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佛教▪P12

  ..續本文上一頁佛的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一定要給沒有學佛的人,做一個好樣子,這個是佛法的精神。這就是自行化他,弘法利生。我們雖然沒有用言語去教化衆生,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行持、我們一舉一動讓別人看在心裏,産生潛移默化的效果,這就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度化衆生,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必須要學習的。

  第叁個科目是「叁學」。「叁學」大家都知道,這是真正進入到佛法的課程。前面兩條是基礎,第一個「叁福」,你看沒有學佛之前,先要修福報。沒有福,不能學佛!然後教你處事待人接物的這一些原則,你要遵守,這樣才能夠學佛。

  佛法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說的,我們把他歸納起來,不外乎叁大類。我們現在的佛教經典,在中國編成的稱爲《大藏經》,《大藏經》裏面就分「經藏、律藏、論藏」叁個部分。藏就像倉庫一樣,藏在那個地方。

  佛經傳到中國來,最早是在後漢的時代,譯經的工作到唐宋的時候,大概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九十。於是在宋朝就有人想起要把佛的經典重新分類,把它整理,這就是編成了《大藏經》。依照「經、律、論」把它分爲這叁大類,這些對中國的文學産生了很大的影響。明朝時代的《永樂大典》,清朝康熙年間編《圖書集成》,幹隆年間編的《四庫全書》,那種分類的構想,都從佛教裏面學去的,最初分類是從佛教分的。所以乾隆編中國《四庫全書》,就是從這個架構上來做這個工作。

  經藏主要講的是禅定,講定學;律藏是講戒學,論藏是講慧,這就是「戒定慧」叁學。你要說佛講這麼多經,內容講的是什麼?用這叁個字來答覆決定沒錯,佛講戒、講定、講慧。這個戒學裏面,最要緊的是講規律、講秩序。地球有「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人事也必須要有秩序、要有規律,人才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如果失掉規律,世界大亂!縱然你今天有福報、有財富,古人常講「富而不樂」,你生活在恐怖之中,你沒有安全感!什麼原因?我們把秩序失掉了。戒學裏面給我們講解這個道理,爲什麼有秩序?爲什麼要遵守秩序?這裏面的道理、方法、境界,它講得很透徹;讀了之後,我們不能不服,覺得佛所講的是有道理的。實在講,戒定慧叁學已經把這一樁事情很明顯的顯示出來了。

  我們學佛,求的是什麼?智慧,前面說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求的是這個。智慧現前了,確確實實對於宇宙人生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所謂「全知全能」,這是贊美上帝的話。佛告訴我們,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個個人都是全知全能的。全知全能是真的,不是假的。不但知道現在、知道過去、知道未來,我們現在講這是神通,不可思議!佛告訴我們這是本能,你應該知道的。可是現在我們應該知道的,卻不知道了,我們的智慧德能失掉了。實在講,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只是恢複我們自己本有的智慧能力而已。

  爲什麼會失掉?迷失,佛告訴我們迷失掉了。迷的現象是什麼?迷是你心動。諸位要知道,佛法講迷、講覺,覺心是不動的,迷心是動的。我們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迷。所以佛教給我們,如何在一切境界裏面能夠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的本能就恢複了,這個境界就叫做定。

  因此佛法講的法門很多,修行的法門很多。「修行」這兩個字的定義,也要把它搞清楚。行是行爲,我們常講思想、見解、言語、動作,這都是行爲。行爲錯了,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你把這個統統修正過來,這叫修行。

  正的標准是什麼?標准是戒、定。戒是形式的標准,定是心理的標准,真的標准。定是清淨心,所以外面標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標准。爲什麼?因爲內在的標准才能達到我們修學的目標,開智慧!智慧是我們要求的東西,所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把這個標准清清楚楚的告訴我們。

  慧裏面就是第一天跟諸位同修報告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在叁學裏屬於慧學。要怎樣才能得到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定功,這個定功就是清淨心。清淨心的純度不相同,淺的得正覺,究竟圓滿的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在大乘經裏面跟我們講菩薩,從初發心的菩薩、初信位的菩薩一直到成佛,有五十二個階級,五十二個階級從哪裏說的?就是從定功,從清淨心的純度不相等,從這個地方分的。所以統統修的是清淨心,這個很重要,這是佛法的總綱領。總而言之,我們學佛要曉得自己修的是什麼;離開了規矩,離開清淨心,就不是學佛了。不管你學的是哪個法門,你念佛也好、持戒也好、讀經也好、持咒也好、參禅也好,假如你要不遵守規矩,不得清淨心,那都是樣子,都是假的,不是真的。雖然學,沒有效果!

