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12〕故善知识是修行途中所有激流暗礁的过来人,引导我们避开重重陷阱,顺利向成佛前进。
(二)善知识的体现
善知识没有固定的界限,由以上三种善知识,使自己对佛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此时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出家众,而是对己在修学路上,有所启发的一切众生,皆可称为善知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他以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出发,经文殊菩萨的指引,明白了人生的道路,要发菩提心,造福人间,利乐有情。以此为宗旨,不辞千辛万苦爬高山﹑飘大海﹑闯王宫﹑进民窟﹑上刀山﹑下火海参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无论是大到国王﹑大臣﹑航海家、商人、音乐家、医药家,小到外道、老人、小孩、男子、女子等他都一一去参访。让我们先去看看《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是如何去参学的,下面举三个事例来说明,也可以学习一下善财童子是如何参访善知识。
1.善财来到楼阁城向婆施罗船师学习:作为修学者要有正确的方向目标,要有坚强的毅力,不为巨浪吓倒,不因暗礁而畏退,朝着星宿指引的方向,才能到达目的地。善财经婆师罗的教诲,懂得从烦恼深渊到达菩提彼岸,以正见作导航。
2.参拜鞞瑟胝罗居士:善财南行来到善度城,向居士学习,寂然沉思,观照自心,随时打扫思想上的邪知邪见,如此才能身心自在,得法自在。善财在这打扫厕所的实践中,证悟出菩萨行的根本真理,不断清除三毒。
3.参拜德生童男有德童女:善财来到妙意华门城,向童男童女学习到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相存,无有好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善财领会到,有为的幻化,无为的真理,感到遍身轻松,内心寂静,智慧广博。
善财因此从他们身上不管是思想上,还是道德技艺上,领会到活生生的佛法,学到书本所没有的知识。可见一个人不能如井底之蛙,将眼光局限于某一点上,而应站在山顶,打开视野,将眼光扩大,放眼看世界。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小事,乃至于世界万物微细处,都是自己参学的榜样,如此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善知识以身体力行的教育,常带一颗惭愧心、虚心求学的心,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正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善财带给了我们启发,他是如此低下地向一切善知识请教学习。作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又如何去发现善知识呢?以下从三大方面来阐述:
(三)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发现
善知识1.做人态度上的善知识:现实生活中善知识的表现各有不同,有些善知识表现在外,处处为他人着想,时刻做利益众生的事业;有些善知识,直言相劝,引导身边的人;有些善知识,时刻为他人排忧解难,当病痛时,给予安慰与照顾。
2.待人接物上的善知识:有些善知识,看见朋友贫穷困窘,尽力帮助,不计报酬;有些善知识,与人交友,心包太虚,唯在佛法上增益;有种善知识,与道友精进相惜,法上共增益;有种善知识,将感恩刻在石头上,将仇恨写在沙滩上,相互感恩。
3.处世风格上的善知识:有种善知识,处世以和为贵;有种善知识,见对方偏离正道,设法令其舍邪归正。有种善知识,看到对方懒惰,不理生计,劝他勤于劳作,一点一滴做好身边的每件事。
由此可见,善知识无处不在,只要用心观察,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人事都是善知识,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人是生活在群体当中,必定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在交通、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很密切,对我们的影响是无孔不入。如果不能够正确地认识恶友及恶法,就很容易随波逐流,想要学佛进步确实很困难。古人说“见贤思齐”,只有通过亲近善知识、善友,努力营造周围的修学环境,学佛才能上路,并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得到增上。让我们打开智慧的双眼,学会善于发现周围善知识的优点,提高自己的品德,涵养自己的心性,做到身心安稳、行为规范,渐与佛菩萨接近。
五、亲近善知识对修学的意义
父母生养了我们色身;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和学问;而善知识教给我们佛法,让我们沐浴在法性的光明之中,学人要时刻忆念善知识的恩德。《华严经》卷十三中说:
善知识者能救护我,令我不堕一切恶趣;善知识者,能引导我,令我得入平等佛慧;善知识者,能显照我,令我了知诸夷险道;善知识者,能开示我,令我解了大乘奥义;善知识者,能晓悟我,令我速到一切智城;善知识者,能诲谕我,令我趣入法界大海;善知识者,能劝诱我,令我普见三世法海;善知识者,能教授我,令我得与众圣集会;善知识者,能增长我,令我出生一切白法。〔13〕
要听闻正法必须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是成佛的灯塔。所谓“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外在有善知识的摄受,内在要自己精进努力,若一向依仗善知识乃得解脱,无有是处。今生能幸遇佛法,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大觉佛陀的善知识,听闻无上如来圣法,也得到了修学圆满教法的条件,如果自己不珍惜,不去修学,从何得到圣果呢?因此,要学佛法,得到证悟,不仅仅是善知识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自己。佛陀给我们指出了解脱之道,是否能到达涅槃彼岸,就要看自己的了。
修学者在修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思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要思维生命的无常。明代大学士文嘉写的一首《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想想我们有多少青春可以这样耗下去?看到死亡频频在身边发生,不知道自己生命中剩下的时间还有多少,心中感慨良多。所以应发心、精进、用功从当下做起,从自己做起,这才是最重要的!把握当下才是对人生苦短、生死无常这个基本原理深刻的体会,依着善知识的教授教诫行持,在心地上精进用功。按照闻思修,戒定慧的次第一步一步地深入,不断改善自我,完善自我,发无上大菩提心,弘扬正法,令正法久住,续佛慧命,走解脱成佛之路。通过学修佛法,把我们的心与法界融为一体,这才是亲近善知识的真正目的。
结 语
在这漫长的修学历程中,亲近善知识是关键,通过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坚定自己的信心,在善知识的提携呵护下,才能树立起正确的正知正见。善知识就如黑暗中的灯炬一样,照亮修行人的道路,依善知识的开示,能见到自心无明黑暗中隐藏的佛性宝藏。《宗镜录》云:“犹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14〕唯有亲近善知识,才能听闻正法,由此引发般若。佛陀大智者,皆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悉免生老病死。佛尚且是因亲近善知识而成就,何况是我辈凡夫呢?若无善知识指引教授,将会迷失在浩瀚的法海中,所以当亲近善知识。
主要参考书目:
1.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
2.北凉·昙无忏译:《大般涅槃经》。
3.唐·玄藏译:《瑜伽师地论》。
4.北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
5.宗喀巴大师造,法尊法师译:《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6.索达吉堪布讲:《入菩萨行论》,五明佛学院印。
7.益西彭措堪布讲:《如何依止善知识》,五明佛学院印。
8.《闽南佛学》(第四辑),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版。
〔1〕《妙法莲华经》卷七,《大正藏》第9册,第60页。
〔2〕《恒水经》卷一,《大正藏》第1册, 第817页。
〔3〕《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大正藏》第12册,第510页。
〔4〕《楞严经疏解蒙钞》卷六,《卍续藏》第13册,第699页。
〔5〕《宗镜录》卷二十九,《大正藏》第48册,第589页。
〔6〕《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大正藏》第30册,第417页。
〔7〕《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十六,《大正藏》第10册, 第358 页。
〔8〕《正法念处经》卷三十,《大正藏》第17册,第176页。
〔9〕《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十七,《大正藏》第10册,第421页。
〔10〕《真心直说》卷一,《大正藏》第48册,第999页。
〔11〕《法华经通义》卷一, 《卍续藏》第31册,第532页。
〔12〕《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大正藏》第48册,第350页。
〔1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十三,《大正藏》第10册,第722页。
〔14〕《宗镜录》卷二十九,《大正藏》第48册,第586页。
《浅谈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释宽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