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龙树中观哲学的演变与发展(成建华)▪P2

  ..续本文上一页“喻”两支,这不符合因明比量格式。第二,对于论敌将要提出的论难不能给予预先的论破。如“诸法不从自体生”的论破,主要是针对数论派的因中有果论的。数论派认为,果作为一种潜在的能量事先就已储存在因中,只要时机一成熟,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故说因中有果。清辨指出,假如说数论派也提出论难,说他们所主张的果只是因的显现而已,而并没有说是从自体中生起,因为生起与显现是有着根本上的区别的。如果真是这样,佛护就无法予以论破了。所以,在清辨看来,如果是正规论式的话,事先规定好立敌共许的概念范围,就不会出现如上述的那种情况。第三,归谬论的推论式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甚至会出现一个与自己所要论证的意思颠倒且全然相反的命题。清辨认为,当我们否定了诸法从自体生、论证了其生无用又有无穷过的同时,便预设了诸法是从他生,因为自生的反面是他生。清辨看到了佛护的论证在逻辑上的缺陷,认为采取这种间接论证其结果将会在逻辑上给论敌一个反击的机会,从而出现与中观见解或龙树颂文意思相违背的过失。因此,清辨主张在论证空的思想时,必须采用完整的定言推论式,即独立论证法来加以积极表述,这样既可避免以上的过失,而且还有助于对空义的正确理解。此外,清辨还指责佛护在破他或立论时,没有明确表示二谛的立场。清辨认为,无论是自己立论,还是与他人对论,都要先明确自己的主张,表明自己所依的立场,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只有明确表示自己所依的基本立场,那么自己所提出的主张才不致不具有积极意义。

   继清辨之后,印度中观学论坛上又出现了一员大将,他就是归谬论证派的直接继承者、佛护的再传弟子月称。月称继承和维护佛护的方法论立场,强烈批评清辨的逻辑主张,反对其所一贯遵循的独立论证方法,同时对唯识学派“依他起性不应空”的思想提出批判,把中观学派“破而不立”的思想传统推向极致。月称不同意清辨对佛护在方法论上的批判主张。他在《净明句论》第一章中,在为佛护辩解的同时,用了大量的篇幅对清辨的观点进行了详细批评。首先,月称不同意清辨指责佛护的论证法中没有陈述因喻的看法。月称指出:在指出对方命题中存在破绽,并使其立论自相矛盾的情况下,如果论敌仍不服输,即使陈述了因喻,恐怕也是无济于事。因此,在月称看来,敌论者大多是强词夺理之人,所以,对他们没有必要用完整的推论式来加以反驳;反之,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采用推论式方法,反而会暴露出自己是一个偏爱推论的人。其次,月称认为佛护没有固定的推论式才是中观论者应有的姿态,而批评清辨的独立论证法不但不能说明空义,反而给自己的立场造成混乱。破邪显正,唯破不立,是中观学方法论的特征,因此,中观论者旨在于指出对方命题的自相矛盾或立论的过失,而自己并不设立任何正面的主张。龙树的《迴诤论》中说:“若我宗有者,我则是有过;我宗无物故,如是不得过。[19]”提婆的《四百论》中也说:“有非有俱非,诸宗皆寂灭,于中欲兴难,毕竟不能申。[20]”显然是说中观论者不能有所立论,就是对“空”也要加以排除。因此,月称认为佛护没有完整而固定的推论式,反而对自己有利,这样就不会授人以柄,所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总之,月称在为佛护归谬论证法辩护的同时,对清辨所主张的独立论证法做了深刻而彻底的批判。因此,在月称看来,佛护的唯破不立的归谬论证法最符合中观思想,也是表述中观立场最好的方法与途径。因为归谬论证法只要指出敌论中的破绽,使其立论自相矛盾、不能成立就达到了目的,从而证明了自己所提出的无自性的思想立场,而不必另外立论。吉藏在《三论玄义》中明确指出:“破邪即是显正;在邪既息,则正亦不留。[21]”可见,唯破不立,在中观学方法论上的至关重要。月称在继承和维护佛护思想传统的同时,把归谬论证法确立为中观学派的方法论,并极力加以发扬,故后世一般都尊其为中观归谬论证派的真正代表。

   月称不仅确立了中观学派的方法论,而且为了重振提婆以来衰微的中观学派,对当时极为盛行的唯识学派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他的代表作《入中论》对唯识学的根本主张如阿赖耶识、依他起性、自证分等都给予了有力的评破,从而确立了中观学派在佛教思想舞台上的地位,形成了与唯识学派相抗衡的格局,成为印度大乘佛教两个主要学派之一。与此同时,月称为重新树立对龙树、提婆学说的正确认识,抉择中观正见,为龙树的《中论颂》、《空七十论》、《六十如理论》和提婆的《四百论》等早期中观学派的重要论著做注释,认真探讨并细致研究了龙树、提婆空观思想的真义,因此被誉为中观学派最具权威的注释家和思想家。

