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佛教的传承及其在现代性环境中的传播
海藏法师
内容提要:佛教传入中国已经两千余年,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由佛教中国化而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时至今日,在现代性环境中,佛教的传承和传播又遇到新的挑战。毋庸置疑,佛教的传承、传播及其和社会的现代化的相适应是一个互补的过程,但也是我们在实践中探索的过程。
关键词:佛教传承 传播 现代性
一、前言
佛教的传承、传播及其和社会的现代化相应是一个互补的过程,尽管缺乏对称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两者和则双盈,离则两害。佛教所讲的缘起理论,从某种角度类似现代的“木桶理论”。坦率地说,佛教只是社会这个“大木桶”中所占比例很小的一块“木板”;但这块“木板”如果缺乏高度,那么“木桶”的容量就会相应减少。佛教自传入我国,发展到隋唐以后逐渐被中国文化吸收,而出现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到宋朝以后佛教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融合与中国文化之中。谈及社会的现代性就不能回避佛教以及佛教在现代性环境中的传播。
佛教自印度诞生以来,传入东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以来都宣导和谐、慈悲、平等诸理念,教育和引导人们止恶扬善,发扬慈悲救世的精神。当人们在心灵上得到平等、知足时,物质上的贫困和缺乏就显得微不足道。也正因为人们在心灵上真正得到知足和平等,才能开显本有智慧,如理如实地去实践佛法的四摄、六度等修行德目,从而获得物质上的富足。这一点,对现代社会大众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性一词源于西方社会。从字面意义上,现代性只是“当代特性”、“现代社会的特点”的意思。现代性对中国这样一个后发现代化的社会与西方思想界讨论他们宗教与现代性问题有着完全不同的处境。因为,没有充分现代性的中国社会,是把现代性或启蒙理性看作判断一切事物优劣的标准而使用的。因此,我们对于现代性的论述从一开始就缺乏一种深刻反省的批判力量。这种缺失,使我们很容易对于现代性本身的问题和困境没有认识,从而以片面的现代化理念来评判和筛选我们自身的传统资源,特别是佛教的思想。过于热情地拥抱现代性,导致了我们无法深入地探讨佛教所具的资源,特别是那些超越和非历史性的因素。
因此,佛教在面对现代性所带来的各种世俗化的问题中,如何在世间法与出世法之间建立起真正有实践意义的联系,既能够“顺应潮流”,又可以“沿流知返”,而不是单方面地倾向现代性。维持佛教与世法的不共法,或者说超越性和神圣性的一面,使佛教不至于变成对于现代性的简单认同;同时,应对现代性的挑战,把信仰建立在具有理性的基础上。这是佛教面对传统性所必须深刻探讨的问题。
现代性对于佛教的传承和传播,绝不是简单地在论述如何去发现符合现代性的结构,或是以现代性前题来修改自己的某些原则。现代性中的佛教,应当将自己定位在社会大众生活的世俗领域之外,同时又要把自己的论域放在可供大众的信仰和实践的层面上。
二、现代性及其弊端
现代性,通常学者将其理解为一种“时代意识”,即哈贝马斯的“一种新的时间意识”,吉登斯将其理解为一种制度安排和社会现实。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凡与现代主义过程相伴的启蒙理性、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的思考和批评,都可以放到现代性这个范畴内来讨论。现代性本身也包含了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种种矛盾和困境。
可以这么说,现代社会不是一个理想社会,现代化也不能创造理想社会。现代化过程充满了挫折和失误,常见的失误有:财富分配不均、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处理不当、社会冲突、犯罪、腐败等等问题。正因为现代社会本身有问题,我们不能把现代社会理解为完美无缺的理想境界。
具体到现代化社会中的个人,这同样也体现出了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但是加剧了人心的隔阂,人们使用语言和肢体动作的频率降低了。这就使得人们的内心思维和身体反应容易产生隔离(佛教:身口意不一致),从而导致了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疾病。
心理上的疾病,如抑郁症、交流障碍等等——这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出了问题(社会问题的反应)。
生理上的疾病,如艾滋、白血病等等——这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出了问题(身体功能出了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的折射)。
三、 佛教如何在现代性环境中传播
佛教的传承、传播及其和社会的现代化的相适应是一个互补的过程,但也是我们在实践中探索的过程。探索的意义,除了打破佛教在传承和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更在于发现自身和社会存在的不足,发掘佛教的资源以解决问题。探索的旅程不在于发现新大陆,而在于培养新视角。
(一) 义理上凸显理性精神,使佛法具有普世性
