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诤、无诤行、无诤三昧与「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兼论〈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之「无诤」意涵▪P3

  ..续本文上一页「皆是禅波罗蜜功德所成」(页三八),「三乘一切智慧皆从禅生」(页四二),即连断烦恼得解脱,也不外乎是「先以定动,然后智拔」(页三八),因此本论将因地修行的重点,放在「禅波罗蜜」。

  将「禅波罗蜜」置于六度之首,并以「禅波罗蜜」逐一贯串六度内涵,这可说是本论新猷。论主也知道,这与《般若经》的「般若为前导,亦是三世诸佛母」(页四○),确有理论上的落差,但他对这样的立论,有着坚强的自信。

  他先分析修学禅定的重要性,以及高心轻慢坐禅而散心读诵讲说的危险性(页四二~四三)。其次说明「禅波罗蜜有无量名字」(页四四~四九),归纳这无量名字的修行内涵,我们终于理解,慧思心目中的「禅定」,是可以摄得奢摩他(止)与毘婆舍那(观)(页四八)的。具体而言,本论所述「禅波罗蜜」,摄得八背舍(即八解脱)等现法乐住的色、无色界禅,可以得诸神通、断诸烦恼,可以立大弘誓,摄得四无量心、四摄法,通于其余五种波罗蜜,以及四念处等三十七道品,甚至摄得佛眼、佛智、佛之十力与十八不共法、佛之十种德号等佛果功德。

  至本论卷下,将上述诸证境、道品与佛果功德的内容缩小范围,依「四念处观」而作「禅波罗蜜」的实修阐述。原来,身、受、心、法等四种念处,绝非只是解脱道的道品,它们都可以成为初学菩萨坐禅的所缘境。依四种念处而起修,分别可以获得断种种烦恼、证种种神通、得种种三昧,成就种种道品的大成就与大自在。

  至此,本论之所以名之为「诸法无诤三昧法门」的理由,已经呼之欲出:

  一、这不是《杂阿含经》中的「不与世间诤」义──善巧随顺世间经验,导入蕴、处、缘起无我、四种圣谛等之出世深法。

  二、这也不是《中阿含经》「分别无诤经」、《大毘婆沙论》乃至诸大乘经论中所述及的「无诤行」与「无诤三昧」──依慈悲心与法空慧而打破人、我藩篱,善巧恒顺众生,不令众生于己生结而受诸苦。

  三、本论的「诸法无诤三昧法门」,是以「禅波罗蜜」而涵摄四念处、三十七道品、四摄、四无量心、六度等一切修行,以及三乘果德;并于实修教学中,拈出「四念处」作为初学菩萨的禅观所缘,指出此诸念处于一切法门无所隔碍。其「一入一切,一摄一切,一即一切」之一多无碍,确属天台家风;而法门间之无所隔历,确实也有着「无诤」特质──不必因各种法门的内容差异,而作入主出奴的纷扰诤论。一「禅波罗蜜」即一切法门,一「四念处」可摄得一切法门,无所隔碍,于诸法门而无所诤论,故名「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这种直下依定慧综合的止观途径,而非定慧分离(先得禅定,再依禅定以发慧)的修行,与《杂阿含经》有着「定慧综合」的共同特质。但是其中「无诤」或「无诤三昧」的义涵,已与原始佛教及初期大乘经论的「无诤」、「无诤行」或「无诤三昧」,有了很大的落差。

  四、结语

  本文作者依于〈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之「无诤三昧」一词,产生了探索兴趣,并进而发现:本论内文不曾出现「无诤三昧」乃至「无诤」词汇,因此对其题目之所以安立,产生了研究兴趣,欲进以探索它究竟是出自「版本差异」、「标题一时误植」或「文本有所遗阙」,还是确乎在全文内容之中,透出了「无诤三昧」的消息。

  因此循源溯流,先从原始佛教、部派乃至初期大乘的文献下手,以理解「无诤」、「无诤行」与「无诤三昧」的定义与内涵,再进而依此理解作为基础,拿来验证〈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之全文,看其中是否具足「无诤」、「无诤行」与「无诤三昧」的内涵。倘能证明确乎如此,则自可不必揣测本论有着「版本差异」、「标题一时误植」或「文本有所遗阙」的问题,而可直下认定它确实是题文相扣的。

  然而经过经论文献的比对分析,答案逐渐清晰呈现。原来,本论确乎是题文相扣的,但其「无诤三昧」义,却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乃至初期大乘佛教中,「无诤」、「无诤行」或「无诤三昧」的原义,有着极大的落差。

  「无诤行」或「无诤三昧」的重点,在于「善待有情」。这是将阿兰若行的功夫由外而内,再由自而他,扩及周遭众生──依慈悲心而不欲令其于己起结而感苦,依法空慧而打破人、我藩篱,令众生断结、得证。