  好像學生在學校念書一樣,很用功,天天念書,每一次考試都不及格,有什麼用處?沒有用處!所以你的修學,不管修哪個法門,懂得規矩,能夠守規矩,能夠得清淨心,心一年比一年清淨,一個月比一個月清淨,一分清淨就得一分智慧,二分清淨就得二分智慧,真智慧是清淨心的起用。所以心不能有煩惱、不能有憂慮、不可以有牽挂,佛說那些都是妄想,害事!不能成就事。

  世間有不少人認爲,我要不天天在想主意,我怎麼能得富貴?以爲他的那些富貴都是他的妄想得來的,這不是事實。他的富貴是前生修的,前生修的因,這一生得的果報。他不打妄想,富貴也來,不是打妄想打來的。他要沒有富貴的命,怎麼打妄想也打不來。你看打妄想的人多少,幾個人得富貴?這就證明富貴不是打妄想打得來的,不是你怎麼努力,你的錢能賺來的,沒這個道理。關於這一樁事情,諸位要細細念念《了凡四訓》,你就明白了。《了凡四訓》念一遍不行,我過去教人要一口氣念叁百遍,印象深,仔細想一想有道理。你要修因,你才會得果報。

  下面這個科目是「六度」。「六度」是跟你講修因,你得什麼果報。第一個給你講「布施」。布施的意思也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到哪個地方去捐一點錢,這就是布施了?不是的,這是無量布施裏的一種!實際上,六度是菩薩生活六大綱領,每一條裏面它的範圍都是涵蓋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全部的活動,我們要明白它的真實意思。

  譬如,布施是講犧牲奉獻。除了我們用財可以布施,我們體力也是布施。你是一個家庭主婦,你每一天在家裏面整理你的家務事情,讓你一家人過得很舒適,你在行布施。不是學佛的人,覺得每一天做同樣的事情,洗衣燒飯累死了,天天覺得這個工作無聊,厭倦不堪!如果是學佛的人,每天是在行菩薩道,每天在修「六波羅蜜」,快樂無窮!同樣幹這些事情,念頭轉過來就不一樣了。你是在修布施波羅蜜,你是在供養你一家人;不但供養你一家人,你這一家做得整整齊齊,讓你的鄰居、親戚、朋友看,你是個模範家庭,影響他們,教化他們。可見得你做這一樁事情,不是利益一個衆生,是利益一切衆生。一個人是一切人的榜樣,我這個家是世界上所有一切家庭的榜樣。你做生意,你的店是所有一切開店的人的榜樣,你的公司是所有天下公司的榜樣,這叫行菩薩道,普度衆生!你就曉得六波羅蜜它的境界是多麼廣,展開來盡虛空遍法界,不止這一個地球,地球太小了!你有這麼大的心量、有這樣大的眼光,這是大乘菩薩。

  通常佛把這個意思歸納起來,所有一切布施,不外乎叁大類,叁大類就全部都包括了。第一個是財布施,財裏面包括內財、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內財是身體。我們每天身體做的這些勞作,做的這些工作是內財布施,利益別人,不是爲自己,它所得的果報,財布施得財富。所以你有這麼多財富,從哪裏來的?你前世修的,你命中有的;你命裏沒有,想什麼樣的方法,也想不到!

  聰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報。法布施是肯教別人,不吝啬,不吝法。我知道的,別人想跟我學,我盡心盡力教導別人,所以法布施的果報得聰明智慧。

  無畏布施的果報得健康長壽。什麼叫無畏?衆生有恐懼、有不安,你能夠安慰他,你能夠保護他,使他身心有安全感,這一類的協助叫做無畏布施,果報得健康長壽。

  衆生財富他要,聰明他也要,健康長壽他也要,這是果報。果必有因,他要不修因,這個果報是得不到的。叁種因都修,叁種果報都圓滿,這是令人羨慕之人。我們仔細觀察這個世間,這叁種果報統統具足的人不多,有很多人得大財富,自己並沒有聰明智慧,但是許許多多聰明人都要替他辦事,都聽他指揮。那麼多位聰明智慧的人,是前生修慧不修福,這個人是前生修福沒修慧。細細用佛法所說的這些道理、境界去觀察,雖然世間人的因因果果很複雜,但不難看出來,而後曉得自己應該怎樣去過日子。

  實在說,智慧比福報更重要。財富是福報,可是如何支配財富、如何運用財富是高度的智慧。如果沒有智慧,這一些財富給你,往往造無量無邊的罪業,自己還以爲做了好多好多好事。其實不然,沒有智慧不能辨別真妄、不能辨別邪正、不能辨別是非,甚至於連善惡利害都不能辨別,往往自己做錯了事情,不知道!這一些事,《了凡四訓》裏都講得很清楚,它講善與惡裏有真、有假、有半、有滿、有是、有非,說得很詳細。表面看它是善事,如果過個幾年它變質、變壞了,那這個善事不是真的、不是圓滿的。現在看到不是善事,過幾年是真正的好事,這是真善。所以善惡要看它的結果,不能看現前。現在善,未來還善,後來更善,這是大善。現在善,將來不善,這個事情不是真善。所以眼光要深要遠,古人常講:「防患於未然。」這是高度智慧,不是淺見的人能夠做得到的。

  譬如現在許許多多國家,所行的社會福利政策。二次大戰之後,一些先進的國家發起社會福利政策,當時的人都贊歎,善的!最近我在新加…

《認識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宗科學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