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诤、无诤行、无诤三昧与「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兼论〈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之「无诤」意涵▪P2

  ..续本文上一页「二法」而作开示,并提醒他:

  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缘眼、色,生眼识。[xii]

  第四一八经谈到「四圣谛」的内容,佛陀同样提及:舍除现实经验,而作任何「圣谛」方面的言说,都会因「非其境界」,而让人「问已不知,增其疑惑」的。[xiii]

  原来,六根与六境的「二法」,就包含了世人所能经验、理解的「一切」内容。即使是世出世真理的四圣谛,佛陀也不脱离世人所能经验、理解的范畴来作教导。倘若脱离了世人所能经验、理解的范畴,势将徒具「言说」,所言说的内容必将空洞化,因为吾人无法对此言说内容加以检验,也无法依此言说来阐明实相,这将徒然增加聆听者的疑惑,因为那已成为玄想、戏论。由此可知,诸凡造物、真我、真心、灵魂等论,都容易因「非其境界」而产生各执一词的诤端。

  2、《中阿含经》之「无诤」义:

  至《中阿含经》「根本分别品」,有「拘楼瘦无诤经」,又名「分别无诤经」。[xiv]本经如何分别「无诤」?原来,它的判断标准非常明确:

  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是故此法则有诤也。……此法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正行,是故此法则无诤也。[xv]

  在本经中,列出了包括「求欲乐、求苦行」等等,一连串会带来苦、烦、热、忧的邪行,也列出了包括「离此二边,则有中道」乃至「趣于涅槃」等一连串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的正行。前者都是「有诤」行,后者即是「无诤」行。

  本经末尾,佛陀特别赞叹须菩提说:「须菩提族姓子以无诤道,于后知法如法。」并于结颂中说:

  知法如真实,须菩提说偈:此行真实空,舍此住止息。[xvi]

  这段佛对须菩提的授记,以及须菩提的解空偈言,应即是《金刚经》中有关须菩提蒙佛授记并自述「阿兰那行」的出处。佛说他因为具足「无诤三昧」的缘故,成为人群中最为尊贵的离欲阿罗汉,那么「无诤三昧」是什么内容,也就呼之欲出了。

  原来,「无诤三昧」就是能够如实知法与非法,离于二边的中道行,这样的中道智慧,对于生活、修行与说法、度众,能够作出相对最好的抉择。

  尔后在说一切有部的《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中,[xvii]针对「分别无诤经」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完整阐释。以下举出十分重要的四项论义,以助读者完整理解何谓「无诤」、「无诤行」以及「无诤三昧」。

  (1) 无诤行的特质──护念其它有情,不令彼生起烦恼

  问:「云何无诤行?」答:「一切阿罗汉善达内时,外不如是。若亦善达外时,名无诤行。云何内时?谓自相续中所有烦恼。云何外时?谓他相续中所有烦恼。遮此烦恼名为善达。一切阿罗汉于自相续所有烦恼皆已遮断,于他相续所有烦恼则不决定。若亦能遮,名无诤行。」

  ……问:「无诤名何法?」答:「令他相续无杂秽转。谓诸烦恼能为津润、垢腻、杂秽,得无诤者不为他相续中烦恼之所津润、垢腻、杂秽,即是远离他相续中诸烦恼义。」

  (2) 无诤行人的根性──不忍其它有情造恶招苦的菩萨种性

  问:「何故阿罗汉已得解脱,而修此法自拘缚耶?」答:「彼阿罗汉先是菩萨种性,不忍有情造恶招苦。

  (3) 无诤行的原因──不忍心让众生于我生结而受诸苦

  为拔彼故,恒作是念:『我无始来与诸有情互起缠缚,轮回五趣,受诸剧苦。我幸得免,复应救彼。』又作是念:『我无始来或作倡妓,或淫女等鄙秽之身。百千众生于我起结,尚由此故长夜受苦。况我今者离贪恚痴,为世福田,于我起结而不招苦?故我今者不应复作烦恼因缘。』故阿罗汉虽自解脱,而为有情起无诤行。」

  (4) 无诤行的自性──属于慧观

  问:「无诤行自性云何?为是定,为是慧耶?」「设尔何失?」「若是定者,此文云何通?如说:『善达外时名无诤行。』『善达』是慧。若是慧者,余说云何通?如说:『应习静定无诤。』」答:「应说是慧。」问:「若尔,何故说『应习静定无诤』耶?」答:「彼应说『应习静慧无诤』。而说『应习静定无诤』者,欲显与定俱故名定,而实是慧。是名无诤自性。」

  相续(samtati),即指前因后果连续不绝的有为法。依此定义,依身也是一种「相续」──「自相续」就是自己的依身,「他相续」就是他人的依身。

  原来,阿罗汉于「自相续中所有烦恼」(亦即自身的烦恼)业已断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并非所有阿罗汉,都能妥善处理「他相续中所有烦恼」,达到「令他相续无杂秽转」的良好效果。因此「无诤行」阿罗汉,是「菩萨种性」的利根阿罗汉,他们能妥善地面对周遭众生,好让对方不会对自己产生烦恼而招感痛苦。

