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都說在這個時代有災難。但是我們中國的預言沒有講末日,沒有說得這麼嚴重。西方的預言說得很嚴重,說是末日來了。我們姑且不管那些預言,我們仔細看看現實的社會,我們用很理性的來看,從哪裏看?從人心上看,太可怕了,不要再往前比了。叁十年前的人心,比現在人淳厚、厚道。現在的人心跟叁十年前的人心完全不一樣,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從前人想利己,大概還不至於損人。現在要傷害別人,這怎麼得了!整個世界的動亂,連整個地球的氣候都變化了、都不正常了,這是我們要提高警覺的。如果不認真好好的斷惡修善,老實念佛,恐怕這一個災難來的時候,沒有法子幸免,太可怕了。雖然這個時間很近,還有叁年,叁年還來得及,好好幹的話,還來得及。現在不認真的幹就來不及了,時間太短了。所以發菩提心,第一個要警覺這個世間苦,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樂,我們要離苦得樂,這是真正覺悟。
第二個是覺悟,要利益衆生,要能夠舍己爲人。我們想一想,今天衆生迫切需要的是什麼?是佛陀的教育,沒有比這個更重要了。所以我們這一邊也有幾位同修,也相當難得,他們在這裏建立淨宗學會,希望佛法能夠在這裏建立,難得!找到我,我隨緣!大家有這個心,我就來幫個忙;你們沒有這個心,我到別的地方去。哪裏有緣哪裏去。
可是最重要的是培養弘法人才,「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經典,今天印刷術發達,我們印了很多,散發到全世界,可惜沒人講!大家還是看不懂,還是把意思錯會了,必須要有人講。因此,今天利益衆生,最大的利益,無過於培訓講經的人才,這個功德是第一功德,無比的功德。我在此地期望這一邊淨宗學會的同修,向這個目標去做。心量要大,不是爲我一個道場,不是爲這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我們要爲全世界。
一個國家好,其他地方不好,我們的日子還是很不好過。大家都好了,我們的日子就好過了。中國古話常講:「一家飽暖千家怨。」你這一個人富有,別的人貧窮,貧窮人嫉妒你、瞋恨你,時時刻刻要整你,你的日子怎麼會好過?大家都富了,我們的日子就好過了。所以眼光要大、要看得遠,希望整個世界都好,我們就好了。我們從哪裏做?從培訓弘法人才做起,這是希有而難得。弘法的人多了,講經的人多了,大家明白佛法的道理,漸漸覺悟了,才能夠破迷開悟,才能夠離苦得樂,這叫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這是講的菩薩。菩薩還不相信因果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都相信。菩薩相信的因果,不是我們這個因果,是什麼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的確這一重因果,我們在經論裏面看到,許許多多菩薩都不知道。所以要相信念佛是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定成佛,這是果報。
「讀誦大乘」,在我們修淨土的人,大乘只念《大乘無量壽經》,一門深入。如果你覺得不夠,淨土的「五經一論」足夠了,就非常非常豐富,不必再多求了。在這上面紮根,開花結果,把它發揚光大。一經通,所有一切經都通達了。
末後「勸進行者」。由此可知,前面所講的全是屬於自利,最後一句叫我們把自己所得的這個利益、好處,要轉告給別人,利益一切衆生,讓他們認識佛法、了解佛法、修學佛法、成就佛法。成就佛法就是成就無量無邊智慧的法門,是這個意思。
這是叁福,我們五個科目的第一個科目。今天時間又到了,好,下面接著要介紹給諸位的是六和、叁學、六度、十願,明天來講這四個科目,好明天見。
(第四集)
1996/1/9 澳洲布裏斯本 檔名:17-13-04
諸位同修:大家好!《觀無量壽佛經》裏所說的「叁福」,這叁條非常重要。無論是修學哪一宗、哪一個法門,都不能夠缺少的,正如佛在經上所說的「叁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一句話說得很清楚。叁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修行成佛的法門很多,但是都是建立在這一個基礎上。
有了這一個基礎,必須要知道,我們現在還沒成佛、還沒有離開這個世界,實在講,即使成佛了,也離不開衆生,佛要普度衆生,怎麼能離開衆生?假如要跟衆生相處,如何才能夠處的好、相處的和睦?佛給我們製定了六條的戒條,這個六條戒條,實在講,不僅僅是用在佛教團體當中,它可以普遍廣泛用在所有一切團體中。佛門裏面講「衆」,我們歸依叁寶的時候,「歸依僧,衆中尊」。「衆」的意思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社團、團體,大家在一塊聚會的時候,這個叫「衆」。
世出世間大大小小的團體,在我們這個一般社會上來講,最小的團體是家庭,家庭是個團體。大的是一個國家,一個國家也是一個團體。更大的,今天我們有聯合國這個組織,這就說明這一個世界是一個團體,是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個團體。
爲什麼說這許許多多的團體當中,佛教團體是最尊、最貴的?因爲世尊爲佛教團體製定了六條戒律,團體當中每一個分子,都必須要遵守的,因此它在所有團體當中確實是最爲尊貴,值得大衆尊敬,它是大衆的榜樣。
