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像毒树一样,从树根到枝叶全都是毒,连吹拂毒树的风吹到你身上都会使你中毒,你还完全不觉得,还觉得蛮爽快。故学人当于须臾之间,不应近恶友,妨碍修道,是贪瞋痴之所住处,有智之人当舍之如毒树。作为修行者若没有分辨的能力,就会被其所转,带入恶道,岂不悲哉?区分善知识与恶知识就看是引导厌离世间,还是引导贪著世间;是引导走向解脱,还是引导轮回生死;是引导成佛,还是障碍成佛。
人身难得,如优昙花,我今已得;如来难值,过优昙花,我今已值;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人命不停,过于山水,犹如盲龟值浮木孔。今生得到暇满人身,遇到甚深佛法,并有因缘出家,圆顶方袍,僧相现前,实属不易。故在修学这条路上,亲近善知识是修道的根本,因善知识建立自己的正知正见,认真抉择,自修其心,慎莫放逸,于道有益当亲近,于道相违宜远离。善知识就是佛法和我们之间的桥梁,真正要体悟佛法,善知识犹如一条路、一座桥梁,顺着他的指引,能够到达涅槃的彼岸;善知识能够将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论体系与浩瀚无涯的佛典善巧地、深入浅出地、契理契机地教示,让我们能够明白人生的真相,领会佛法的真义,从根本上下手。所以说依止善知识是修学的重要资粮。
三、 亲近善知识的态度和方法
善知识对于修学有如此大的殊胜利益,经过审察后,决定亲近善知识,就要如理承事。那么作为修学者要如何亲近呢?佛陀告诉我们求善知识,身心不生疲倦,见善知识,不生餍足,问善知识,不惮劳苦,亲近善知识不退转,供养善知识没有间断。在亲近过程中,作为弟子应具三要,应生善心,离三过,具六想。
(一)弟子须具三要
不仅善知识需要严格的德相,做弟子的也要有严格的标准。在圣天菩萨著的《中观四百论》中提出:“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作为弟子要具此三要,方可依师而修学。
1.正住:对于任何教派、宗派、传承不生偏执,对于佛所说的法能信顺受持,现在有些人偏重戒律而贬低学教理的;学显宗的,贬低学密宗的;学大乘的,贬低南传小乘的。要知道一切经论,皆是佛依不同众生的根机而施设,不应生个人的偏见,而缪解佛意。对学习佛法的人来讲,正住是非常关键的。
2.具慧:修学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善于观察寻找真正的善知识,一旦认可,终身依止,不因任何违缘而舍弃;如果不具备智慧就似是而非,分不清邪与正。因此,学佛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智慧,这智慧即正见,以智导行,速能成就佛道。
3.求法义:弟子对于佛法要有为法忘躯的精神,好乐佛法之心。佛为求半句偈而不惜生命,想想我们,今天不费鉅劳。值遇佛法,心中应生难遭遇想,好好珍惜今生的所得,现前所拥有的一切。如果对佛法不生希求心,遇到再好的善知识,即使佛陀再来,也无能为力。
以上这三个叫闻器,即具有听闻佛法的条件。弟子要对法和法师尊重,若不对法和法师产生尊重心,就无法修成任何一法。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若如是者可摄为四,谓于其法具大希求,听闻之时善住其意,与法法师起大敬重。弃舍恶说,摄取善说。”第一是对佛法有广大的希求心;第二是听佛法时,要善住其意,也就是正住;第三是对法和法师起大敬重;第四弃舍恶说,摄取善说,也就是具慧。这四个是佛弟子的合格标准,即弟子的德相。所以,作为修学者,须具以上三要,作为修学的前提,才不至于走入邪道,迷失方向。
(二)弟子应发善心
善知识是修学成就的增上缘,在亲近善知识时,作为弟子应以二十一种善心依止善知识。《华严经》云:
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佣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应发如除粪人心,离憍慢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荼罗心,离憍慢故;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9〕
弟子承事师长应和睦相处,恭敬依止。如大地承载万物般,毫无懈怠疲厌。以一颗孝子之心对待师长,不违背师长的教诫。古德云:我慢高丘,不出德水。若自觉功德高于师长,便很难虚心接受师长的教导,不可能生起修行功德,故应以谦下心依止,身心调柔。如《真心直说》中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10〕我们应当了知作为弟子应如大车载重一般,无论师长交与的事情如何艰巨繁重,无厌烦心,无有疲倦、不厌其烦地依教奉行,受持师长的意趣,依靠信心与精进承事师长,如摆渡之船,无论来往多少遍,永不嫌弃疲厌。