  而这种「无诤行」,属于慧观的运作──面对众生时,具足中道智慧的择法力──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地作相对最好的互动。因此当然是止非观,是慧非定。然而何以都名之为「无诤三昧」,强调「应习静定无诤」?其原因是这种慧观的运转,是「显与定俱」的,也就是在三昧力之专注的基础上,运转自如的一种处世智慧。

  有了以上对「无诤行」定义与内涵的通盘了解后,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何这项源出《阿含》本教的修行,在解脱道中并不像三三昧一般地受到重视,反倒是到初期大乘时代,才与「无量心三昧」一样被强调出来,并正式立名为「无诤三昧」(aran#ā-samādhi)。

  对比「无诤」一词(aran#a, aran#ā, aran#ya),音译「阿兰若」或「阿兰那」,意译「远离处、寂静处」,原来是指远离聚落尘嚣的寂静场域,因为这样的场域可以让身心寂静,有助于出家修行,这即是将《大毘婆沙论》所述三种诤中的「蕴诤」(亦即五蕴纷扰的状态)予以缓解。

  但从aran#ya也译作「无诤处」来看,显然aran#a或aran#ya已进一步衍申为一种寂静和谐而无所纷扰的心理状态。纷扰固然可能来自于聚落尘嚣,但更多时候还是来自烦恼的翻腾;因此所谓「阿兰若念处」,即将心念从身外拉到身内,以达于寂静和谐而无所纷扰的生命境界,由外而内地呈现一种宁静致远的性格特质,这就从减除「蕴诤」而达到了减除「烦恼诤」的效果。

  若进一步以此寂静和谐而无所纷扰的心性,善巧体谅周遭众生,将彼此的对立与诤执消弭于无形,这将进一步减除「斗诤」的纷扰。

  3、初期大乘之「无诤」义:

  到了初期大乘经论,依「无诤三昧」以对治斗诤的意义,就更加凸显了出来。例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三云:

  尔时,慧命舍利弗赞须菩提言:「善哉,善哉!汝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见法生,从法化生,取法分不取财分。法中自信身得证,如佛所说,得无诤三昧中汝最第一,实如佛所举。[xviii]

  须菩提是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的佛弟子,这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述相同,应该都是源自《中阿含》「分别无诤经」的。至于「无诤三昧」的内容,《大智度论》卷十一云:

  须菩提于弟子中得无诤三昧最第一,无诤三昧相,常观众生,不令心恼,多行怜愍。[xix]

  僧肇于《注维摩诘经》中,依此原理而分析「无诤三昧」之内涵云︰

  无诤有二︰一、以三昧力将护众生,令不起诤心。二、随顺法性,无违无诤。……善吉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常善顺法相,无违无诤,内既无诤,外亦善顺群心,令无诤讼,得此定名无诤三昧也。[xx]

  「以三昧力将护众生,令不起诤心」,这是不忍众生于我起结而招众苦的慈悲心。「随顺法性,无违无诤」,这是洞观诸法空相,消弭人我对立,而达于其心寂静(阿兰那)的法空慧。

  因此,「无诤三昧」成为一种揉合慈悲心与法空慧的大乘三昧,「菩萨种性」行人适合依此修行。依《大毘婆沙论》所述,「无诤三昧」成就时,最高可上达第四禅。但这不祇是一种色界禅定,它更重要的功用,是形成一种面对人事时,善巧化解人我对立与争执的中道智慧。因地如是为众生着想,果中法尔产生如是成效,不但减除了周遭众生对自己「起结」而「感苦」的问题,并且众生对他还自然容易产生一种欣悦接纳的感情。

  试想,「阿兰那行」原来是解脱道中,最为疏离众生的一种修行,经过这样由外而内、由己而人的两度翻转,反倒成了菩萨道中的善法资粮。这样的翻转真是不可思议!而这也证明了「解脱道」与「菩萨道」的修行,实在毋庸打成两橛。只要具足菩提愿与慈悲心,那么解脱道中,依于缘起性空的观慧,所产生的寂静心与无诤行,恰恰可转为成就佛道的菩提资粮。

  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之「无诤」意涵

  依于以上研究,吾人已可获知「无诤三昧」的内涵。紧接着要完成的是本文的第二项探索工程:以此「无诤三昧」之理解作为基础,推敲〈诸法无诤三昧法门〉的全文意旨与论述脉络,用以理解:慧思法师心目中的「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到底是什么样的内容?具足何等「无诤三昧」的意涵?否则何以全文不见此四字,却运用它构成题目?

  兹依南岳佛教协会校勘编订的《慧思大师文集》,[xxi]将〈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以下简称「本论」)的重点,摘述如下:

  本论以「如来藏」为「身本」,并且将如来藏视为「真实心」,但依然强调那是「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而「无智无愚,无缚无解」的(页三九),不像〈大乘止观法门〉那般,强调如来藏的善染二性。换句话说,「身本」的如来藏,并非妄念随业流转生死的根源,即使是在修道证果的过程中,它之所以为「身本」,也只是转凡成圣的「依因」而非「生因」。

  然则修道证果的生因安在?依本论的说法,欲学一切佛法,必须先持净戒、禅定。(页三八)由于「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

《无诤、无诤行、无诤三昧与「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兼论〈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之「无诤」意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