這六條戒律裏面,第一條就是「見和同解」,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建立共識。換句話說,這一個團體當中,任何一個分子必須要思想、見解,也就是想法、看法很接近,這才是一個和睦的基礎。如果每一個人的想法、看法都不一樣,大家在一起就免不了要有意見、免不了有沖突,這個團體就不能夠和睦了,所以把這個列在第一條。
當然「見和同解」這個「見」字,也有許許多多差別的標准。譬如,一個家庭,它以家庭興旺爲目標,如果有這個共識,這個家庭就很美滿。如果是一個商業公司,它的目的是賺錢,只要大家能團結,都能夠賺更多的錢,這是他們的共識。由此可知,團體不一樣,標准就不相同。
佛門裏面有一個絕對的標准,這個標准使我們感到釋迦牟尼佛的確非常聰明、非常有智慧。因爲學佛的人,走進佛門了,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放下了,我們要從什麼地方來建立共識?釋迦牟尼佛如果給我們說:「你們都迷惑顛倒,見解錯誤,我是大智大覺,你們要依我的見解爲見解。」這種說法,我們能不能服?當然有一部分承認佛是大聖人,圓滿智慧的人;還有一些人,覺得未必!我們贊歎佛的智慧德能,萬德萬能,有不少人聽到這一句話,這只是贊歎釋迦牟尼佛,並不是事實!那麼這樣的見解就有很大的差距,怎麼能夠建立共識?
所以世尊高明,他高在哪裏?我們只要把自己所有的想法、看法統統都放下,那不就都平等了!這個方法的確高明。佛不說:「我的知見正確,你的知見不正確。」咱們把所有的知見統統放下,那就歸了一了,他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正是所謂「般若無知」,當它起作用的時候,就是「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也就是沒有人請教他、沒有人問他,他心清淨,一念不生。每一個人的心都清淨,都沒有一個妄想、沒有一個雜念,這個的確是共識。佛門團體的共識建立在這一個基礎上,這是讓我們聽了之後,真正佩服,誰也不跟誰走,誰也不牽著誰走。我們在世間所有一切團體裏面找不到,真的沒有第二家。以宗教來說,宗教還要跟著上帝走,你不能跟上帝平等。佛不叫你跟他走,這是我們最佩服的地方。
第二條戒律叫「戒和同修」。這個地方所講的戒,有廣義、有狹義。狹義的就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誡,一切經中所講的教訓,我們要明了、要遵守,這是狹義的講法。廣義的講法,就是守法。戒就是法律,就是規矩、製度,乃至於包括我們這個世間一切的風俗習慣,我們都要遵守。特別是我們現代生活在這個時代,由於交通的便捷、資訊的發達,我們活動的空間不限於自己一個國家,常常到其他國家去旅行,到一個地方一定要遵守這個地方的法律、遵守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這樣我們才能夠跟當地人和睦相處,才受到當地人的歡迎、當地人的尊敬。尤其佛這一條戒律,我們看到非常實用,我們看到真正能夠生歡喜心。所以佛家講這個戒律,不是死板板的說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那個範圍就看得太窄小了。這個持戒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守法。守法就是持戒,守法的人沒有一個地方不歡迎,人人都歡迎,每一個國家政府都歡迎,所以持戒的真正意思是守法。
以這個基礎,這才講「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這是生活在一個團體裏面,彼此互相沒有爭論。沒有意見,當然就沒有爭論,在一起修學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每一天都有進步,當然生歡喜心,所謂「法喜充滿」。
最後一條是「利和同均」。利,就是我們今天講物質生活。諸位要知道,僧團也是廣義的,並不完全指出家人。指出家人,那當然是僧團,但是它的意思不限於出家人。在家同修,如果你一家人都學佛、一家人都歸依了,你這一家就是個僧團,可見得僧團這個名詞用得非常廣泛。你如果是一個公司,從老板到員工都修學佛法,你這個公司就是僧團。所以它這個團體的定義是非常非常之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只要遵守這六條戒律,就是一個僧團。
僧團裏面講求利要同均,同均不是說大家都一律平等。出家人可以說生活一律平等,在一個寺院裏面,從住持到裏面的清衆,物質生活待遇決定是平等的,沒有特權階級。假如你是一個公司行號,從老板到員工,你的職員薪水當然不一樣。那這個平等怎麼講法?你應當得到的待遇。你能夠得到多少待遇,決定公平,這就是均等了。由此可知,佛法裏字字句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總而言之,它確確實實符合合情、合理、合法,這個就叫均等。這是六和敬。
佛教給我們與大衆相處,我們一定要遵守。即使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團體,它們沒有修學「六和敬」,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依「六和敬」的精神去做,這是個佛弟子,沒有違背佛陀的教誨。不能說別人不做,我們也可以不做了,那是講不通的。佛菩薩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最佳的典範,而我們學…
《認識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