  相形之下,〈诸法无诤三昧法门〉的重点,则在于「善贯法门」。这是以一「禅波罗蜜」摄众法门,以一「四念处」入众法门,依于诸法门间的无所隔碍,故名「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因此,笔者于本文前言所作的另一项推测:是否作者慧思法师在该文的论述过程中,确实是要将「无诤三昧」作为一种「法门」,来建立一套禅观理论?这项推测至此也已可以推翻──慧思无意于本论中将「无诤三昧」作为一种「法门」,而是要建立依「禅波罗蜜」──「四念处」,而「一摄一切」的禅观理论。尔后智者提出「一切法相即互入」之圆教义理,视六波罗蜜与三十七道品为相即相入且互为助行之法门。如云:「六度道品相即者,檀即摩诃衍,四念处亦即摩诃衍,檀与道品,无二无别。」「于行有益,互有相修;约理,互有相即。」[xxii]或可谓即滥觞于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的思想。

  天台家用「无诤三昧」,来指称任运证得「三谛」行法,并认为圆教初门修一切无漏对治、观练熏修之禅定的同时,即能证得圣果,成为大力罗汉,具足六通及三明等,同时也可证得「无诤三昧」。慧思因催生后来的天台学,而被推尊为天台「二祖」。依本论内容以观,本论对「诸法无诤三昧法门」的阐述,已与「无诤三昧」的原义不同,对应于天台圆教初门证境,本论纯粹是就着「一多相即」的天台核心理论,安立其「法门无量」而又「法门无碍」的工夫论──依一「禅波罗蜜」与一「四念处」,建立了「一多相即」而「法门无诤」的修行观。

  ──发表于100.8.16「慧思大师与南岳佛教」学术研讨会

  参考书目

  一、藏经

  《中阿含经》,《大正藏》册1。

  《杂阿含经》,《大正藏》册2。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

  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3,《大正藏》册8。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卷17,《大正藏》册22。

  龙树,《大智度论》卷11,《大正藏》册25。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79,《大正藏》册27。

  僧肇,《注维摩诘经》卷3,《大正藏》册38。

  智顗,《摩诃止观》卷5上,《大正藏》册46。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大正藏》册46。

  二、专书

  释印顺,《佛在人间》,台北﹕正闻出版社,1987年。

  释昭慧,《佛教伦理学》,台北:法界出版社,1995年。

  释昭慧,《如是我思》,台北:法鼓文化,1989年。

  三、论文

  释昭慧,〈初期瑜伽行派之止观要义──「七觉分」的完满开展〉,《东宗的呼唤:2010赖鹏举居士逝世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艺术研究中心,2011年1月。

  

  --------------------------------------------------------------------------------

  

  [i] 有关「欲诤」(或「爱诤」)与「见诤」的内容,印顺导师著作中多次出现,其中〈佛法是救世之仁〉一文,论述尤详(《佛在人间》,页175-184)。

  [ii] 释昭慧,《佛教伦理学》(台北:法界出版社,1995年),页98-104。

  [iii] 唐‧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79,《大正藏》册27,页899上。

  [iv] 如: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卷17,《大正藏》册22,页681中。

  [v] 详参:释昭慧,〈诤事与灭诤法〉,《如是我思》(台北:法鼓文化,1989年),页341-414。

  [vi] 有关「三昧」的定义与内涵,详:释昭慧,〈初期瑜伽行派之止观要义──「七觉分」的完满开展〉,《东宗的呼唤:2010赖鹏举居士逝世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艺术研究中心,2011年1月),页193。

  [vii] 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页749下。

  [viii] 《杂阿含经》卷2,《大正藏》册2,页8中。

  [ix] 第213、214经,《杂阿含经》卷8,《大正藏》册2,页54上。第306经,《杂阿含经》卷13,《大正藏》册2,页87中。

  [x] 《杂阿含经》卷8,《大正藏》册2,页54上。

  [xi] 《杂阿含经》卷13,《大正藏》册2,页91中。

  [xii] 《杂阿含经》卷11,《大正藏》册2,页72中。

  [xiii] 《杂阿含经》卷16,《大正藏》册2,页110下。

  [xiv] 〈拘楼瘦无诤经〉,《中阿含经》卷43,《大正藏》册1,页701中-703下。

  [xv] 同上注,页703上。

  [xvi] 同上注,页703下。

  [xvii] 唐‧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79,《大正藏》册27,页898上-900中。

  [xviii] 姚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3,《大正藏》册8,页234上。

  [xix] 龙树,《大智度论》卷11,《大正藏》册25,页136下。

  [xx] 僧肇,《注维摩诘经》卷3,《大正藏》册38,页351下。

  [xxi]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2卷,《大正藏》册46,页627下-640下。本文所引,一概依于南岳佛教协会校勘编订的《慧思大师文集》,页23-68。

  [xxii] 智顗,《摩诃止观》卷5上,《大正藏》册46,页94中。

  

《无诤、无诤行、无诤三昧与「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兼论〈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之「无诤」意涵》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