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法」而作開示,並提醒他:
若有說言:「沙門瞿昙所說二法,此非爲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緣眼、色,生眼識。[xii]
第四一八經談到「四聖谛」的內容,佛陀同樣提及:舍除現實經驗,而作任何「聖谛」方面的言說,都會因「非其境界」,而讓人「問已不知,增其疑惑」的。[xiii]
原來,六根與六境的「二法」,就包含了世人所能經驗、理解的「一切」內容。即使是世出世真理的四聖谛,佛陀也不脫離世人所能經驗、理解的範疇來作教導。倘若脫離了世人所能經驗、理解的範疇,勢將徒具「言說」,所言說的內容必將空洞化,因爲吾人無法對此言說內容加以檢驗,也無法依此言說來闡明實相,這將徒然增加聆聽者的疑惑,因爲那已成爲玄想、戲論。由此可知,諸凡造物、真我、真心、靈魂等論,都容易因「非其境界」而産生各執一詞的诤端。
2、《中阿含經》之「無诤」義:
至《中阿含經》「根本分別品」,有「拘樓瘦無诤經」,又名「分別無诤經」。[xiv]本經如何分別「無诤」?原來,它的判斷標准非常明確:
此法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戚邪行,是故此法則有诤也。……此法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戚正行,是故此法則無诤也。[xv]
在本經中,列出了包括「求欲樂、求苦行」等等,一連串會帶來苦、煩、熱、憂的邪行,也列出了包括「離此二邊,則有中道」乃至「趣于涅槃」等一連串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戚的正行。前者都是「有诤」行,後者即是「無诤」行。
本經末尾,佛陀特別贊歎須菩提說:「須菩提族姓子以無诤道,于後知法如法。」並于結頌中說:
知法如真實,須菩提說偈:此行真實空,舍此住止息。[xvi]
這段佛對須菩提的授記,以及須菩提的解空偈言,應即是《金剛經》中有關須菩提蒙佛授記並自述「阿蘭那行」的出處。佛說他因爲具足「無诤叁昧」的緣故,成爲人群中最爲尊貴的離欲阿羅漢,那麼「無诤叁昧」是什麼內容,也就呼之欲出了。
原來,「無诤叁昧」就是能夠如實知法與非法,離于二邊的中道行,這樣的中道智慧,對于生活、修行與說法、度衆,能夠作出相對最好的抉擇。
爾後在說一切有部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xvii]針對「分別無诤經」的內涵,作了進一步的完整闡釋。以下舉出十分重要的四項論義,以助讀者完整理解何謂「無诤」、「無诤行」以及「無诤叁昧」。
(1) 無诤行的特質──護念其它有情,不令彼生起煩惱
問:「雲何無诤行?」答:「一切阿羅漢善達內時,外不如是。若亦善達外時,名無诤行。雲何內時?謂自相續中所有煩惱。雲何外時?謂他相續中所有煩惱。遮此煩惱名爲善達。一切阿羅漢于自相續所有煩惱皆已遮斷,于他相續所有煩惱則不決定。若亦能遮,名無诤行。」
……問:「無诤名何法?」答:「令他相續無雜穢轉。謂諸煩惱能爲津潤、垢膩、雜穢,得無诤者不爲他相續中煩惱之所津潤、垢膩、雜穢,即是遠離他相續中諸煩惱義。」
(2) 無诤行人的根性──不忍其它有情造惡招苦的菩薩種性
問:「何故阿羅漢已得解脫,而修此法自拘縛耶?」答:「彼阿羅漢先是菩薩種性,不忍有情造惡招苦。
(3) 無诤行的原因──不忍心讓衆生于我生結而受諸苦
爲拔彼故,恒作是念:『我無始來與諸有情互起纏縛,輪回五趣,受諸劇苦。我幸得免,複應救彼。』又作是念:『我無始來或作倡妓,或淫女等鄙穢之身。百千衆生于我起結,尚由此故長夜受苦。況我今者離貪恚癡,爲世福田,于我起結而不招苦?故我今者不應複作煩惱因緣。』故阿羅漢雖自解脫,而爲有情起無诤行。」
(4) 無诤行的自性──屬于慧觀
問:「無诤行自性雲何?爲是定,爲是慧耶?」「設爾何失?」「若是定者,此文雲何通?如說:『善達外時名無诤行。』『善達』是慧。若是慧者,余說雲何通?如說:『應習靜定無诤。』」答:「應說是慧。」問:「若爾,何故說『應習靜定無诤』耶?」答:「彼應說『應習靜慧無诤』。而說『應習靜定無诤』者,欲顯與定俱故名定,而實是慧。是名無诤自性。」
相續(samtati),即指前因後果連續不絕的有爲法。依此定義,依身也是一種「相續」──「自相續」就是自己的依身,「他相續」就是他人的依身。
原來,阿羅漢于「自相續中所有煩惱」(亦即自身的煩惱)業已斷盡,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並非所有阿羅漢,都能妥善處理「他相續中所有煩惱」,達到「令他相續無雜穢轉」的良好效果。因此「無诤行」阿羅漢,是「菩薩種性」的利根阿羅漢,他們能妥善地面對周遭衆生,好讓對方不會對自己産生煩惱而招感痛苦。
而這種「無诤行」,屬于慧觀的運作──面對衆生時,具足中道智慧的擇法力──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地作相對最好的互動。因此當然是止非觀,是慧非定。然而何以都名之爲「無诤叁昧」,強調「應習靜定無诤」?其原因是這種慧觀的運轉,是「顯與定俱」的,也就是在叁昧力之專注的基礎上,運轉自如的一種處世智慧。