总之,作为弟子应以如上之心去亲近善知识,才能于修法上有益,才能在善知识的教导下,迅速增长自己的善法。
(三)于善知识处听法应离三过:
修学者要真正学到佛法,得到法的真实利益,应精进断除三种过失。
1.若器倒覆:谓喻成见具足的有情,虽然身在堂内,由于成见,法水难以灌入。犹如盆器倒覆,雨水下得再大,也无法装入盆内。具足成见、我慢贡高的人,虽然闻法,法水不入,难得法益。所以亲近善知识听法时,应放下个人的成见,方受法益。
2.纵然向上然不净洁:谓喻邪见众生虽能听法,然而用世间种种不究竟的观点,加以妄自评判。即便接受佛法,由于邪执,理解错误;或为了名利,乱传邪见渗入的道法,欺诳众生。
3.虽净洁若底穿漏:此类众生虽听闻佛法,然而仅是熏习而已,并未加以思维真实受用,犹如盆底穿漏,难蓄法水,不得实益。有些人虽然听法亦无邪见,但精神不集中,开小差,或闻后不思维,于法师所说法义不能牢记,由忘念等之所失坏。如此之类即是盆底穿漏,难蓄法水,不得实益。
是故听闻佛法应在善知识处善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是而行。真正从善知识处学到佛法,得到法的真实利益,作为学法者对于以上三过,应励力断除。
(四)于善知识生六想
1.于自安住如病者想:观自己无始以来具足贪瞋痴等烦恼重病,于自己生起病人想,若不医治危害累劫,生死流转无有停息,苦不堪言。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须依名医;遭到怨敌、强盗、野兽等恐怖危害时,须依止友伴;去海中宝洲取宝的商人,须依商主;想到达河对岸的船客,须依止舵手。同样,要摆脱生死烦恼的怖畏,必须依止善知识。
2.于说法师住如医想:当观善知识能给予法药治疗我等烦恼重病。故诸勇求胜菩提,智者定应摧我慢,如诸病人亲医治,亲善智者应无懈。故对善知识生良医想。
3.于所教诫起药品想:善知识说法教诫我人,为对治我人的病苦,应生难遭遇想,只有依药去服用,才能身心安康。故对善知识教诫之法起药品想。
4.于殷重修起疗病想:若听闻佛法不能修行对治,烦恼之病,生死过患,永不能除,故听法应起殷重心。如《法华经通义》云:“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11〕故对善知识所说之法生疗病想。
5.于如来所住善士想:善知识代佛宣法,若作佛想,就会生起极端恭敬之心,于法生难遇想,而能随顺受持。印光大师云:“于三宝所,有一分恭敬,即有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就有十分利益;全无恭敬,全无利益。”故我们对善知识应生佛想。
6.于正法理作久住想:修学者求法,不但为了自利,还要利他,作如是思维,我于善知识处听来的法,对自己负责,对众生负责,能够续佛慧命,令正法久住,广利有情,使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苦海,永免轮回,让他们都能得安乐,时刻铭记“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的教诲。
亲近善知识,就是一个发心,最主要是态度诚恳,方法得当,发无上菩提心、清净心、惭愧心。真正亲近一位善知识,要将自己的身口意向他报告、向他打开,是一种校正、一种鼓舞。具此心才能与法相应。
四、 日常生活中如何发现善知识
诸佛菩萨皆因善知识而得以成就,那么作为修学者在日常生活中又如何发现善知识呢?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卷四记载有三种善知识:一者外护善知识;二者同行善知识;三者教授善知识。
(一)三种善知识
1.外护善知识
外护是指僧侣以外的在家人﹑缘族亲﹑檀越等,为护持佛教的善行之人。如供给出家人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来助其安心用功办道,或尽心护持佛法的弘扬。出家修学佛法,如果没有外护善知识,想要有所成就那是很难的。试观生活起居皆是居士供养,故要将身心安于道业上,才能报众生恩。
2.同行善知识
同行就是好的同学﹑同事﹑同参道友,在修学的道路上,能以种种方便善巧来促进你,精勤修学;当你放逸时,能在旁边提醒帮助你;当你迷失时,能设法引导你;当你病痛时,能不舍弃,耐心照顾你;当你成功时,能欢喜赞叹你,在修学路上更进一步,同行善知识能够助我们早日成就道业。
3.教授善知识
教授者即精通佛法,能宣说般若,能示以正道,善巧方便演说一切佛法,使能解决生死大事。
总之,此三种善知识,是修行入门的基础。外护善知识,在物资上四时供养,令行者身安;同行善知识,在修行路上处处给予鼓励与提携;教授善知识,能够帮助开显上乘修法,直入真性。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
《浅谈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释宽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