   月称在印度中观哲学史上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龙树学说的忠实继承者,往往与龙树、提婆相提并论。他的学说对于印度后期中观学派,以及我国藏传佛教都有很大影响。藏传佛教对月称的崇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著作几乎都被译成藏文,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宗喀巴,更是极力弘扬月称学说,称赞月称的中观思想是主尊龙树的正见,并把他的《入中论》归为藏传佛教五部必修经论之中。宗喀巴的著作中对月称论著的引用随处可见。不过,月称的学说对汉地佛教来说似乎有点陌生,他的论著在古代也从未被汉译过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不得而知。根据布顿及多罗那他的记载,月称大约生活于公元600—650年之间,为佛护弟子莲花觉(Kamalabuddhi)的得意门生,曾担任过那烂陀寺的住持。而我国的大翻译家玄奘曾于公元629年西行求法,并留学于那烂陀寺,在印度呆了十几年,于公元646年才回国。如果按此年代推论,玄奘与月称属同时代之人,而且玄奘在印度留学期间不可能不知道月称,即使他们没有见过面,但作为当时中观学派重量级人物,并且还曾一度做过那烂陀寺住持的月称,玄奘对之充耳未闻是绝不可能的。可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对月称却只字未提,而对中观自续派的代表清辨做了介绍,并且还把他的《大乘掌珍论》亲自给翻译了过来。这难道与月称对唯识学派的基本主张几乎予以全盘否定有关?当然这只是臆测,究竟是什么原因,尚待做进一步地研究。

   如果说中期的中观哲学是学派分裂与对抗的阶段,那么,印度晚期的中观哲学可以说是学派思想彼此融通与合流的时期。到了八世纪中叶以后,在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想倾向,即以胜义谛性空说为基础,吸收瑜伽行派的知识论,从而演变并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学派。后来,一些学者顺着西藏宗义书的说法称这种新学派为“瑜伽行中观派”。

   瑜伽行中观派的代表人物是寂护(Santaraksita,700—762)及其弟子莲花戒(Kamalasila,730—800)。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清辨独立论证派的方法论传统,同时在另一方面又吸收了经量部和唯识学的知识论的营养成分,强调逻辑推理对中观派的重要性,以批判与融通的精神,融合中观与瑜伽之说,在世俗谛上安立“唯识无境”的思想观点,在胜义谛上采取中观学派“一切法空”的思想立场。尽管如此,但他们始终是站在中观无自性的立场上,把中观学置于比唯识学更高的哲学阶梯之上。这是这一时期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发展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寂护、莲花戒之后,瑜伽行中观派的代表是师子贤(Haribhadra)。他受教于寂护门下,专门从事般若研究,从中观的立场注释和阐发《现观庄严论》。他的学说中不仅与其前辈一样融合了瑜伽、中观之说,而且还用般若思想加以贯通。于是,大乘中观学派经过与瑜伽行派的对抗到相互之间的吸收、融合,最后统一、复归于般若。其后,中观学派逐渐衰落,并最终消融于密教之中。

  

  (责任校对:妙一)

  --------------------------------------------------------------------------------

  [1] 参见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9-146页。

  [2] “空有之争”反映了中观与唯识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来理解龙树“性空”的问题。中观学派主张以二谛来说明龙树的空,认为这样更贴近于龙树的思想。而唯识学派则认为二谛说是不合理的虚无主义的损减论,主张对龙树的空以三性来解释。在唯识学派看来,龙树的空是指三性中遍计所执性的空不可得,而依他起性是遍计所执性的所依,所以不应空。然而,中观学派认为这样的空是他性空,非龙树所说的自性空,并加以批判。

  [3] 《序》中说:“天竺诸国取预学者之流,无不味斯论以为喉衿,其染翰申释者甚亦不少。”见《大正藏》卷30,第1页上。

  [4] 《大正藏》卷42,第5页上。

  [5] 一、龙树的《无畏注》;二、佛护的《根本中论注》;三、月称的《净明句论》;四、提婆设摩注;五、求那师利注;六、德慧注;七、安慧的《大乘中观释论》;八、清辨的《般若灯论》,其中,提婆设摩、求那师利以及德慧的注解俱已失佚。见观誓《般若灯论广注》第一章。

  [6] 无汉译,但有藏文和日文译本。

  [7] 鸠摩罗什译。

  [8] 无汉译,但有藏译本。全书二十七章,从第二十三章第十七颂起,其释文与《无畏论》一致。

  [9] 唐·波罗颇迦罗蜜多罗译,亦有藏文和日文译本。此外,清辨尚有通论中观的著作《中观心论》及自注《思择炎》,此书的提要即汉译《掌珍论》。

  [10] 前九卷为宋·惟净所译,后九卷为法护所译。为唯识学者对《中论》的注解。

  [11] 有梵文原本和西藏译本。释本中存有《中论》的梵文原典。

  [12] 元魏般若流支译,为唯识学者对《中论》的注解。

  [13] 《国译一切经》中观部一,三论解题,1930年,第32页。

  [14] 宫本正尊著“根本中的研究”,《宗教学论集》,1930年,第47-48页。

  [15] 陈学仁著《龙树菩萨中论八不思想探究》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第128页。

  [16] 释惠敏著“梵本《中论颂·月称注》(净明句论)研究”,《华冈佛学学报》第七期,1984年9月,第342页。

  [17] 参见慧光《月称二谛思想略论》一文,《法音》2001年第8期,第1页。

  [18] 《大正藏》卷30,第52页下。

  [19] 《大正藏》卷32,第14页上。

  [20] 《大正藏》卷30,第186页下。

  [21] 《大正藏》卷45,第7页上。

  

《龙树中观哲学的演变与发展(成建华)》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