪明他也要,健康长寿他也要,这是果报。果必有因,他要不修因,这个果报是得不到的。三种因都修,三种果报都圆满,这是令人羡慕之人。我们仔细观察这个世间,这三种果报统统具足的人不多,有很多人得大财富,自己并没有聪明智慧,但是许许多多聪明人都要替他办事,都听他指挥。那么多位聪明智慧的人,是前生修慧不修福,这个人是前生修福没修慧。细细用佛法所说的这些道理、境界去观察,虽然世间人的因因果果很复杂,但不难看出来,而后晓得自己应该怎样去过日子。
实在说,智慧比福报更重要。财富是福报,可是如何支配财富、如何运用财富是高度的智慧。如果没有智慧,这一些财富给你,往往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自己还以为做了好多好多好事。其实不然,没有智慧不能辨别真妄、不能辨别邪正、不能辨别是非,甚至於连善恶利害都不能辨别,往往自己做错了事情,不知道!这一些事,《了凡四训》里都讲得很清楚,它讲善与恶里有真、有假、有半、有满、有是、有非,说得很详细。表面看它是善事,如果过个几年它变质、变坏了,那这个善事不是真的、不是圆满的。现在看到不是善事,过几年是真正的好事,这是真善。所以善恶要看它的结果,不能看现前。现在善,未来还善,后来更善,这是大善。现在善,将来不善,这个事情不是真善。所以眼光要深要远,古人常讲:「防患於未然。」这是高度智慧,不是浅见的人能够做得到的。
譬如现在许许多多国家,所行的社会福利政策。二次大战之后,一些先进的国家发起社会福利政策,当时的人都赞叹,善的!最近我在新加…
《认识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