佛陀创教的目的是让苦难众生认知人生的苦难以及从人生苦海中解脱出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人为本、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重视对人的解脱的实际追求去弘扬研究佛法,佛教就兴盛。我们需要研习佛法,不仅只是因为佛陀如是说;更基本的原因乃是我们都想要离苦得乐。
佛法自内容教义上来说,固然有其根本不变的价值。然而若从研究信解的角度来讲,则应有契合时代的方法与权巧,才能古今融会贯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科技在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世纪需要开发人的智力资源,发展思维科学,用理性思维工具认识自然、制御环境、改造社会。现代的思维方式、方法作为人类的重要“资源”,对它的开发,已被提到极重要的地步。
不可否认,佛陀的教义是作为一种认识而被陈述的,以正常的意识、可以理解的语言与理性的及连续性思维加以表达的。尽管对佛法的印证来自于破除“无明”执着系缚的超越感官的经验,但其内容也是能为处于正常理智的人所能理解。因此,佛陀的教义不是一种超越感官的经验,而是抽象的知识。虽然我们有限的思维,根本不能容纳佛法真实意趣的内涵,但通过理性的领会获得大致轮廓的了解,由切实的行持真正获得体证。这就是佛法解行并重的特质。
佛陀的思维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缘起分析法”,从苦的观察、苦的分析到苦的解脱,通过十二缘起的顺观、逆观,就能明白因果的规律。运用缘起法则如实观察宇宙、人生,追溯痛苦的根源,从而发现解脱之道。缘起法所表述的原理,是用理性思维从诸法中如实发现的规律。《杂阿含经》卷十二中说:“佛告比丘: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大正藏》卷2,85b”
缘起法是本来存在的,佛陀只是如实领悟了这一法则而成正觉,并依据自己的证悟为众生宣说。佛陀是缘起法的发现者,而非创造者。这充分说明了佛陀的理性精神。佛陀的思想特征,可以这样理解,佛陀说法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众生所具有的理性潜能,去发现缘起法则,如实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从中寻求解脱之道。
佛陀的教法指出以智慧洞见获得解脱的方法,以正知正见践履正道其本身就是解脱。但就出发点和方法来说,这一解脱的知识和我们平常所熟悉的知识概念是迥然不同的。这知识并非由逻辑思维过程和感官直接证明,而是来自于我们对人生宇宙认识的变化和禅定等实践所得到的体验。这种体验是“离四句,绝百非”,超越了语言、思虑的范畴。正如《中论
观法品》中所说:“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大正藏》卷30,24a”佛陀在定中达到对诸法实相的亲证,继而宣讲。
凸显理性,只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大众理性精神的需求。佛法源于佛陀的内证,其本身早已超出了理性思维的范畴了。
(二) 信仰上定位为宗教,维系佛教的神圣性
在现代社会,佛教应当定位为宗教。佛教具备了宗教的特性:
1、从人生的负面切入,去体察现实人生的苦、罪等根本缺陷。佛法正是建立在苦谛上。
2、所有的宗教都要通过信仰、祈祷、修行等行为通向超越现实人生的理想境界。佛教通过念诵、禅修等方法而达到对诸法实相的亲证,特别是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仪轨、唱腔更是成为佛教接引信众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3、为了推进这种理想境界的到来,宗教都要借助世俗社会的组织、权力和文化设施等各种手段。佛教的僧团组织正是这种社会组织的体现。
佛教之所以会被认为不是宗教,在于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宗教,我们信仰、崇拜、学习的对象——佛陀,是人,觉悟的人,而不是神。佛教来自宗教修行的特殊体验,又以亲证这种体验为归宿。求证解脱与体证真实构成了佛教的核心。
然而,现代社会的人们迷失于纯粹理性思辨,对一切事物抱着质疑的态度而否认其神圣性。我们特别需要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来拯救内心的苦闷、孤独、甚至绝望。当我们放弃生命终极追求的时候,当我们缺乏起码道德禁忌和心灵敬畏的时候,或者说当我们缺失生命中神圣信仰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及其价值就难免在精神沦落中变异乃至消亡。所以,当现在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社会灾难时,我们就需要用信仰来呼唤迷失。完满的人生,离不开宗教的关怀,特别是佛教。
(三) 僧团管理结构上作出适当调整,使佛教与时俱进
管理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社会行为。管理的目的无非是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人们所遇到人和事,也即是指导人们“如何去做”的工具。但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近现代随着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而形成的,并得到社会各阶层和领域的认可和适用,在现阶段呈现出强势的文化态势,占据了话语权。现代凡涉及…
《略论佛教的传承及其在现代性环境中的传播(海藏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