有了以上對「無诤行」定義與內涵的通盤了解後,我們就可以知道,爲何這項源出《阿含》本教的修行,在解脫道中並不像叁叁昧一般地受到重視,反倒是到初期大乘時代,才與「無量心叁昧」一樣被強調出來,並正式立名爲「無诤叁昧」(aran#ā-samādhi)。
對比「無诤」一詞(aran#a, aran#ā, aran#ya),音譯「阿蘭若」或「阿蘭那」,意譯「遠離處、寂靜處」,原來是指遠離聚落塵囂的寂靜場域,因爲這樣的場域可以讓身心寂靜,有助于出家修行,這即是將《大毘婆沙論》所述叁種诤中的「蘊诤」(亦即五蘊紛擾的狀態)予以緩解。
但從aran#ya也譯作「無诤處」來看,顯然aran#a或aran#ya已進一步衍申爲一種寂靜和諧而無所紛擾的心理狀態。紛擾固然可能來自于聚落塵囂,但更多時候還是來自煩惱的翻騰;因此所謂「阿蘭若念處」,即將心念從身外拉到身內,以達于寂靜和諧而無所紛擾的生命境界,由外而內地呈現一種甯靜致遠的性格特質,這就從減除「蘊诤」而達到了減除「煩惱诤」的效果。
若進一步以此寂靜和諧而無所紛擾的心性,善巧體諒周遭衆生,將彼此的對立與诤執消弭于無形,這將進一步減除「鬥诤」的紛擾。
3、初期大乘之「無诤」義:
到了初期大乘經論,依「無诤叁昧」以對治鬥诤的意義,就更加凸顯了出來。例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叁雲:
爾時,慧命舍利弗贊須菩提言:「善哉,善哉!汝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見法生,從法化生,取法分不取財分。法中自信身得證,如佛所說,得無诤叁昧中汝最第一,實如佛所舉。[xviii]
須菩提是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的佛弟子,這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述相同,應該都是源自《中阿含》「分別無诤經」的。至于「無诤叁昧」的內容,《大智度論》卷十一雲:
須菩提于弟子中得無诤叁昧最第一,無诤叁昧相,常觀衆生,不令心惱,多行憐愍。[xix]
僧肇于《注維摩诘經》中,依此原理而分析「無诤叁昧」之內涵雲︰
無诤有二︰一、以叁昧力將護衆生,令不起诤心。二、隨順法性,無違無诤。……善吉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常善順法相,無違無诤,內既無诤,外亦善順群心,令無诤訟,得此定名無诤叁昧也。[xx]
「以叁昧力將護衆生,令不起诤心」,這是不忍衆生于我起結而招衆苦的慈悲心。「隨順法性,無違無诤」,這是洞觀諸法空相,消弭人我對立,而達于其心寂靜(阿蘭那)的法空慧。
因此,「無诤叁昧」成爲一種揉合慈悲心與法空慧的大乘叁昧,「菩薩種性」行人適合依此修行。依《大毘婆沙論》所述,「無诤叁昧」成就時,最高可上達第四禅。但這不祇是一種色界禅定,它更重要的功用,是形成一種面對人事時,善巧化解人我對立與爭執的中道智慧。因地如是爲衆生著想,果中法爾産生如是成效,不但減除了周遭衆生對自己「起結」而「感苦」的問題,並且衆生對他還自然容易産生一種欣悅接納的感情。
試想,「阿蘭那行」原來是解脫道中,最爲疏離衆生的一種修行,經過這樣由外而內、由己而人的兩度翻轉,反倒成了菩薩道中的善法資糧。這樣的翻轉真是不可思議!而這也證明了「解脫道」與「菩薩道」的修行,實在毋庸打成兩橛。只要具足菩提願與慈悲心,那麼解脫道中,依于緣起性空的觀慧,所産生的寂靜心與無诤行,恰恰可轉爲成就佛道的菩提資糧。
叁、〈諸法無诤叁昧法門〉中之「無诤」意涵
依于以上研究,吾人已可獲知「無诤叁昧」的內涵。緊接著要完成的是本文的第二項探索工程:以此「無诤叁昧」之理解作爲基礎,推敲〈諸法無诤叁昧法門〉的全文意旨與論述脈絡,用以理解:慧思法師心目中的「諸法無诤叁昧法門」,到底是什麼樣的內容?具足何等「無诤叁昧」的意涵?否則何以全文不見此四字,卻運用它構成題目?
茲依南嶽佛教協會校勘編訂的《慧思大師文集》,[xxi]將〈諸法無诤叁昧法門〉(以下簡稱「本論」)的重點,摘述如下:
本論以「如來藏」爲「身本」,並且將如來藏視爲「真實心」,但依然強調那是「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而「無智無愚,無縛無解」的(頁叁九),不像〈大乘止觀法門〉那般,強調如來藏的善染二性。換句話說,「身本」的如來藏,並非妄念隨業流轉生死的根源,即使是在修道證果的過程中,它之所以爲「身本」,也只是轉凡成聖的「依因」而非「生因」。
然則修道證果的生因安在?依本論的說法,欲學一切佛法,必須先持淨戒、禅定。(頁叁八)由于「無量佛法功德,一切皆從禅生」,…
《無诤、無诤行、無诤叁昧與「諸法無诤叁昧法門」——兼論〈諸法無诤叁昧法門〉中之「無诤」意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